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导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

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当然,其定义可轻易地见于诸种比较文学教材,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定义都是描述性的。这些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描述性定义,常常在一种逻辑反变关系中,暗示了该领域的开放性。既然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内涵显得如此简易而浅近,那么,其外延就势必拥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因此,这些描述性的定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反定义,比较文学形象学在不同的历史和知识条件下,可能有着相当迥异的指涉(中断)。在这个意义上,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背后,真正隐藏的问题也许是,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界定或研究异域/自我的形象?

如果有意识地不断追问这个问题,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研究就会自然而然地遭遇到观念与方法层面的一系列挑战。无论这些挑战带来的后果是沮丧抑或振奋,都是值得期待的,因为这个过程即使未能导向全新的学术范式,但它也至少意味着比较文学形象学在观念与方法上开始迈向了自觉。

撇开具体研究中我们可能在视野、观念、方法、个案、材料、解析等不同环节遇到的重重困厄,在这个过程的“外部”,形象学正面临着一个最核心的挑战,就是在研究某个视觉主体的异域形象时,缺乏清晰的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概念。最常见的情形是把问题意识与研究对象混淆等同。也许,我们正好可以从这两个常被误解的概念的关系探讨中大致界定何谓“问题意识”。如果要对二者加以区分的话,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的是什么,而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要研究,再往深一步说,就是如何以专业的方式回应时代性问题。如果说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的话,问题意识就是具体研究对象背后的整体性思想脉络及其时代性关切。回到比较文学形象学,其问题意识就是本文开始从一般的比较文学形象学定义背后辨析出的疑惑:为什么如此界定或研究异域形象。我们当下的部分形象研究没有问题意识:了然于要研究什么,却茫然于为什么研究——孜孜于梳理文学或文献中的异国他乡的书写与呈现,或从真伪,或从优劣的二分尺度进行浅易评价和成因探讨,甚至还有的研究把跨文化交流中的人物形象的讨论混同于比较文学形象学。此类简陋的研究,缺乏从形象研究进一步感受、回应时代命题能力。问题意识决定研究对象和观念方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却常常毫无依据地把某个政治区域单位的文化形象作为理所当然的研究对象,并方凿圆枘地植入既定的分析套路。这种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后果是,极度简化了(包括研究对象本身在内的)论证的复杂性,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可以稳妥而精准地加以预测的,因此其研究具有显而易见的重复性和无效性。接下来,本文将回顾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历史,对具有标志性的观念与方法加以评述,试图勾画一幅形象学的形象。 47Qg2zR4ZVmO7Nm819PVSEFI1yVFndJ7PHV5KC/ZGRtVTbqFuS0Ohdj3WDFA9M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