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拾往事:回忆主体

认知科学家往往将人类的记忆系统类比为信息处理器,一台可以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计算机。尽管这一类比涵盖了人类记忆的某些重要特征,却无法解释回忆往事时的主观体验。尝试回忆你参加的距今最近的一次婚礼。婚礼上的某些场景、声音、人脸和名字,可能会在你的脑海中一一浮现。你不仅仅会回忆出这些信息,你还确信这些回忆源自你本人的生活经历,同时还会想起在该记忆片段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你也许会想起新郎和新娘宣誓时你自己的感受;想起当时注意到了某个老相识,你吃了一惊——他看上去精神很好或者差得很;想起自己在婚礼上再次听到年轻时听过的歌,开心到跟着音乐跳起舞来。

我们无时无刻不依赖于过去习得的知识。比如为了能在电脑上打出这一行字来,我需要提取许久之前学会的词汇和语法,但主观上我并没有一种“回忆出它们”的感觉。每一次你发动汽车准备上路,你需要用到此前学会的驾驶技能,但主观上你并不觉得你在进行回忆、重温驾驶知识。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以上两种提取信息的方式依赖于大脑的两大记忆系统: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和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前者包含事件和概念,后者囊括技能和习惯。对于人们平日里所说的“回忆”,回忆感(知道自己在回想的意识)是其区别于其他记忆类型的重要特点,然而将记忆类比于储存和提取设备的科学家一直忽略了它。回忆的体验必然基于提取特定的时空场景,并自然而然地认可自己曾亲历这些场景。心理学家恩德尔·图尔文认为,这类回忆属于一个特殊的记忆系统: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正是这个记忆系统让人们能有意识地回想构筑自己人生的独特经历。任何有关情景记忆的分析都必须考虑进行回忆的主人公,恩德尔·图尔文称之为回忆主体。图尔文强调,回忆主体与回忆内容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他认为:“两种独特的意识状态是‘回忆’的重要构成部分,一是哪怕回忆的内容支离破碎、模糊不清,回忆主体也确信它或多或少对应某件事情,是事情发生后留下的些许印迹;二是回忆主体确信该事件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回忆主体而言,回忆是心灵的时光之旅,意味着重新体验过去的某些经历。”

将回忆视为“心灵的时光之旅”这种想法值得一谈:作为回忆主体,我们能免受此时此地的时空限制,随心所欲地重温过去、畅想未来。我们通常会认为,这种奇异的时空穿越之旅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可能实现。殊不知,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以这样的方式旅行。请试着回忆以下三件事:童年的一次生日聚会、你在第一份工作中碰到的某件事,以及你昨晚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在短短几秒钟内,你就能回想出人生以往的经历,而它们彼此相隔几年甚至几十年——看吧,没有炫酷的时光机,你照样可以在时光中旅行。

视觉艺术家通过创作来刻画回忆主体的回忆体验。比如,19世纪的肖像画家呈现了人们在回想时刻,沉浸在内省之中的情态。通过描绘情绪外溢的面部表情,画家表达出人在回忆时内心的涌动;场景的映照、作品的名字,则提示着回忆主体所忆的主题。来自马萨诸塞州的艺术家坎迪斯·沃尔特斯(Candace Walters)所画的现代画《寻找昨日》(见图1-1),耐人寻味地表现了回忆的本质:一个年轻女孩的半身像悬挂于画框中,她的眼睛凝视着观画者目不可及的远处。她看上去正全情沉浸在回忆之中。这个女孩的一部分身体在画框之内,一部分在画框之外,同时停留在两重现实之中——这或许是一个隐喻,象征着回忆主体同时存在于现在和过去。

另一幅由纽约的当代画家南希·戈德林(Nancy Goldring)创作的作品《旅人忆》(见图1-2),同样表现了回忆主体在过去与现在中的双重存在。

关于回忆主体回忆体验的艺术表现持续不断地与观者产生共鸣,而科学家却直到最近才开始尝试研究它。20世纪以来,大多数的记忆研究与心理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一样,以行为主义为宗旨。行为主义学派否认主观的心理体验能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行为主义之后,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此学派的理论基于认知过程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类比,所以自然对研究回忆的主观体验没有兴趣。回忆体验究竟是怎么回事,哲学家给出了引人深思的描述,而科学家却选择忽视。 10多年前,当图尔文写下对于回忆主体主观体验的想法时,并没有多少有力的证据支撑更深层次的研究。而如今,持续累积的科学证据正在展开一个关于回忆主体内心世界的迷人故事,这一故事将打破我们关于日常记忆来自何处的直觉。

图1-1 坎迪斯·沃尔特斯,《寻找昨日》,1992。11×8½''。纸本拼贴油画。马萨诸塞州林肯镇克拉克美术馆(Clark Gallery)藏。

标题点明该画的主题为“追寻过往”。一滴眼泪流过画中女孩的脸颊,象征过去一去不返。记忆中充满田园气息的弗吉尼亚夏季,童年时代的故事和感受,正是沃尔特斯在这幅画中包含的追思。她在这个年轻姑娘的身后画着局部拼凑的乡村景象,象征回忆主体渴望的往昔时空,既令人神往,又踪迹难觅。“我的根扎在南方,”画家曾自述,“我的画钟情于南方的门廊秋千和东升西落的太阳,我借画逃进茫茫的时间之旅,在精神的世界中遨游,想要体会事物深处的意蕴。”

图1-2 南希·戈德林,《旅人忆》,1987。15×18''。Ektacolor相纸印制。纽约市杰恩·鲍姆美术馆(Jayne H. Baum Gallery)藏。

戈德林通过视觉形式将回忆比作一场心灵的时光之旅。这幅作品结合了绘画和摄影,画中的女人(旅人)凝望窗外,显然沉浸于对往事的追忆。在她身后,有幽灵般的人影、交错的网格状结构,以及如梦般空幻的景色,这些在旅途邂逅的人与景,如今存在于记忆破碎的画面中。 RR7nYLu4PEqo7fpHauhl0djvJ1t9tOfzNEtbOG0xUOIgnIzE6D8P4wHtoQxZyp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