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死亡

生命从死亡开始,倒退着走进生活,最后还是返回到原点——死亡。

死亡是生与死的隐形边界,只有死了,才能真正拥有此生。如果我死了,没有改变任何东西,世间的人和事依旧,但是那时我已经没有时间。当我们活着时,生命和身体是同义词;当我们死亡时,生命和身体是不同的存在。请爱护身体,珍惜生命!

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是说:上帝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所产生的疼痛。谁能战胜疼痛和恐惧,他自己就会成为上帝……我一辈子只想一件事;上帝折磨了我一辈子。

生命总是在惯性中让我们迷失了无常,我们总是误以为会永远如此——健康的体魄、快乐的生活、正常的上下班。于是,在这个惯性中,我们度过一日又一日,往前存在着。突然之间,死亡不期而至。我们没有做好任何准备,于是在恐惧与迷茫中,我们重重倒在椅子上,松开紧握的双手,这便是死亡。

无论你多么富贵,多么美丽,多么才华横溢,死都是免不了的。畏惧死,才有宗教;知道死,才会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才会把握光阴;把握光阴,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问:最近在看电视剧《心术》,那里提到了器官移植的问题。在中国,少有人愿意在去世后捐赠器官。一个人离去的同时,可以救下另一个人,其实是大善举。师父,请问这是否和中国人相信佛教,担心捐赠器官后,来生无法投胎人世有关?佛教对这个问题如何看?求解。

答:中国人没有捐赠器官的习惯,这跟中国传统中人死后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反而不是佛教的思想。依佛教的思想,应该是鼓励器官捐赠的。但是,其中有一个要点:愿力能否忍受手术的痛苦,因为人真正死亡应该比脑死亡还稍久。从技术上说,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手术操作,应该可以。

问:是否可以理解为器官捐赠不影响来世为人呢?

答:来世的生命形态取决于自己的生命力量——业力。器官捐赠涉及观念问题,首要是救人的愿力,其次是技术方法问题,如何能让人,即使是色身也有最大的意义。 3RhjrFYtQ6mQeCp/rxXgvrc4QY+jhT+br3GEaDo2m6/iQe6dZzVwkOttXYsEZ9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