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老挝铜鼓文化的现代流传

老挝现代民间依然保存有许多古代铜鼓,特别是在北方比较多。据了解,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挝全国保存有古代铜鼓1000面左右。仅北部的南塔省民间就有600多面铜鼓。但此后,流失很快。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南塔省民间铜鼓仅有不到300面。

使用铜鼓的仪式和场合也在减少。本来老挝的传统新年宋干节是使用铜鼓的,直至1953年,宋干美女巡游时,依然敲击2面铜鼓为前导。但此后,宋干节仪式再也不见了铜鼓的踪影,只是在老挝主体民族的记忆深处,铜鼓依然是神圣之物。1995年,在庆祝琅勃拉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时,铜鼓又出现在一些活动中。

现在老挝还保存并使用铜鼓的民族包括克木族、泰族、拉篾族、苗族、瑶族等,但民间保存铜鼓最多且时常使用铜鼓的是克木族。克木族使用铜鼓的仪式和习俗等,代表了当代老挝“活”的铜鼓文化的主体。

克木人操孟–高棉语族语言,虽然也是古代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在迁徙过程中进入今天中国的云南边境地区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北部地区后,才逐渐形成的民族群体,但他们的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经是如今其分布区的“土著”了。克木人很可能在濮人之前就已经迁徙到东南亚地区,甚至早于老族人到达老挝。所以,在老挝澜沧王国(又译为南掌王国)时期,老族人每年都还举行一种由克木人把土地授予他们的仪式

图2–15 1953年宋干节上的铜鼓

老挝是如今克木人口最多的国家,老挝的克木人分布在上寮的万象、川扩、琅勃拉邦、丰沙里、南塔、乌多姆塞、博胶及沙耶武里等省。克木人主要有克木乌、克木霍、克木别、克木困和克木勒五个支系,但各支系在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

克木人是一个农耕族群,其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其农耕礼仪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核心就是主宰谷子(旱稻)的谷灵“玛我”(谷子妈妈)信仰。“玛我”的载体本是特定的谷穗,但现在通常是由克木人家庭的女主人来象征。一年中一般要举行三次有关“玛我”的祭祀礼仪。第一次在春季,即每年4月播种前;第二次在秋季,谷子晒干后举行打谷仪式;第三次在12月,即谷子归家入仓三天后举行的“叫谷魂”仪式。

克木人中虽然也有少数人信仰佛教,但主要信奉万物有灵。他们绝大多数人认为,无论何时何地,在自己的周围都有鬼魂存在,而且鬼魂的种类繁多,天地万物都有鬼,如天鬼、地鬼、村鬼、家鬼、父母鬼、湖鬼、码头鬼等等。每个村子都有巫师,巫师可以判定是什么鬼作怪,并针对其喜好和特征,主持祭祀仪式,如祭山鬼、祭田鬼、祭地鬼等。

克木人每年除了围绕农事有各种节日庆典之外,还有冬令节和新宅节等节日。冬令节是各家各户与近亲一起过的节日,具体日子则要根据祖先的生日和忌日来确定。客人到齐后,主人要把鸡血擦在每个人的膝盖上,然后用白棉纱拴在各人的手腕上,表示祝福。新宅节一般是在公历3月中旬举行,如果哪家盖起了正规的住宅,就有权举行新宅节。盖房前,老人们先要定下动工和竣工的日子,以便举行节日

据了解,现在依然使用铜鼓的克木人主要分布在老挝北部的五个省:南塔省、博胶省、乌多姆塞省、丰沙里省、琅勃拉邦省。克木铜鼓主要有三种类型,也代表三代铜鼓。关于其历史,现在只有传说可据。据2018年7月30—31日我们在老挝南塔省南塔县田头村收集到的一个流传于克木人的民间传说——

克木铜鼓的最早制造者是昆将带领的一群人,最初造铜鼓的人叫威荪和囊昆坎,他们是一对夫妻。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国云南的洱海搬迁到柬埔寨的,到他们的父母一辈居住于柬埔寨的吴哥。到9世纪,威荪出生,到威荪12岁,他的妻子囊昆坎7岁时,他们就从柬埔寨搬迁到老挝北部。那时的威荪和囊昆坎夫妇住的村子叫德康村,这个村在现在的博胶省泡峒县,目前这个村有95间房子,380人。

威荪和囊昆坎夫妇不仅是第一代铜鼓的制造者,也是第二代铜鼓的制造者。第二代铜鼓在11世纪的头25年开始制造,那时的铜鼓是用合金来制造的,其中有铝、红铜、锡、白铜、银,各种金属成分很多。11世纪头25年里,据说生产了3200面铜鼓。生产这些铜鼓时主要使用了这个村的劳动力,他们挖矿、炼矿,然后制造铜鼓。

威荪和囊昆坎没有生育,但威荪有三个妹妹,他把三个妹妹的孩子抚养成人后,留下一个女孩作为继承人。威荪和囊昆坎很富有、能干,在他们47岁和42岁时,有一天,他们想渡过一条大约200米宽的河,去对岸建立新村。因河水湍急,妻子自告奋勇要先游过河,约好待安全到达对岸发出呼叫后,丈夫再游过去。不料妻子跳下河时,压到一个猫头鹰,猫头鹰发出的叫声被丈夫听到,以为是妻子安全抵达对岸的信号,就跳入江中,与妻子一起被淹死了。威荪和囊昆坎的养子和养女,将他们的尸体带回来,放到船上,打算送回他们的出生地柬埔寨。漂到琅勃拉邦南巫河流入湄公河的入口时,船被卡住了。他们的子女只好把他们的遗骨葬到悬崖上。

第三代铜鼓是新一代铜鼓,转移到泰国的清莱府一个叫咩弘算的村子生产。威荪和囊昆坎去世后,他们的后代和村民还在原来的村子里生活了30年,后来这两个村的村民就搬迁到泰国的清莱府。到14世纪,威荪的后代就想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去生产铜鼓,当作商品去出卖。这就是第三代铜鼓。很多少数民族都把这类铜鼓作为文物摆放在家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挝北部五省克木人,常到泰国的清迈、南邦、清莱购买这些铜鼓,即第三代铜鼓。

克木人的三代铜鼓各有特征:

第一代铜鼓的鼓面比较厚且宽,铜鼓面径有三种规格,分别是7拃、7.2拃、7.5拃。这种鼓一般鼓面饰有单蛙,鼓身饰有大象、田螺,也有一些没有象和田螺;另一种情况鼓面有3叠蛙,一般鼓身有3只象和3只田螺;第三种情况是鼓面立有单蛙,鼓身饰有单象、单田螺,或三蛙、三象、三田螺。这类鼓基本上是在靠近泰国的博胶省德康村生产。这个村处于一个三角地带,是六个县、三个省(南塔、乌多姆塞省、博胶省)交界的地方。

第二代铜鼓的面径有三种规格,分别是7拃、7.3拃、7.5拃,鼓面一般立有二叠蛙,鼓身或饰有2只象、2只田螺,或没有田螺、象。这是在第一代铜鼓的基础上,改进技术生产出来的。生产地点主要在南塔省的边境地区。

第三代铜鼓有两类:第一类鼓面立有三叠蛙,鼓身饰有3只象、3只田螺,面径规格分别是5拃、7拃、7.5拃、8拃。第二类是鼓面立二叠蛙,鼓身饰有2只象、2只田螺,或没有象、田螺。

此外,第一、二代铜鼓鼓胎厚而重,鼓面太阳芒呈白色,敲起来音色浑厚,合金中含有较多的银、金,所以价格昂贵;第三代鼓铜鼓鼓胎薄而轻,鼓面太阳芒呈红铜色,音色轻飘,合金中含银、金含量较少,因而价格较低。

克木人将铜鼓视为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在他们看来,谁家收藏有铜鼓,生活必定富足,不管是种地、打猎还是打鱼都会获得丰收;不管遇到什么事,必定会有邻人相助; 家族也是人丁兴旺,家庭成员无病无灾,健康长寿。他们还认为,铜鼓一经买卖,就会失去它的神性,所以克木人至今较多地保存和使用铜鼓。

对于克木人来说,铜鼓是珍贵而神圣的,铜鼓在他们的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一直留存在他们的记忆中。克木人有一个传说:

以前,克木人从葫芦里钻出来后就遍及琅勃拉邦了。后来,另外一些民族也到琅勃拉邦,逐渐把克木人的地方都占完了,克木人最后只有富洪一地(现属于琅勃拉邦省香银县芒努乡)。天神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可怜克木人,便告诉他们,如遇灾难,可以敲打铜鼓,届时天神将会下凡相助。听到这一消息后,那些占领琅勃拉邦的人很害怕,于是,他们的头人派自己的儿子娶了克木头人的女儿。这个女婿取得岳父岳母的信任后,每当有猴子和老鹰来抓鸡时,便唆使大家击鼓追赶。天神听到鼓声便下凡相助,却发现什么事也没有。这样重复多次后,天神大怒,以后任凭克木人敲打铜鼓也不再下凡相助。这个女婿做完这两件事后就逃回了琅勃拉邦,岳母疼爱女婿,便跑到琅勃拉邦想要把女婿找回来。克木人十分恨他们的头人,他们认为是因为头人将女儿嫁给外人致使天物失灵。于是,他们将头人杀死,夺了他的权。头人的妻子从琅勃拉邦回到离富洪很近的华芒,听到她丈夫被杀的噩耗后当即死去。克木人从那时起便失去了头人,因此也失败了。

在克木人的现实生活中,铜鼓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雨季来临、播种前和收割前夕,克木人都要敲响铜鼓举行仪式来祈求和庆祝。庆丰收时,村里的头人和受尊敬的人首先敲起铜鼓,然后由一个年纪稍长的人带领年轻人唱歌跳舞。唱的内容是:丰收了,我们就要将稻谷收入谷仓了,请天神天将把稻谷看好,以免被虫子吃掉,或被损坏了。另外,家里有人病了,可敲铜鼓除病。村里有人死了,也要敲起铜鼓,向上天禀报:有人要升天了。

患者家属展示敲铜鼓祛病仪式

患者向人展示举行敲铜鼓祛病仪式后已能和生病前一样抽烟了

举行了敲铜鼓祛病仪式后的患者

图2–16 克木人敲铜鼓祛病仪式

克木人认为,铜鼓是祖先灵魂的象征,除节日祭祀祖先外,如有病痛、灾难等不顺心的事,也要祭祀祖先,在整个祭祀过程中要敲打铜鼓,意在敲醒祖先的魂,促进民族或家族、家庭的兴旺发达。仪式结束后,主人把铜鼓埋藏起来。因为铜鼓对于克木人来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因此,收藏地点都十分隐秘。一般都不会选择收藏于家中,而是藏于山洞、丛林、谷仓等被当地人认为是安全、隐秘且不易被窃或被抢的地方。对于克木人来说,每年只有在种谷子、收谷子前和新年才可以打铜鼓,其他时间则需要举行仪式后才可以打铜鼓和触摸铜鼓。

铜鼓使用前举行的仪式过程如下:

首先是拴线仪式。拴线仪式是一种祝福仪式,常在逢年过节、迎宾送客、结婚贺喜时举行,老挝语叫“巴席”。仪式上先摆好“福席”,席上有银制托盘,装饰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在鲜花上挂着一束束雪白洁净的棉线。仪式开始时,宾主分别席地围坐在“福席”周围,由年高望重者(或和尚)念祝福词,一边念,一边按年龄或职位高低依次往客人手腕上拴线。被拴者一手举在腮边,一手伸出。拴者从“福席”上取下一根棉线,口中念着美好的祝词,用棉线先在被拴者伸出的手背上往外刮几下,然后在手心上往里刮几下,表示“祛祸来福”, 接着把棉线拴结在被拴者的手腕上。被拴者把一只手举到眉梢答礼。拴线后,被拴者要双手合十道谢,说声“萨图”(意为“但愿如此”)。主人拴线后,客人亦可给主人拴线致谢。拴在手上的线,至少要戴三天,表示礼貌。

图2–17 克木人的铜鼓收藏

拴线仪式完成后,先是用水来擦拭铜鼓,然后杀两只鸡,用鸡毛和鸡血擦拭铜鼓,并用棉线拴在鼓耳和鼓面的青蛙上。之后就可以敲打铜鼓了。先由主人敲打一个小时左右,再由别人敲击。

此后的一个月内,铜鼓都可以随意敲打。其间,如果有外村人或其他外人来观看或敲击铜鼓,则被认为是吉兆,可以将主人的灾难带走。当然,若发生这样的事情,来观看或敲击铜鼓的外人是要留下一些钱或食物的。

目前老挝克木人制造三代铜鼓的技术都已失传,尽管铜鼓的制造依然在继续,但现在制造的铜鼓在音质等方面的水准都与传世铜鼓有差距,而且铜鼓流失严重。尽管在克木人心目中,铜鼓依然是神圣的,但当今社会,铜鼓的神圣性却已逐渐受到侵蚀,铜鼓的买卖多了起来,尽管老挝政府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禁止铜鼓的买卖,但非法的买卖依然存在。在1980年代中叶之前,老挝克木人传世的铜鼓还比较多,人们使用铜鼓也比较常见,但此后20世纪末21世纪初买回去的铜鼓又被卖回泰国,并转卖到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据估计,当时克木人买回去的铜鼓,95%已经流失到外国。据了解,现在克木人村庄已很少有铜鼓了。当铜鼓游离于乡土,以往使用铜鼓的传统仪式亦越来越简化,甚至消失了,铜鼓文化自然明显趋于衰落。这与1980年代以来,克木人传统文化式微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

为了遏制这种趋势,保护和传承发展克木人传统文化,政府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两次发起了抢救克木人文化的运动。2015年8月18日,南塔省政府颁布了一个省长令,宣布成立南塔省促进克木族文化传承发展咨询委员和管理委员会,规定了咨询委员和管理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与传承克木人传统文化的工作逐步制度化。此后,克木人传统文化有所复兴,包括铜鼓文化。比如本已式微的克木新年(在公历12月底至1月初),自2016年起,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复兴了起来,传统的主题和内容是庆丰收,可如今成为了集中展示克木传统文化的庆典,打铜鼓几乎贯穿整个节日。但是,就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保护和传承发展克木文化运动并不热烈,效果亦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克木人在老挝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边缘的地位;二是在普罗大众普遍只是勉强温饱、物质生活条件不很优裕的条件下,老挝社会尚未对保护传承和发展克木等少数民族文化形成普遍共识;三是克木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自觉。

总体而言,如今在老挝的主流社会中,铜鼓的神圣性已逐渐受到侵蚀。铜鼓在主体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消失。今天,铜鼓的制造依然在继续,但音质等方面的水准与传世铜鼓有差距,所以,尽管老挝市场上仍有不少铜鼓在销售,但作为商品的铜鼓所传递的信息与传统铜鼓文化已大不相同了。 9K+YLhE81sCglMeeWAVratuuoz/84QhDim+2AfrRmMcdL15od0gHxjWFtb2Ku/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