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被动的人

如果要谈论“富足(Überfuss)与厌倦(Überdruss)”这个主题,那么在我看来,首先应对这两个词的含义做出评论。不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这样,其他情况也应一视同仁。如果你理解了含义,也就是理解了一个词的实际意义,那么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词在文字的背后所提到的某些问题——它的内涵和它的历史。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单词。其中一个有双重含义。“富足”这个词有正面意义,指的是超越绝对必要的东西:满足。大家可能会想到《圣经》中关于“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土地”这一概念。或者,当你想形容一个美好的聚会,一个节日,有着不计其数的美酒或者你喜欢的任何东西处于取之不尽的状态。这让你非常愉悦,不用担心库存短缺,也不会小心翼翼。自然就不会吃得太多。那就是令人愉快的富足,也叫满足。

但是,“富足”也有消极含义,德语中这个词藏在形容词“多余的”(überflüssig)之中,意为毫无意义和浪费。当你对一个人说:“你在这里完全是多余的。”意思便是“你最好消失”,而不是“你在这里真好”——这话谈论美酒充足时就会说。所以富足可以是满足的也可以是多余的,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什么意义上的“富足”。

现在来谈谈“厌倦”(Überdruss)和“烦恼”(Verdruss)。“烦恼”来源于动词“恼怒”(verdrießen),“恼怒”在中古高地德语中有“使人无聊”的意思;在哥特式德语中,它甚至有“令人厌恶”的意思。所以烦恼是产生无聊、厌恶和愤怒的原因。在法语中,“无聊”也有另一个意思:“ennui”一词来自拉丁语“innodiare”,意思是“感到仇恨,引发仇恨”。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语言是否已经在暗示,过度的富足会导致无聊、厌恶和仇恨。那么我们就必须审视一下:我们是否生活在富足中?我指的是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国家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社会中。我们生活在富足中吗?在我们的社会中,谁生活在富足之中?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富足——多余的富足还是满足的富足?简单来说,是好的富足还是坏的富足?我们的富足会导致厌倦吗?富足一定会导致厌倦吗?那么美好的、满足的、丰富的富足是什么样子的,才不会导致厌倦呢?讨论这个问题是这个讲座的旨意所在。

让我先做一个心理学性质的初步评论。因为我是一名精神分析学家,我想在这些评论中继续谈论心理学问题,我想让你们做好准备,以便我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演讲,即精神分析学或分析心理学——它们的意思大致相同。我想简单地提一下你们很多人都熟悉的东西:以两种渠道、两种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目前,学术心理学主要从行为研究的角度来研究人,也就是所谓的行为主义。这意味着,人们只研究能看到和直接观察到的可见的东西,也就是可测量和可衡量的东西。因为不能直接看到和观察到的东西,当然既不能测量也不能衡量,至少不够精确。

精神分析学或分析心理学的方法是不同的。它有另一个目标。它不会简单地从可看到的立场来检查一个动作或行为。相反,它探寻的是这种行为的质量,以及这种行为所基于的动机。我来举几个小例子。大家可以这样描述:一个人微笑着。这是一种可以被拍摄下的行为、可以被描述为肌肉运动,等等。但是大家都知道,商店里售货员的微笑和你的敌人的微笑的区别:一个试图隐藏敌意的人的微笑,和一个看到你很高兴的朋友的微笑是不同的。人们知道数以百计的不同类别的微笑,它们背后的心理动机各不相同:尽管都是微笑,但是它表达的意思可以完全相反,没有设备可以测量甚至仅仅是觉察到,只有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不是什么设备,而是你自己。你不仅用你的大脑观察,而是——用老套的话来说——用你的心来观察。你整个人都明白发生了什么,并且第六感告诉你这微笑意味着什么。如果你对此没有第六感,那么你的生活中自然会经历很多失望。

或者我们换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为描述:一个人吃东西。很明确,他吃着。但是他怎么吃东西呢?他狼吞虎咽。另一个人吃饭的方式,让人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死板的人,他注重整洁,清空碗盘。而下一个人不狼吞虎咽,不贪吃;他享受美食,专注于吃,这让他感觉良好。或者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尖叫的时候脸会涨红。人们说:他生气了。他一定是生气了。然后你仔细观察他,问自己这个人(也许你认识他)发生了什么,突然你注意到:他很害怕,他很恐惧,他的愤怒只是他对恐惧的反应。然后你可能会看得更深一点并意识到:这个人实际上感到无助和无能,他害怕一切,害怕整个生活。你现在已经观察到了三种情况:他生气了,他害怕了,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助。这三种观察都是正确的,它们与其结构的不同层次有关。与无力感对应的观察最深刻地描述了这个人正在发生什么,而只对应到愤怒的观察是最肤浅的。这意味着,如果你现在也很生气,除了在与你对话的人身上看到一个生气的人之外,你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那么你就会避开他。但如果你看到了愤怒的背后是一个恐惧的人,一个感觉无能为力的人,那么你就会接近他,他的愤怒可能会因为他不再感到威胁而平息。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所有内容,即从外部来看一个人的行为,都不是主要的,当然也不是我们唯一感兴趣的,而是这个人有什么动机、什么意图,不管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我们探寻的是他的行为质量。我的一位同事提奥多·莱克(Theodor Reik)曾自创过这样一句话:“分析师用第三只耳朵听。”这是完全正确的。你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更古早的表达:他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意思。他不仅看到了什么是直接呈现给他的东西,他从呈现的和可观察的东西中看到得更多,即个性的核心展示的东西,其中每个行为都是一种表达和展现,它们总是受到整体个性的矫饰。没有一种行为不是某个特定的人做出的一种姿态,因此不存在两种完全相同的行为,就像极少有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他们可能相像,也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他们绝不会完全相同。没有两个人举手的方式完全一样,走路的方式完全一样,低头的方式完全一样。因此,有时你可以通过走路的方式认出一个人,即使你看不见他的脸。步态和面部一样,是一个人的特征,有时甚至更具代表性,因为人可以调整自己的面部,调整步态却难得多。人可以用脸撒谎,这是人类的特点,他们比动物有优势。用步态撒谎更困难,尽管也可以学会。

在这些开场白之后,我现在想把消费作为一个心理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精神病理问题来谈。大家会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消费——每个人都得经历。每个人都要吃喝,要衣服穿,要房子住,总而言之,人们有需求并且花费很多,这就叫作“消费”。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呢?这就是本性——为了生活人们必须消费。但这里我说到了问题的关键:消费和消费之间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一种消费是强迫性的,基于贪婪。人们有一种越吃越多、越买越多、拥有得越来越多、使用得越来越多的欲望。

现在你可能会说:这难道不正常吗?毕竟,我们都想扩大和增加我们所拥有的东西。问题至多是你没有足够的钱,而不是扩大和增加的欲望有什么错。我理解你们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但是我想给你们举个例子,这并不是那么简单。我指的是一个你们或许听说过的例子,我希望只有很少人印证这个例子。一个肥胖的人体重超重过多,或许是内分泌方面的原因——我不想在这里讨论这个。但通常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吃得太多。他这里吃一点,那里吃一点,最爱甜食,总是找东西吃。如果你更仔细地观察,你会发现他不仅仅在不停地吃,而是贪婪驱使他这么做。他必须进食,他不能停下来,就像很多人不能停止吸烟一样。你们也知道戒烟的人会突然吃得更多。然后他们以“戒烟让人长胖”为自己辩解。这是为不用戒烟找借口的好方法之一。为什么?因为把食物放进嘴里、吞下食物的贪婪,同进食、抽烟、喝酒或买东西时表达的贪婪是相同的。

如果一个人贪婪地、强迫性地吃、喝、抽烟,医生便会警告他不要继续这样做,否则他会死于心脏病发作。我们总能观察到,这样的人会突然变得焦虑、不安、紧张、抑郁。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关联:不吃、不喝、不抽烟可能会令人恐惧。有些人吃或买,不是为了吃或买,而是为了压抑自己的焦虑或抑郁情绪。他们通过增加消费来摆脱自己的情绪。消费给他们带来治愈的希望,事实上,当贪婪得到满足时,抑郁或焦虑的情绪确实会有所缓解。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证实,当我们感到焦虑或沮丧时,即使我们不是特别饿,我们也更容易去翻冰箱,吃点或喝点东西,似乎能让自己平静下来。换句话说,饮食在现实中往往扮演着药物的角色——一种镇静剂。这可比药物更令人舒适,毕竟味道也很好。

抑郁的人感到内心空虚,就像瘫痪了一样,就像缺少活力一样,就像他缺少了某种让他活动的东西,从而无法正常活动。当他吸收了某样东西,空虚、麻木和虚弱的感觉可能会暂时离开他,他会觉得:我是一个人,我拥有一些东西,我不是一无是处。他用东西填满自己,以压抑内心的空虚。这是一个消极的人,他怀疑自己是渺小的,他通过消费和成为消费人而忘记了这种怀疑。

现在我用了“消极的人”这个词,你们会问我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首先,我要谈谈对消极和积极时下的理解,这一点你们都很熟悉。流行的观点认为,积极是目的导向的、需要能量的行为,既可以是体力也可以是脑力工作,例如体育,通常被理解为要么服务健康,要么有利于祖国声誉,要么使人出名、带来金钱。通常,这并不是说对于训练本身的享受,而是一种特定的效果,人们从而有目的地进行体育运动。积极的人是努力的人。在美国,人们说这个人“忙”(busy)。“忙”和“商务”(business)是同一个词源。

按照这个观点,人们什么时候是消极的?当没有可见的好处时,当没有成绩被发现时。我专门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人看风景五分钟,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他什么也不做,他只是看着。他甚至不拍照,而是安静地沉浸在他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里,因此你可能会觉得他很奇怪,无论如何,他的“静观”不会被确切地称为一种积极活动。或者(虽然这种景象在我们的西方文化中并不常见)一个冥想的人,他试图意识到他自己,他的感情,他的情绪,他的内心状态。如果他系统化地冥想,可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不了解他的情况,会误以为他是一个消极的人。他什么也不做。也许他只是把所有的想法都抛到脑后,专注于不去想任何事,就这么待着。对大家来说这听上去或许很奇怪。大家可以试一试,就两分钟,你会发现这是多么困难,头脑会持续涌现一些思绪,你会想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大多并不重要,而你却不能克制。因为你几乎不能忍受枯坐着停止思考。

对于印度和中国的深远文化来说,这种冥想是至关重要的。可惜我们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我们雄心勃勃地相信,我们总是必须做一些有目的的事情,以此达到目标,得到成果。但如果你将目的撇在一旁,试着集中注意力,耐心地练习冥想,你可能会发现什么都不做会让人神清气爽。

我只是想表明,在现代语言的使用中,我们理解的“积极”是做一些有明显效果的事情,而消极似乎毫无意义,这是一种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态度。我们评估积极和消极,与消费这一话题相关:如果我们消费“坏的富足”,我们表面上的积极最终是消极的。那么具有创造性的积极、“好的富足”、满足、抵抗诱惑的理想形式是怎样的,才能使我们不仅仅是消费者呢? 4uiFZN+0ZdIsC6Vmw4xpazhCieain1bvYfaBPj1pbAKmeEIyQck5yP2COKz+tC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