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曾悲观地说道:“人总是想受苦。”我想很多人听到这句话都会反驳,说“我不想受苦”“我想要幸福”等。
其实,这样的话不仅弗洛伊德说过,卡伦·霍妮也曾说:“人总会紧紧抓住让自己不幸的感情。”这种现象被称为“扩散的外化”,是将内部的心理过程,作为在自己外部发生的事情来经历的倾向。
如果某个人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忍受的空虚感,便无法面对生命的虚无。然而,他并不是直接感受到自己人生的空虚,而是通过朋友的死亡或者日常生活才能感受得到。比如,他对在社会上小有成就的某位朋友持有偏见,这位朋友去世时,他便说道:“人总有一死,事业再成功又有何用。”说完后内心竟有种莫名的心安。
描述身边朋友们的各种人生也是虚无的一种表现。表面上说着“人生不过如此”,实际上却用各种无关紧要的事,勉强把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来逃避自己人生的虚无感。即使如此,很多人依然会说:“我不会紧紧抓住让自己不幸的感情不放的。”
与生理上的疾病不同,心理上的疾病很难被意识到。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内心,甚至一直在误解。任何人都有自己知道的病,也都有自己不知道的病。谁都知道发烧39摄氏度便是生病,但出现心理疾病未必会知道,比如依赖症。
依赖症也被称为“否认病”。有赌博依赖症的人总是坚持说自己没有问题。因此,来咨询赌博依赖症的大多不是本人,而是他身边的亲朋好友。
对于心理疾病,当事人很容易坚持说自己很健康。生理上的疾病则大不相同。没有人会在高烧39摄氏度的情况下坚持说自己很好,也不会在寒风中慢跑。
听到“人总是想受苦”“人总会紧紧抓住让自己不幸的感情”之类的说法,也许你会否认。但遗憾的是,事实的确如此。人并不想受苦,也不想紧紧抓住让自己不幸的感情,但在无意识中却会如此。
无论弗洛伊德和卡伦·霍妮如何解释,很多人都不会认为“人总是想受苦”。因为人们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无意识中的想法。如果不知道自己无意识中想要痛苦,那么,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不能收获幸福。
1.坦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
没有人想受苦,我也不想,却时常紧紧抓住痛苦不放。倘若你能意识到这一点,你的世界便会大为不同。然而,痛苦中的人往往很难意识到并承认这一点。
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自己紧紧抓住痛苦不放的态度,没有理解“想要幸福”这一生存态度的本质。
“我不想受苦,我想要幸福”的意思,就是希望避开烟雾,获得篝火。用卡伦·霍妮的话来说,就是“神经症的要求”。这样的要求不切实际,以自我为中心。
其实,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无意识的世界里想要逃避内心的纠葛,意识到自己正在逃避内心的真正矛盾,你的世界就会发生改变。意识到这一点,认真思考自己为何执着于现在的痛苦,就能隐约看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若能坦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深处,人生就会变好。你可以尝试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如此痛苦,我究竟想要保护什么?
它真的值得保护吗?
也许,它们只是些没用的东西呢?
不,应该是无益甚至有害的东西吧?
也许我被什么欺骗了吧?
也许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妄想吧?
也许我只是理解错了什么吧?
是说“人总是想受苦”的弗洛伊德有什么问题,还是我自己误会了什么?
直面自己无意识中的矛盾,疑问便会迎刃而解。
2.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追求错误的东西
弗洛伊德说:“人总是想受苦。”卡伦·霍妮说:“人总会紧紧抓住让自己不幸的感情。”人们之所以不认同这些想法,其实是因为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也可以说很多人无意中忽略了现实。
有的人自出生以来便历经苦难,身心饱受磨炼。如果发自内心地渴望幸福,定然不会认同“人总是想受苦”这种说法。然而,人生并不是为了幸福而设定的,换言之,人生并非必须幸福,这才是关键所在。
很多人都误以为“人生必须幸福”。每个人都会害怕一些东西,自身也会有可怕之处,即令他人畏惧之处。这便是现实的人生。然而,很多人以为自己的人生中不能或者不应该有可怕的东西。这样的人生观从根本上便是错误的。倘若抱有这样的人生观生活,自以为是地无视现实,即使长大成人,内心也依然幼稚如童,无法自立,甚至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顺应自己。
任性自私的人若能将自己的人生与那些愿意接受现实、认可“人生并非必须幸福”并且努力生活的人的人生做一个对比,便会对自己的人生大失所望。
当然,人生来就不同。有人在母亲的百般呵护下长大,也有人是在母亲的冷嘲热讽中成长。有人饱尝父爱,在父亲的暖心鼓励下逐渐自立成长,也有人生来便被父亲否定,甚至不断被挖苦“你这种人活着根本没有价值”,身心饱受摧残地长大成人。
也有些父母过于依赖孩子,不能承受孩子离开带来的空虚之感,甚至企图用自杀逼迫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这样的孩子只能被迫在这种“严重施虐者”的精神折磨下,以受虐者的角色成长。
总之,每个人的成长过程皆有不同,有人经历过地狱般的千锤百炼,也有人备受宠爱、一帆风顺。可以说,人生来便背负着不同的命运。掌握自己的命运,便是活出自己的人生。
3.意识到无意识的存在,才能战胜它
这是一个名叫杰伊的毒品依赖症患者的故事。
他和母亲一起生活时,总是莫名地感到不快,身心皆不舒服。他遭遇坎坷,人生不顺,进而自杀未遂。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下,他开始吸食海洛因。
后来,他入院治疗。出院时,他的父亲在加利福尼亚,母亲在纽约。他担心去母亲那里会重蹈覆辙,便决定去父亲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并在出院3周前给母亲写了一封信。
出院后,他表面上要去加利福尼亚的父亲那里,但无意识中还是想去纽约的母亲那里。当然,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结果他虽然事先做出了决定,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去了母亲所在的纽约。
不管他嘴上说什么,无意识中依然不想改变,拒绝改变。可以说,倘若意识不到自己的无意识,便无法战胜无意识。
他来到母亲的住处后,发现母亲与男朋友一起生活,没有他的房间,他便住到了祖母那里。不久,母亲与男朋友分手,他又回去和母亲一起生活。结果,他又感觉到生活的无趣和不幸,再次吸毒。
其实,并非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母亲和儿子之间自我陶醉式的束缚关系。
杰伊与祖母一起生活时可以正常工作,与人相处也十分融洽。但他回到母亲身边便开始吸毒。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杰伊和母亲的关系。在杰伊看来,母亲永远可以无条件地庇护自己,与自己有着直接且最为密切的联系。他离不开母亲,离开母亲就会痛苦,但时刻绑在一起又会身心不快。
4.自我觉知是获取幸福的前提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阻碍自身成长的力量。我们没有意识到它有多么强大,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退行欲求多么强烈。这是神经症倾向强烈的人最大的问题。可以说,人之所以感觉不幸,是因为用错了力气,甚至在用力阻碍自己。
倘若意识到这一点,便能渐渐收获幸福,世界亦会更加和平。
很多人不认为无意识的力量大于意识的力量,弗洛伊德称这种抵抗意识为“抵抗运动”。然而,因无意识的力量之强大而烦恼的人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本书正是帮助你正确了解自己内心的一本书,它能让你认清并了解自己无意识中妨碍自身成长的力量。
神经症倾向较强的人,在意识上可能真的想要治疗自己的神经症。但是,他们想要改变的其实只是表象。比如,有人总是闷闷不乐,便想改变这种闷闷不乐的性格。但这只是一种表象。他想改变这种闷闷不乐的表象,但无意识中并不打算消除内心隐藏的愤怒。换言之,他放任自己闷闷不乐的原因,只是想改变结果。如同一个人想大吃特吃却不想长胖一样。也如同一个人想减肥,却不愿意节食和运动一样。
认清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人生未来便会绚烂多彩。有些人之所以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也许是无意识中自以为是的正义感所致。意识领域中的正义感,也许在无意识领域中也只是复仇心而已。
其实,只要意识到想法和切身感受是两回事,便会豁然开朗。如果想要独立、不受伤,或者想要被人疼爱,就必须改变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只是人们在无意识中拒绝理解这一点。
通过本书,希望大家都能理解与明白自己在无意识中拒绝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温伯格(George Weinberg)在他的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追求名声就是追求爱。”
人们有意识地努力追求名声,无意识中却是在追求爱。因为意识中对名声的渴望是“反动形成”,所以非常强烈。然而,无意识中是强烈的自卑感。“反动形成”的名声扰乱了人心,致使人们即使获得好名声也感觉欲求不满。而如果收获不了好名声便会大失所望。
另外,有些人之所以抱有“想要拯救全人类,解决所有人的烦恼”这种救世主情结的宏伟愿望,是因为无意识中存在着强烈的自卑感。伟大的自我形象,实际上是无意识中强烈的自卑感产生的“反动形成”。
有野心的人总是无法消除紧张,因为他没有接受真正的自己。有的人努力拼搏,不惜损坏身体健康,有的人过度追求奖赏,甚至把帮助自己的人当成敌人看待。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野心呢?因为他们的内心非常自卑,认为没有名声、财富和力量的人生会苦不堪言。这便是总想受苦的生活方式。即使想停止受苦,无意识也在抵触,莫名地阻碍人获得幸福。
如果不能意识到并承认这种无意识的阻碍与抵触,即使拼搏一生也不会幸福。
不要为了成为他人而努力,自己就是自己,无须和他人比较。只要为过好自己的人生脚踏实地地努力,便不会焦虑不安,也不会精神紧张。
5.残酷的自我批判和残忍的自我蔑视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强烈憎恶,实则亦是对周围人的强烈憎恶。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残酷的自我批判和残忍的自我蔑视等,从根本上说都是有针对对象的。抑郁症研究表明它是一种针对他人的复仇形式。”
抑郁症患者之所以饱受抑郁之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敌意与愤怒。然而,这种愤怒终究是无意识的,要想意识到这种隐藏的愤怒并非易事。
因此,也有人不明缘由、一味地承受着痛苦与煎熬,残喘着生活。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真正憎恶的是周围的一些人,便会终日郁郁寡欢,不得解脱。
卡伦·霍妮认为,愤怒有三种反应形式。首先是“身心不适”,具体表现为容易疲劳、偏头痛、胃部不适等;其次便是复仇;最后是“高调卖惨”,总是宣称自己受了伤害,到处诉苦喊冤。正如我在前言中所述,一个人诉说自己痛苦、难过、被伤害等,实则是内心愤怒的外在表现。于他们而言,高呼痛苦只是憎恨的一种间接表现。
卡伦·霍妮说:“痛苦是表达愤怒的一种手段。”对于处于痛苦中的人来说,痛苦便是救赎。愤怒往往会戴上“正义”等各种面具,以虚伪的形式出现。越是无厘头的愤怒,越表现得夸张,人就越喜欢诉苦。
愤怒的面具除“正义”外,还有“悲惨”。沟通分析心理学(让人心理和行为舒服的心理学)指出,“慢性的、不愉快的情绪”表现为炫耀悲惨,而炫耀卖惨本就是攻击性的间接表现。有些人甚至通过夸大自己的悲惨来操纵周围的人。
另外,攻击性经常戴着各种面具伪装成“烦恼”。例如,名为失眠症的面具。睡不着并不意味着失眠。因为睡不着而烦恼时,才会产生失眠症。有人总是没完没了地哀叹自己睡不着,通过无休止的牢骚间接地表现出隐藏的敌意和愤怒。
疾病亦是如此。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愤怒和敌意,也会伪装成疾病的形式,故而有些人面对疾病哀叹不已。不停地叹息也是愤怒的间接表现。因此,即使周围的人建议他不要总是唉声叹气,告诉他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一味地叹息对病情不好等等,他也不会停止叹息。这些人通过叹息来宣泄愤怒之情。从某种角度来说,叹息可以将积存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能让人舒服些许。
现实中的痛苦大同小异,但内心的痛苦迥然不同。不幸福也是憎恨情绪的一种伪装,即用自己的不幸来发泄憎恨之情。紧紧抓住不幸不放的人,除了让自己变得不幸之外,不会用其他方法来表达憎恨。他们通过向周围人炫耀自己的不幸,来找到憎恨情绪的发泄口。说“我很不幸”,就是“我很不甘心”。
6.当退行欲求打败成长欲求
自古以来,人们便常说:“人生要积极向上,不要总是悲观哀叹。”
很多人以为最早提出积极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的是美国牧师、作家诺曼·文森特·皮尔
。然而,担任牧师约50年的皮尔博士本人曾说,使徒保罗(早期基督教领袖之一)很早以前便说过同样的话。
这意味着公元前便有了“人要常想积极快乐的事情”的说法,而不是近来或现在才有的说法。然而,历经几千年,所有怀有“隐藏的敌意”的人依然无法积极向上地生活。他们无法转变思维去想快乐的事,也没有这种欲望。
“常想积极快乐的事情”是一种“成长欲求”,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应并且按照这种成长欲求生活。因为人的无意识中存在着与成长欲求相矛盾的“退行欲求”。
为何人总有烦恼呢?因为比起努力解决问题,叹息与抱怨在心理上要轻松得多。解决问题需要自发性和能动性,而抱怨问题则不需要。更重要的是,抱怨与叹息能让人的退行欲求得到满足。
退行欲求是指寻求即时的满足感,以及摆脱负担的欲望。就像是小孩子可以完全依赖母亲、肆意撒娇的欲望。
再比如,一个人犹豫是遵从成长欲求还是遵从退行欲求行为时,遵从退行欲求可以让人的心理轻松很多,所以人们才会选择叹息。可以说,人们叹息并非真的因为无法解决问题,而是因为比起解决问题,遵从退行欲求的叹息让人更为舒服。
有烦恼的人大多是受到退行欲求的影响,没有应对能力。对于这样的人,无论你如何劝他想些积极快乐的事,都毫无意义。就像劝说有酒精依赖症的人戒酒一样。
“思考积极快乐的事情”是意识领域的想法,可他们的无意识中总是想受苦。因此,可以说人总是想受苦,并且执着于这种痛苦。
神经症倾向较强的人会更执着。因为真实的他们从小便不被人接受。对于这样的人,虽然很难,但只要有人认可他们的能力,他们便能得到救赎。然而,从来没有人认可或接受过真实的自己。
自身的变化和成长一直被忽视,这令他们一次次地感到失望。可以说,他们周围都是不愿意接受真实的自己的人,可想而知,生活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如何能积极快乐地笑对人生?
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们也许从来没有被认可过。这致使他们从未把自己当作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他们自己也拒绝接受真实的自己,于是他们选择了痛苦的人生。越拒绝真实的自己,否认真实的自己,痛苦的感觉便越强烈。
7.想要不再痛苦,就要改变对自己的态度
与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不是他的意识,而是他的无意识。
有的人从小就饱受非议。这样的过去,导致他长大后对待生活消极而悲观。如果父母严重自卑,或者有强烈的神经症倾向,孩子无意识中便会以为自己不受喜欢,进而感觉全世界对自己都不友善,也随之不喜欢这个世界。其结果就是,孩子不会思考积极快乐的事,而总是想受苦。严重自卑的人对现实的认知亦是扭曲的,即使面对现实生活中积极快乐的事情,他也总是感觉很痛苦。
想要不再痛苦,就要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比如,不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用好奇的眼光,这是成长的关键之一;远离自己内心无法接受的纷纷扰扰,给心灵找个容身之所;做好迎接变化的准备。
所谓改变,不仅是行为,还有内心。重新整装出发,也许你会发现自己无论身在何处都在闪闪发光。因为它揭示了你拼命活过的痛苦人生的印迹。
神经症患者总是单纯地想要消除烦恼,却又试图逃避真相。然而,只有直面现实、直面自己的无意识,才能真正地消除烦恼。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的过去。我们做过什么,没做过什么。通过回顾过去,与现在做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总有比以前好的事情,进而变得积极乐观起来。久而久之,也许就能改变总是想受苦这种无意识,真正快乐地生活。
8.心理上的自立可以帮助自己成为自己
人往往很难面对和接受“自己对自己绝望”的事实。比如,有的人为了逃避自己无意识中的绝望感,拼命追求力量、财富和名声,甚至不惜累坏身体;有的人强忍着腹痛,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他们明知无须如此努力,却不由自主地这样做。这就是所谓的强迫性。
他知道生命健康最重要,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拼搏毫无意义,但是总有些东西打乱了他原有的理性判断。
他在害怕什么?
是什么令他如此不安?
当然,他本人并不知道。他无意识中害怕的是心理上的自立,所以用行为压制这种恐惧感。所谓心理上的自立,就是成为自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西伯里
曾说过,人类唯一的义务就是“做自己”,他还主张“此外没有任何义务,只是自以为有其他义务而已”。
换言之,人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并未在做自己。然而,人都想自立,这种矛盾是无意识的纠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焦虑。经常烦恼的人,既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识中对心理自立的恐惧,也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当然,无意识的东西本就很难意识到,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自己产生了绝望。这些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这种绝望感支配着。
对自己最大的绝望,其实是自立的失败。很多人没能意识到自己自立失败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压抑这种对自立的恐惧感。
一旦意识到自己无意识中的恐惧感,这个人就会豁然开朗。进而,他便不再畏惧那些原本无须惧怕的事情,会鼓起勇气战胜恐惧,身体的不适也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