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既是指导国务院制定《纲要》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制定专项规划和地区规划的指导方针,也是全国人民贯彻落实这些中长期规划的行动指南。
为了准确把握它的思想,我们有必要简要地了解一下这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亮点。从整体上把握《建议》,可以着眼于四个“新”字,分别为进入新发展阶段、确立新发展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就是说,处于新发展阶段,为实现新发展目标,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先,我们来认识“进入新发展阶段”。2020年对中国来说极其重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美收官的一年,以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总体上比2010年提高一倍,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指标的关键性改进为标志。
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所以说,由此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新征程。
在新征程中,中国将面临各种挑战,皆属于发展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烦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突出讲到的是复杂多变的中国发展外部环境和国内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问题。面对这种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旦正确应对,挑战便可以转化为机遇。
其次,我们来认识“确立新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按照惯例,人们期望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两个时间段提出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定量增长的预期性要求。实际上,权威部门也进行了测算,认为中国经济完全有希望、有能力保持长期平稳的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
不过,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隐患,二是在新发展阶段应该更关注发展质量,三是党的全会着眼于大方向和大战略,具体的部署可以在《纲要》中做出,对于发展目标,《建议》中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也就是说,中国人均GDP在2025年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标准,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考虑到今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和人口增长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预测,2021—2035年,人均GDP年均潜在增长率为4.81%,呈现前期较快并随时间减慢的趋势。也就是说,按照这个增长速度,预计中国实际人均GDP在2025年将达到13 852美元,即超过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门槛水平(约12 535美元),2035年达到21 73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三分位中间组的门槛水平(约23 000美元)。
有诸多因素可能使中国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偏离这个预测。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之后,国内经济增长的恢复面临一定的困难,全球疫情防控效果不佳,也给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利因素是,研究表明,诸多关键领域的改革可以带来改革红利,显著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再次,我们来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将延续2012年以来的下行趋势,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这个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得到显著的提升。
新发展理念包含的五个方面完整定义了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强调把经济增长的引擎从要素投入转向生产率提高。协调发展着眼于改善城乡之间、东中西三类地区之间以及出口、投资和消费需求“三套车”之间等一系列平衡关系。绿色发展着眼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挑战。开放发展表明了中国继续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治理的决心。共享发展是对解决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问题的部署。此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特别强调了统筹发展和安全。
最后,我们来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崭新建议之一是,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学家通常将其简称为“双循环”。值得指出的是,双循环格局并不意味着中国既有发展导向的偏移,而是更加注重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政策之间的协调与相互促进,合理平衡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以及出口、投资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双循环的必要性既是由世界经济大环境决定的,也是中国自身发展变化的要求。在世界经济深陷以低通货膨胀率、低长期自然利率、低经济增长率为特征的“长期停滞”状态的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从两个方面给经济增长带来崭新且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是供给侧冲击。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至少从2012年便开始呈现负增长,相应导致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本改善减速、资本回报率下降,以及劳动力流动造成的生产率提高速度放缓,共同导致中国潜在增长能力和实际增长率的下降。
另一方面是需求侧冲击。预计中国总人口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负增长。根据一些国家的经历,人口负增长将产生投资和消费需求双双降低的倾向,形成新的增长制约,加大中国实现潜在增长率的难度。
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要么有助于应对供给侧挑战,要么有助于应对需求侧挑战,或者具有双重效果。首先,深化国资国企、金融体制、教育和培训体制以及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潜在增长率,应对供给侧挑战。其次,降低关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收入分配和加大再分配力度等政策都有利于扩大出口、促进投资和刺激消费,是需求侧政策。最后,旨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制度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和促进劳动力流动提高潜在增长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家庭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来扩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