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文化之树

在先秦典籍中,在《山海经》和《诗经》中,常可见对“社木”“社树”的描绘,节日的族人聚集在巨大的树下,祭拜如仪,载歌载舞,许多爱情故事也因之发生。由是不光是社木,城市村庄的不少老树,也渐染了文化的意蕴;而一个部落乃至族群的文化,或也像那有灵性的树,根系深密,枝叶繁茂,传衍无尽。

该书第一篇《老人与树》,写了一个乡村的孤独老人,还有一棵老树:

这棵老榆树有多老,老人也不清楚,反正在自己光着腚的时候,就在树下玩耍了。那时候,树干就粗得三个小孩都抱不过来,树干上长满了疙疙瘩瘩的树瘤儿,树冠似柄擎天巨伞,覆盖了好大一片地面,乡亲们坐在树下乘凉聊天,日头晒不着,小雨淋不着。春天里,满树悬挂着一串串的榆树花,那淡淡幽幽的清香,满村都能闻得着。榆树的花、叶子、树皮都可以充饥,村里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记得,那几年灾荒,这棵老榆树可救了村上不少人的命。

孙子走后,老人去老榆树的次数明显地多了。他常常扶着树干,望着远处的山路,一呆便是大半天。有时,人们问他:“老爷子,望儿子,还是望孙子呀?”老人总是回道:“谁都不望,看树呢!”

老树成了老人的生活陪伴,成了他的精神寄托。没成想不久后老树竟被人移走,说是要移往城里的公园,代价是给村里打一口井。老人又怎能阻挠,只有眼睁睁看着树被挖走。过了一段日子,实在放心不下这棵树,便进城去找寻:

没多远,老人在众木林立之中,一眼就认出那疙瘩累累的老榆树了。老人似见了多年不见的老伙计,迫不及待地加快步伐,赶了过去。待到跟前时,老人不禁愣住了,远望是它,近看又几乎认不出来了。主要是那庞大的树冠没了,树干上面那繁密而舒展的枝杈被剪截得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最让他诧异的是,老榆树的树干上,竟然吊着两个水袋子,好像在给树挂水。

是啊,老树不同于苗圃,是不宜离开故土熟壤的;且一旦被剪裁去根系与枝叶,活得也就无比艰难。这篇小说虽短,含义则有多重:风靡一时的城市景观热对农村的掠夺,农村文化聚落的保护,农村孤独老人的精神生活……而同时,老树也可以被视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许多文化艺术品类,其境遇,不正如这棵老树么?

家正先生的文章,跳脱空灵,词采富赡,譬喻每多精准之笔。即便是参加一些会议,他也多不用成稿,而是先搜罗阅读,再深入思考,审慎动笔。如参加在扬州举办的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便以《不是生母,便是乳娘》为题,创造性地论列运河沿岸城市的生成和繁兴,指出:

运河毫无例外地促进了沿河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同时,运河还催生和哺育了一批新兴的城市。运河沿岸的城市及其居民,与运河世代相伴,朝夕相处,密不可分。……运河之水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境之中。因此,可以说,运河对于她身边的这些城市,不是生母,便是乳娘。

不管是生母,还是乳娘,都是母亲,是慷慨赐予乳汁、无私奉献一切的母亲。作者进而把河流与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自然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工的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杰作”,认为:开凿运河常是出于经济和军事上的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的文化意义便逐渐彰显。是啊,从这种意义上着眼,运河,不也是一棵负载丰饶的文化之树么?

明清两朝,天下读书人所向往的翰林院,位于皇城南,北御河桥以西,后堂之后有双柏,乃成化间掌院学士柯潜手植。三十年后,树已长成,当年的柯潜门生李东阳亦在此传道授业,命二十二名弟子各以柏为诗,且自题七言排律一首,“我行树阴日千匝,雨叶风枝自萧飒”,摹写和礼赞那见证学术传承的树。传承是文化的命脉,雨叶风枝,盛衰枯荣,摧挫与抗争同在。家正先生这部书,以及他的所有著作,都在呼吁推助文明的进步、文化的传承。著述若此,不云大乎!

2014年4月
于京师慧心斋 b7R/3ALprRwssfc03XCAkHVu5KUm83QSMcknTmsacu9pbYdSzjOblzPvj7D+OA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