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投资的四境界、七重天

四境界、七重天

上高中时老师就讲过,当你把书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之后,就考上大学了。把书读厚,是学习、挖掘各类知识点的过程;把书读薄,是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过程。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分数就会高;只是生搬硬套、浅尝辄止,分数只能低。

投资的过程亦是如此,在十多年的迷失和反思中,我逐渐清晰了投资之路应走的方向,也更加深刻理解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见图1-1)。

图1-1 投资的四境界、七重天

1.第一境界,知——认知

第一重天,外部认知。

了解概况、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

当你进入投资领域时,无论是投资股票、债券、期货还是外汇,都需要学习某个投资品种的基础知识,熟悉和了解投资品种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基本交易规则。

我们往往先杀入再认识,先有盈利或亏损,尤其是在亏损之后,会有强烈的欲望想赢回来,后面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外部的知识,看别人是怎么赚钱的,于是开始大量阅读投资方面的书籍,波浪理论、均线分析、MACD、布林线等各种技术分析及基本面分析理论都试图去学习。

同时,也开始思考市场为什么涨,并试图预测未来的方向,于是开始大量看卖方研究报告。开始看研究报告时,可能有云里雾里、高深莫测的感觉。通过阅读卖方研究报告,首先学习了推动市场涨跌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说学会了“多空”信息的分类。其次,在逐渐看懂报告的基础上,试图开始预测。但一般是看多方报告觉得多方有道理,要涨;看空方报告觉得空方有道理,要跌。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第二重天,自我认知。

“把书读厚”、认识自己的过程。

在学到一些基本分析理论后,开始照猫画虎地在实战中运用,试图赚钱。就像我们学习完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后,开始考试一样,这个过程是自我暴露、自我认知的过程。最终我们会发现,在用历史走势复盘的时候是赚钱的、对的,而在实盘操作的时候却小赚而大亏。

这时自己就开始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开始记录自己每笔交易的过程、每个预判逻辑的细节,用结果检验对错,以备复盘修正。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会继续运用从外部学习到的理论和理念,也会反思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总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越来越多(更多的是失败),脑海中的头绪越来越多,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完全不像刚杀入市场时那般无知无畏和勇猛。此时每笔交易都有理由,但似乎总是被市场带着走,总是做最后的接盘侠,不再看所有的研究报告,而是看有利于自己的研究报告。

第三重天,人性认知。

“把书读薄”、认识人性弱点的过程。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做笔记只代表你很勤奋,把市场每天的每个细节都记录下来并非你的目的,你的目的是反思和深思。但是只有犯错了、悔恨了,才能触及心灵深处,你才会去总结经验,然后再有所提高。

在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亏损之后,你会把被套或踏空的案例分类归纳起来,很多时候犯的是同样的错误,而且心理活动都是一样的。这时你应该已经不会去读关于投资技术方法的书,而是去读关于投资心理学或投资行为学的书了,而且会从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原来别人同样犯过,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你会觉得与这些书相见恨晚,但其实并不晚,因为只有经历无数错误的自我认知阶段,你才更与前人有共鸣,才能真正体会人性共有的弱点。这时我们基本不再看研究报告了,或许只扫一眼题目,了解一下市场多空双方的情绪情况。

第四重天,建立体系。

总结归纳、建立投资体系的过程。

基于对外部、自我及人性的认知,根据无数失败的经历,我们会试图建立符合自己性格特点的投资体系,其中会包含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投资策略、规避人性、风险控制等多层次的内容。有人适合做短线交易,有人适合做长线趋势,投资体系就是自己能够看得懂的、能力边界范围内的赚钱模式,就像狙击手知道自己的猎杀范围一样。

2.第二境界,行——执行

第五重天,无情执行。

盈利的开始。

人类的优势是有记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有情有义,这些优势在前三重天都会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了第五重天这个阶段,却成了人性弱点,成了不折不扣的绊脚石。在此阶段,我们就是要克服这些人性弱点,做一个只有程序、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后,需要的是执行。这个过程很难,比学习外部知识要难很多,它是战胜自我的过程。

要想做到无情,首先要理清投资体系与单笔交易的关系。我们必须把投资体系与单笔交易完全分开对待。投资体系是一个宏观的概率性盈利体系,而单笔交易是一个微观的独立随机事件。投资体系是一个大概率的概念,它并不会让每笔交易都盈利,因为市场充满了太多变数;每笔交易都是独立的随机事件,却能让所有交易在加总后变成一个大概率事件。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无情地按这个体系发出的每一个买卖信号去执行。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抛硬币。在抛之前,我们就知道正反面朝上的概率各为50%,但每次抛之前你都不知道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50%是我们事先预知的宏观概率,而抛一次硬币就是一个微观的独立随机事件,这次抛和下次抛的结果完全没有相关性,但把所有结果加起来,就符合宏观概率的50%了。

我们的投资体系就相当于抛硬币,只不过我们的投资体系是让赔率更有利于盈利的概率体系。单笔交易就相当于抛一次硬币,你无法知道单笔交易是否赚钱,但你知道在严格执行投资体系的情况下,所有交易加总后会让盈利变成大概率事件。所以,一笔交易赚钱了,不要忘乎所以;一笔交易亏钱了,也不要悲观懊悔。不要对单笔交易带有任何感情,因为每笔交易都是独立的,这笔亏钱,下笔可能赚钱。当然,更不能盲目凭感觉胡乱地、随意地去做,而是要根据投资体系来做。只要买入信号成立,就下单去买;只要卖出信号成立,就坚定去卖。不要回头看,不要怕打脸,不做希望交易,不戴望远镜,不言顶,不测底。

理解了投资体系和单笔交易的区别后,我们就要开始像机器人一样操盘了。先根据投资体系制订交易计划,然后根据交易计划进行买卖操作,最难的就是根据计划执行操作。我们的记忆力、情感,甚至面子,都会让我们犹豫纠结,生怕卖了就涨,买了就跌,左右打脸,打得自己信心全无。我们的犹豫纠结表面上是对一笔交易的不自信,实际上是对投资体系的不自信。如果你通过自己的投资体系看到未来资产价格要上涨,你就会非常坚定地买入,即使买入后就下跌被套,你也不会在乎,也不会懊悔,因为你从体系中看到未来终将盈利。如果你不可避免地犹豫纠结,就不要去盯盘面,看历史的分位,这会让你更纠结,你需要做的是把投资体系的要素全部重新梳理一遍,这会让你更清醒。只要是符合投资体系的信号,就是大概率的方向,就必须立刻执行。当然,如果投资体系告诉你,市场已经变了,给出了卖出信号,即使之前的交易是亏的,也必须执行卖出。投资体系本身就是根据历史数据和场景建立起来的大概率盈利体系,不要怕买入被套、卖出踏空,本来投资体系就不会让你的每笔交易都盈利,但只要你坚定地、无情地、机械地去执行,长期来看,汇总所有交易就是赚钱的。即使经历多次交易之后是亏钱的,那也只是投资体系中的某个指标或信号出了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事后修正体系指标,而非盘中因恐惧、贪婪的情绪不去执行。

一笔交易的好坏,不是用赚钱与亏钱来衡量的,是用执行与不执行来衡量的。亏钱的交易不一定是坏交易,赚钱的交易不一定是好交易。如果投资体系告诉你,十年国开债收益率向下突破3.70%是买入信号,那么你的交易计划就会写:根据X信号或X原则,如果明天盘中十年国开债收益率下破3.70%,就下单买入。假设次日盘中果真破了3.70%,就要坚决执行下单买入。或许在收盘时收益率又上涨至3.75%,你被套5 bp,但你的操作没有任何瑕疵,这仍是一笔好交易。如果你因为纠结犹豫而没有去执行这笔交易,你会少亏5 bp,虽然算是赚到了,但是这笔交易却是坏交易,因为你没有按照投资体系及交易计划来操作,这会让你有更大的胆子去违背更多的信号和计划,你的投资体系再完美,再有大概率赚钱,都将因坏交易而功亏一篑。

亏要亏得明明白白,赚要赚得清清楚楚。没有哪个投资体系能让你一买就赚钱,因为它本身是个概率体系。如果总是亏钱,那就是你的投资体系出了问题,与你严格执行投资体系的交易没有关系。但如果你不去执行,即使投资体系有问题,你也不会发现并予以改进,你的投资能力也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长此以往,你会陷入更深的困惑和自我迷失之中,因为你也分不清是执行交易出了问题,还是投资体系出了问题。因此,我们只有严格执行交易,才能把问题的焦点聚焦于修正投资体系。

当然,不能一亏钱就质疑你的投资体系,除非同一个信号让你多次亏损,否则不要去修正它。投资体系不能随便修改,只有多个样本证明某个指标或信号出现了问题,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市场环境或者需要加前提条件了,才能加以修正。因为投资体系的信号或指标是从历史数据和情景中总结出来的,本身就通过了历史验证,盈利是大概率事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信号都是一成不变、永远有效的,信号也会有失效甚至误导你的时候,只有通过实战的使用,并有多个样本证明,才能予以弃用或修正。另外,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投资体系有问题,而是因为没有严格按买卖信号执行,导致了机会的错失或者失败。

“无情执行”这个阶段,才是盈利的起点,因为现在赚的钱是你看得懂的钱,是你能力范围内的钱,而不是之前凭运气赚的钱。当然,这不是终点,因为我们的投资体系并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而要在后面的实战中不断地修正和升级。

3.第三境界,合——融合

第六重天,形成习惯。

克服人性,让“无情”变为一种潜意识。

几年前有一次乘坐出租车从机场回家,司机师傅讲,他已经开车超过100万公里,路上遇到过各种情况,不用过脑子思考,全靠本能意识。当时就有一种感慨,什么时候自己做投资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当时以为只要能及时辨认多空消息,并做出相应的操作,就能做到这一点,但后来发现,很多时候你觉得某个消息对市场影响会很大,市场反而不为所动,而你觉得它只是个小事,市场却为之狂热。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才发现,如果把投资体系比作开车的标准动作,那么“无情执行”才是学习驾驶技术的开始,我们不断地执行,就是不断地练习,只不过我们可能直接上路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想象不到的情况,我们必须先按照标准动作进行操作。开始时还需要想是先踩油门,还是先换挡;倒车镜里1/3可以并线,还是1/4可以。只有不断地实战操作,才能越发熟练;越发熟练,才能越发自信,才能在该持券待涨时拿得住,在该持币观望时忍得住。

优秀是一种习惯,当把交易的出入场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潜意识后,我们就变成了一台真正的赚钱机器,就不需要每天盯盘,甚至不需要看纷繁的数据,更多的是感悟市场的情绪,克服人性的弱点,凭借优秀的潜意识来感悟市场的方向。

4.第四境界,一——合一

第七重天,知行合一。

操作,修正,再操作,再修正,螺旋上升。

有人说,投资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或佛学。那真的太过高深,非常人所能企及。从实盘操作来看,在经历认知、执行、融合三个阶段后,我们已经跨越了最难的情绪关,战胜了自我,剩下的工作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让自己的投资体系在“操作,修正,再操作,再修正”的螺旋上升中,变得越来越完善。最后,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实现量化操作,让系统的归系统,交易的归交易。

王阳明“知行合一”

有一年我去了王阳明的悟道之地——贵阳龙场,在天气阴冷的时节,感悟到了思想大师一生的坎坷与不易,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对“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的理解。

1.“知行合一”非“表里如一”

投资界常说的一个词就是“知行合一”,我深以为然。我因为在做交易时常常看对没做对,所以就在计算机上贴了张“知行合一”的便签。但那时只是简单地认为,知行合一就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做,类似于“表里如一”。但按照这种理解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业绩并没有变好,反而错得更多,于是就把便签从计算机上取了下来。现在想想,其实是自己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太肤浅了,甚至完全是错的。以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就是知行合一,但其实“想”和“做”是要有原则、有方法的,不是人性本能地想,不是情绪化地想。王阳明所说的“知”是要遵从良知,是有原则方法的。“知”本身是需要有方法、有原则地加工升华的,这样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并达到想要的目的。

之前自己用“知行合一”之所以没有达到盈利的目的,是因为“知”出了问题。自己投资中的“知”并没有靠原则、信号、方法得到很好的加工,更多是靠人性弱点的驱动得到的“知”,没有什么交易原则和交易体系,完全被市场情绪和消息所带动,靠感觉做判断。“知”本身出了问题,传导至“行”上,结果自然就差。

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阳明洞的博物馆里,有一句对“知行合一”的解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这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知和行其实是个闭环:知,是一切结果的根源和起点;行,表面上只是执行的过程,实际上已经是个结果。当你去行动时,结果其实已经注定了。我们可以把“行”理解成“实践”,在经过周密思考后,必须去实践,如果不去实践,就是纸上谈兵,只有知而没有行。先知后行,才是“以知促行”。当你实践时,就同时产生了结果,这个结果大概率不会与你当初的认知或预期完全一样,这就需要总结和反思,反过来再去修正我们的认知,这就是“以行促知”。另外,“知”里除了方式、方法和原则外,还有预期结果或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否则我们想这件事干什么?做这件事又何苦?“行”作为执行后同时产生的结果,如果不达“知”的预期,那就是知行不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就是要用周密的认知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认知。

所以,“知行合一”有两层意思:①认知后一定要去行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②“知”是源泉,“行”是结果,做一件事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就叫“知行合一”;③实践后修正,修正后实践,如此反复,最终达到我们的预期,这才叫“知行合一”。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以行促知,调整和修正自己的“知”,之后再去实践,以知促行。

3.工作即修行,修行即修知

在投资中,通过一些方法和原则,在深入思考后,用产生的“知”指导自己的“行”,而“行”后产生的结果,就是检验知行是否合一的标准。如果一笔投资达到了预期效果,那就证明“知”是对的,我们可以总结好的经验;如果这笔投资不达预期效果,那就证明“知”出了问题,往前推就是你所用的方法、信号或者交易原则有问题,我们就需要好好反思,总结教训,用“行”反过来促进“知”。

其实,工作何尝不是一种修行,与同事相处,与同业交流,与市场博弈,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先有知,再有行。在不违背良知的前提下,我们总是想成事、想成功,但世事无常,往往不能如愿,不如愿说明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行”这个结果不好,那就需要修“知”,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一定是自己的认知、方法、原则出了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反思来修正自我。

学一招,猛练一招

功夫巨星李小龙说过:“我不害怕会一万种腿法的人,但我害怕把一种腿法练上一万次的人。”

投资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反思总结了一条好的经验之后,就需要不停地练习,有问题就修正,没问题就修心,直到炉火纯青,变成一种优秀的习惯。

从一名主观情绪型交易者变为一名客观系统型交易者,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升华的过程:无意识,意识到,做到,做好,坚持,习惯,融会贯通,忘记,大成。这中间需要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而且要学一招,就猛练一招,而不是练就一身花拳绣腿,在实战中不堪一击。

对于我们总结的交易原则、方向信号,都要在实际的交易中不断地练习、修正、再练习、再修正,直到形成本能的交易习惯,这就是知行合一。就像那个开了100万公里的出租车司机一样,可以靠潜意识开车,他就是在练习、修正、再练习、再修正的不断实践中,练就一身好技能。其实做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当系统的出入场信号发出时,不用过脑子想该怎么操作,直接就本能地知道该怎么操作。 UYgAE843uAznvz9RDpWRgd9HSoRPhUG5WbzQkN3CZi6TFG1TinYlidHS158bV25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