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GDP总量和人均GDP能不能如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除了从我们的决心、现实的潜力以及历史经验来论证外,还需要进行预测,予以定量的回答。不过,对于这里所要做出的中长期经济增长率预测,需要进行一些方法论的讨论。
鉴于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外推式的预测(即从过去的经济增长速度推断未来的增长速度)是不适用的。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越是处于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所能实现的增长速度越快,反之亦然。因为在较低发展阶段上存在大量的“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借鉴技术、重新配置资源、改善创业环境等获得赶超型的速度。而处在较高发展阶段的国家,其技术进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资源重新配置的空间缩小,其他条件的改善余地也较小。
中国已经临近跨越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人均GDP门槛,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与之相伴产生的传统比较优势迅速弱化、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空间缩小等一系列发展阶段挑战,增长速度显然不能保持过去几十年的水平,以过去的速度必然无法准确推断未来的增长速度。
因此,预测中国经济今后15年的增长速度,要着眼于人口变化、劳动力供给、资本积累和回报率以及生产率的提高潜力等方面。换句话说,预测的依据是GDP的潜在增长率。基于这个方法论,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改善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做了两种情景的预测(见图2—1)。
第一种情景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即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的潜力保持目前的变化(减弱)趋势,人均GDP年均潜在增长率在2020—2025年可达到5.33%,在2025—2035年可达到4.61%。也就是说,按照这个增长速度,预计中国实际人均GDP在2025年将达到13 852美元,即超过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门槛(约12 535美元),2035年达到21 73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三分位中间组的门槛水平(约23 000美元)。
图2—1 根据潜在增长率预测的中国人均GDP
资料来源:谢伏瞻主编,蔡昉、李雪松副主编。迈上新征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第二种情景是在改革力度更大的条件下,人均GDP的潜在增长率可望更高,在两个期间中国人均GDP可以分别以5.68%和4.99%的速度增长,在两个标识性时间点上分别达到14 129美元和22 999美元,意味着可以更完美地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常说,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这句话既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检验,也可以从具体的改革举措带来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的研究中得到验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诸多领域的改革可以改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配置,显著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