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鸣沙山上的感思

作为21世纪的佛教徒,我们应当记住曾经拥有的辉煌,更应该去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样才不会辜负古人。

曾经多少个月夜,在皎洁的月光下,我倚着大松树,静静地听着一位研究敦煌学的法师讲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等,于是,心中便生起了一种期待:希望哪天我能去亲自感受一下。

我来自一个多山的省份,家在一座山中,只要一睁开眼,就会看到那绵延逶迤的大山。出家的寺院,也是在一座大山中,山上全都是灵奇怪异的大石头。石头山上有的是石阶、栈道,有时从寺院下山买东西时,为了省几块钱的车费,噌噌噌地跑下山,然后又噌噌噌地登上来。雄伟的大山也有它温柔的一面,它拥有如此众多清凉甘甜的泉水,跑累了,用手掌捧起路边的泉水就饮,旅途的劳累就会顿时消除。

鸣沙山在敦煌是著名的“敦煌八景”之一。唐写本《敦煌录》上记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传端午日,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这里的“盛夏自鸣”是风吹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因夏日沙粒滚烫,经风吹互相摩擦便自发其声;“其沙吼声如雷”则是人力所为,即“滑沙听雷”。

走到鸣沙山,望着前面绵绵无尽的沙山,突然涌起一种难言的感动:我终于到了鸣沙山。莽莽沙漠,漫漫黄沙,鸣鸣啸风,多少个月夜下的幻想,终于神奇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山峰上有几位游人在高歌欢笑着,我心中有一种决心:我一定要登上鸣沙山。

沙漠中也会有路,但此处却只是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因为自己从前曾是登山能手,于是就像百米冲刺那样往上爬,但不一会儿,就发现自己错了——这里是沙山,不是石头山。脚只要一用力,便陷下去,甚至随着沙粒下滑。你越是性急,它反而越要捉弄你,这时你会觉得它的温柔到了可恨的地步了。才到半山腰,我便气喘吁吁,感到呼吸特别困难,对于生命,突然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这时,我想起了玄奘、法显那些求法高僧,他们都是踏着这样的黄沙,将佛陀的教法从印度传到中国。记得义净法师有一首描写求法艰难的求经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

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诣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这次,来到遥远的大西北,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体验求法僧的艰辛。佛法东来,这是一件大事因缘,曾经有多少高僧为着这一个理想而葬身沙漠。漠漠黄沙闻鬼哭,茫茫大漠埋白骨,他们的精神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代人。

急躁的心一下子平和下来,仿佛自己的每一步都是踏着那些求法僧的脚印。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脚印,它们如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足下。我知道,沙山是永久没有顶峰的,当我爬上这座峰顶时,会有一座更高的山峰挡在眼前。但是,我,始终站在走过的路的顶端,走过的,便是永远。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风很大,夹着细沙一直往脸上扑来,艰难地走在沙山的山脊上,仿佛走在独木桥上一样诚惶诚恐,心中一直担心着自己会被风刮到山下。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爬上山顶,已是下午三点钟,这时的沙山是美妙绝伦的风景。棱角分明的轮廓塑造着一个黄赭色的梦,明快通畅的线条流溢着光与影的和谐,波荡式的山脊、山坡漾成湖面上的丝丝涟漪。风夹着细沙往山顶上冲,如同大海上的层层浊浪,阵阵涌向岸边。独一无二的色彩、波折起伏的浪影,二者相融相契,真是大自然的绝笔之作。

面对绵绵无尽的鸣沙山,我大声喊叫:“鸣沙山,我来了!”鸣沙山间没有回音,只有那无尽的沙子在嘶鸣着。我被圣洁的色彩、崇高的气韵感化了,缓缓地跪下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古来的高僧大德和艺术家们会在沙山下倾诉自己的信仰与心灵,沙的嘶鸣声变成了天乐般的梵呗。静静地跪在沙地上,默默地合起双掌,口中喃喃地念着“阿弥陀佛”的名号,为那些命丧于大漠中的高僧、将士、商人祈祷,愿他们能超生净土。

远处仍有游人在继续前行着,他的身影在茫茫的沙山中只是一个移动的点。正是这一个个点,正是这一根长长的绸带一样的脚印,将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对于佛法东来的艰辛与不易,现代佛教徒体会得太少,如果我们每一个佛教徒都有一份当年求法高僧的虔诚与勇气,我们的佛教怎么会不兴盛呢?今年,是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我多么想重新到大漠中去,隆重地祭奠那些求法高僧,表达一份感恩的心情。 nMl/gdkfEIn0SOCP4EYjgUkbFgAuMeUmUrTfuHyK0HV29i6UkqdbpozxTcX2Y9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