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者一首诗的题目,也是文物考古界许多人熟悉的一首歌。在赶赴敦煌莫高窟的迢迢风尘中,作为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有感于一代代学者的艰苦自持,吟成诗篇,以推崇这种无怨无悔的奉献。寻找与守望,是许许多多文化人的生命轨迹和精神归宿,其程途也艰辛漫长,内蕴着太多的挚爱与忠贞,凝集着太多的坚毅与持守。在近现代中国的战火硝烟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岁月里,有许多这样生死以之、无怨无悔的仁人志士。《一位真诚的学者》写的是罗哲文先生,由他引申开来,缅怀所有能这样做的文化人:
他们以自己的博学和远见,洞察于前、忧患于前、行动于前、慷慨于前,不惜汗、不惜命、不居功、不气馁地奋斗着。时下也是如此,当全球化的飓风向我们袭来时,他们保持着清醒,坚定地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并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承担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不囿于我的责任。
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局面,除国家昌盛、政通人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一批仁人志士、专家学者的鼓呼奔走。罗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一员。
生活中,家正先生有很多文化界的朋友,平日间探讨一点学术,交流一些看法,是他的一大快乐,也乐意为之做些事情。仅本书所及,《魂牵梦绕是此书》,写老校长匡亚明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呕心沥血的故事;《琴韵悠扬》,是为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鼓与呼,赞扬他们搜集整理资料文献和演奏经验;《关于昆曲及其他》,对一个基层作者的昆曲研究给以肯定;《意象雕塑》,则是多年前对青年雕塑家吴为山的点评,称赞其作品中有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一次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学典礼上,家正先生的讲话让新生们铭记终生,兹录一段:
其实,当代社会最应该重视的,人们恰恰淡漠了,那就是人的情感。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同学们选择了艺术研究,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对人们情感的关注。……一种慈悲的情怀,一种忧患的意识,一种精研穷究的学术精神,我认为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慈悲情怀,当然不可能专属于艺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不可能专属于文学创作,也不可能仅在中国,而是一种人类美德。其与民间疾苦息息相关,佛家所谓“循声觅苦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我们曾经的口号“愿天下受苦大众得解放”,表达的都有一种大慈悲在焉。
《花莲访证严法师》一文,记述他在台期间专程拜望证严法师的感受,对她“发誓要为穷人建一所医院,发誓筹钱救助更多的苦难”的毕生追求,家正先生虔诚敬仰,写道:
如今,这个被称为台湾最美丽的女人,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了。晚风吹拂中,她那瘦削的身影愈益显得单薄和柔弱。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起来。她那清瘦柔弱的体内,包裹着怎样一颗深邃博大的慈悲仁爱之心,蕴藏着多么强大的感召、亲和的力量呵!“人的心要练得如水一样,看起来绵软柔弱,却是坚韧的任何东西无法切断。”这是她教导弟子的话,她真正地做到了。
证严法师是一个伟大女性,也是一个文化人。仁者爱人,她的终生事业中,正闪耀着中华文化仁与善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