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作为地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之一,发展地理学具有典型的跨学科交叉特点,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探究全球发展不平衡和聚集性区域贫困等问题的机制,并试图寻找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主导要素的关系,在发展研究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地理学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殖民地研究,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转向战时情报服务与战后社会重建工作,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欠发达地区”这一术语的相关议题。20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了发展地理学的思想与实践变化,从过去强调经济增长转向社会福利和自由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发展地理学在东英吉利大学开设第一个本科课程,推动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发展,发展地理学研究议题逐渐集中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均衡发展、发达地区生活品质提升与欠发达地区生活改善等方面的研究,相关成果对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机制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解析,先后形成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后现代化理论、新古典理论、新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理论。近年来,发展地理学综合运用信息新技术及空间经济学等研究方法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异质特征、扩散状态和收敛方式,为区域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了发展地理学的快速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逐渐凸显,社会贫困、发展方式粗放、国际贸易壁垒、气候变化影响、环境退化风险加剧等方面的危机与挑战,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在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下利用地理学科知识为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等发展议题提供决策支持。对此,国内地理学家针对发展质量提升、空间发展均衡、发展动力强化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同时,国外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也可为发展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借鉴。本书拟梳理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联系中国实际提出未来发展地理学研究的有关思路,为中国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并以此推进中国发展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丰富国内地理学的学科门类。 GzJspgAkS4otJ2TKskAC+lxmDqloZqgOKAjiwcwYh59MH98K1uguPMMRUCpxCXk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