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自我接纳

● 欣然地接纳现实中的自我,无论它好与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温伯格(George Weinberg)在他的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追求名声就是追求爱。”

人们有意识地努力追求名声,无意识中却是在追求爱。因为意识中对名声的渴望是“反动形成”,所以非常强烈。然而,无意识中是强烈的自卑感。“反动形成”的名声扰乱了人心,致使人们即使获得好名声也感觉欲求不满。而如果收获不了好名声便会大失所望。

另外,有些人之所以抱有“想要拯救全人类,解决所有人的烦恼”这种救世主情结的宏伟愿望,是因为无意识中存在着强烈的自卑感。伟大的自我形象,实际上是无意识中强烈的自卑感产生的“反动形成”。

有野心的人总是无法消除紧张,因为他没有接受真正的自己。有的人努力拼搏,不惜损坏身体健康,有的人过度追求奖赏,甚至把帮助自己的人当成敌人看待。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野心呢?因为他们的内心非常自卑,认为没有名声、财富和力量的人生会苦不堪言。这便是总想受苦的生活方式。即使想停止受苦,无意识也在抵触,莫名地阻碍人获得幸福。

如果不能意识到并承认这种无意识的阻碍与抵触,即使拼搏一生也不会幸福。

不要为了成为他人而努力,自己就是自己,无须和他人比较。只要为过好自己的人生脚踏实地地努力,便不会焦虑不安,也不会精神紧张。

5.残酷的自我批判和残忍的自我蔑视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强烈憎恶,实则亦是对周围人的强烈憎恶。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残酷的自我批判和残忍的自我蔑视等,从根本上说都是有针对对象的。抑郁症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针对他人的复仇形式。”

抑郁症患者之所以饱受抑郁之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敌意与愤怒。然而,这种愤怒终究是无意识的,要想意识到这种隐藏的愤怒并非易事。

因此,也有人不明缘由、一味地承受着痛苦与煎熬,残喘着生活。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真正憎恶的是周围的一些人,便会终日郁郁寡欢,不得解脱。

卡伦·霍妮认为,愤怒有三种反应形式。首先是“身心不适”,具体表现为容易疲劳、偏头痛、胃部不适等;其次便是复仇;最后是“高调卖惨”,总是宣称自己受了伤害,到处诉苦喊冤。正如我在前言中所述,一个人诉说自己痛苦、难过、被伤害等,实则是内心愤怒的外在表现。于他们而言,高呼痛苦只是憎恨的一种间接表现。

卡伦·霍妮说:“痛苦是表达愤怒的一种手段。”对于处于痛苦中的人来说,痛苦便是救赎。愤怒往往会戴上“正义”等各种面具,以虚伪的形式出现。越是无厘头的愤怒,越表现得夸张,人就越喜欢诉苦。

愤怒的面具除“正义”外,还有“悲惨”。沟通分析心理学(让人心理和行为舒服的心理学)指出,“慢性的、不愉快的情绪”表现为炫耀悲惨,而炫耀卖惨本就是攻击性的间接表现。有些人甚至通过夸大自己的悲惨来操纵周围的人。

另外,攻击性经常戴着各种面具伪装成“烦恼”。例如,名为失眠症的面具。睡不着并不意味着失眠。因为睡不着而烦恼时,才会产生失眠症。有人总是没完没了地哀叹自己睡不着,通过无休止的牢骚间接地表现出隐藏的敌意和愤怒。

疾病亦是如此。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愤怒和敌意,也会伪装成疾病的形式,故而有些人面对疾病哀叹不已。不停地叹息也是愤怒的间接表现。因此,即使周围的人建议他不要总是唉声叹气,告诉他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一味地叹息对病情不好等等,他也不会停止叹息。这些人通过叹息来宣泄愤怒之情。从某种角度来说,叹息可以将积存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能让人舒服些许。

现实中的痛苦大同小异,但内心的痛苦迥然不同。不幸福也是憎恨情绪的一种伪装,即用自己的不幸来发泄憎恨之情。紧紧抓住不幸不放的人,除了让自己变得不幸之外,不会用其他方法来表达憎恨。他们通过向周围人炫耀自己的不幸,来找到憎恨情绪的发泄口。说“我很不幸”,就是“我很不甘心”。

6.当退行欲求打败成长欲求

自古以来,人们便常说:“人生要积极向上,不要总是悲观哀叹。”

很多人以为最早提出积极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的是美国牧师、作家诺曼·文森特·皮尔 。然而,担任牧师约50年的皮尔博士本人曾说,使徒保罗(早期基督教领袖之一)很早以前便说过同样的话。

这意味着公元前便有了“人要常想积极快乐的事情”的说法,而不是近来或现在才有的说法。然而,历经几千年,所有怀有“隐藏的敌意”的人依然无法积极向上地生活。他们无法转变思维去想快乐的事,也没有这种欲望。

“常想积极快乐的事情”是一种“成长欲求”,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应并且按照这种成长欲求生活。因为人的无意识中存在着与成长欲求相矛盾的“退行欲求”。

为何人总有烦恼呢?因为比起努力解决问题,叹息与抱怨在心理上要轻松得多。解决问题需要自发性和能动性,而抱怨问题则不需要。更重要的是,抱怨与叹息能让人的退行欲求得到满足。

退行欲求是指寻求即时的满足感,以及摆脱负担的欲望。就像是小孩子可以完全依赖母亲、肆意撒娇的欲望。

再比如,一个人犹豫是遵从成长欲求还是遵从退行欲求行为时,遵从退行欲求可以让人的心理轻松很多,所以人们才会选择叹息。可以说,人们叹息并非真的因为无法解决问题,而是因为比起解决问题,遵从退行欲求的叹息让人更为舒服。

有烦恼的人大多是受到退行欲求的影响,没有应对能力。对于这样的人,无论你如何劝他想些积极快乐的事,都毫无意义。就像劝说有酒精依赖症的人戒酒一样。

“思考积极快乐的事情”是意识领域的想法,可他们的无意识中总是想受苦。因此,可以说人总是想受苦,并且执着于这种痛苦。

神经症倾向较强的人会更执着。因为真实的他们从小便不被人接受。对于这样的人,虽然很难,但只要有人认可他们的能力,他们便能得到救赎。然而,从来没有人认可或接受过真实的自己。

自身的变化和成长一直被忽视,这令他们一次次地感到失望。可以说,他们周围都是不愿意接受真实的自己的人,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如何能积极快乐地笑对人生?

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们也许从来没有被认可过。这致使他们从未把自己当作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们自己也拒绝接受真实的自己,于是他们选择了痛苦的人生。越拒绝真实的自己,否认真实的自己,痛苦的感觉便越强烈。

7.想要不再痛苦,就要改变对自己的态度

与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不是他的意识,而是他的无意识。

有的人从小就饱受非议。这样的过去,导致他长大后对待生活消极而悲观。如果父母严重自卑,或者有强烈的神经症倾向,孩子无意识中便会以为自己不受喜欢,进而感觉全世界对自己都不友善,也随之不喜欢这个世界。其结果就是,孩子不会思考积极快乐的事,而总是想受苦。严重自卑的人对现实的认知亦是扭曲的,即使面对现实生活中积极快乐的事情,他也总是感觉很痛苦。

想要不再痛苦,就要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比如,不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用好奇的眼光,这是成长的关键之一;远离自己内心无法接受的纷纷扰扰,给心灵找个容身之所;做好迎接变化的准备。

所谓改变,不仅是行为,还有内心。重新整装出发,也许你会发现自己无论身在何处都在闪闪发光。因为它揭示了你拼命活过的痛苦人生的印迹。

神经症患者总是单纯地想要消除烦恼,却又试图逃避真相。然而,只有直面现实、直面自己的无意识,才能真正地消除烦恼。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的过去。我们做过什么,没做过什么。通过回顾过去,与现在做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总有比以前好的事情,进而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久而久之,也许就能改变总是想受苦这种无意识,真正快乐地生活。

8.心理上的自立可以帮助自己成为自己

人往往很难面对和接受“自己对自己绝望”的事实。比如,有的人为了逃避自己无意识中的绝望感,拼命追求力量、财富和名声,甚至不惜累坏身体;有的人强忍着腹痛,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他们明知无须如此努力,却不由自主地这样做。这就是所谓的强迫性。

他知道生命健康最重要,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拼搏毫无意义,但是总有些东西打乱了他原有的理性判断。

他在害怕什么?

是什么令他如此不安?

当然,他本人并不知道。他无意识中害怕的是心理上的自立,所以用行为压制这种恐惧感。所谓心理上的自立,就是成为自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西伯里 曾说过,人类唯一的义务就是“做自己”,他还主张“此外没有任何义务,只是自以为有其他义务而已”。

换言之,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并未在做自己。然而,人都想自立,这种矛盾是无意识的纠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焦虑。经常烦恼的人,既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识中对心理自立的恐惧,也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当然,无意识的东西本就很难意识到,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自己产生了绝望。这些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这种绝望感支配着。

对自己最大的绝望,其实是自立的失败。很多人没能意识到自己自立失败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压抑这种对自立的恐惧感。

一旦意识到自己无意识中的恐惧感,这个人就会豁然开朗。进而,他便不再畏惧那些原本无须惧怕的事情,会鼓起勇气战胜恐惧,身体的不适也会得到改善。 w4Ljb0fmZY+FkWtnwpkyx8QwiBZ+4TCu/E4QV/+bK5dj+UfKAQBAJetDYhL+f9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