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身居高位而富于文才诗情者,代不乏其人。其高低雅俗之别,在于是否忘却了根本,在于能不能关注民间疾苦,在于有没有一个慈和悲悯的纯净情怀。明代文人李开先称“真诗只在民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家正先生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对故乡的思念,即今所谓“乡愁”。如《故乡的小河》:
故乡的村旁有一条小河
粼粼的波光在河面闪烁
稀疏的芦苇随风摇曳
沙沙的响声伴着我的儿歌
这是苏北地区常见的小河,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河,也是满含着美好温馨记忆的河。当年告别家乡,作者正是沿着河岸远去,“悠长的堤岸依依惜别,缓缓的流水一程又一程地送我”。以至于在走遍世界、遍历名山大川之后,“深深的思念在梦中荡漾,依然是故乡那条无名的小河”。乡愁之迷人,正在于笔触的细腻和挚切。
在《纪念杜甫》一文中,家正先生记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赞美他心忧天下穷且益坚的家国情怀,以及为民间疾苦呼号呐喊的诗歌取向,写道:“文化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其思想内涵、价值取向及情感表达千差万别,而关注大众,同情人民,是历史上一切进步文化的重要标志。”“一部杜诗,既是艺术宝库,又是思想宝库。它对中国人格精神的陶冶和中国各门类艺术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诗歌的范畴,无数仁人志士深受杜甫精神的激励,杜诗始终是他们为国家民族不懈奋斗的重要精神源泉。”他提出学习杜甫,就是要摒弃“脱离生活的苍白虚脱,缺乏真诚的欺情弄巧,味同嚼蜡的套话空言”,指出党中央关于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号召,极为重要和中肯。
称扬杜甫杰作,家正先生如数家珍:“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夜喜雨》,写的是黎民百姓,抒发着社会底层的笑骂歌哭。《艺术的真谛》也不无关注民生的优秀作品,如《贵宾楼记》,记在某宾馆的庭院中散步,与一位做杂工的农妇的聊天,得知这儿曾是她的祖宅,听她讲迁入楼房的感受:
城镇的楼房舒适敞亮
可心里 总不踏实
仍去务农家里又已无地可耕
特别是丈夫原本心窄气短
竟为此事而郁郁丧身
现在的生活还算不错
只是 每经过这座大楼
心里便有点儿落空
感谢宾馆为我留下这个念想
我的丈夫 名字就叫王贵宾
多么善良淳朴的农妇!话语中已完全听不出拆迁时的激烈对抗,听不出一丝怨恨,有的只是对死去丈夫的怀想,以及对老宅故土的眷恋。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家正先生办公室,刚刚回京的他以初稿相示。我读后十分震惊,连问:是真的吗?她的丈夫真的叫王贵宾?告曰:真的,她以为“贵宾楼”三字,就是为纪念丈夫命名的。说完一声叹息,久久无语。
基于这种乡土感情,基于对更多乡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了解,家正先生极为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却也从不讳言现实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不讳言社会腐败和积弊对进步的阻碍,不讳言当代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在国外,在对外交流场合,他也大大方方讲明这一点。2005年10月,在美国肯尼迪中心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开幕式上,孙家正在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发表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的主题演讲,一开始便谈到中国的现实状况:
中国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中国领导人的头脑十分清醒。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13亿人口,原有底子相当薄弱。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中国经济总量不到美国的1/7,人均仅占美国的1/30。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排在100名之后。在座的尚慕杰大使和李杰明大使都知道,中国地区差异很大,很多人生活在农村。中国现在还有1亿多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1个美元,其中3000万人不到半个美元。现在,人们刚刚感觉到秋天的凉意,但是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已经在考虑那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能否过上一个温饱的冬天……
如拉家常、话桑麻,真诚坦率,一下子就拉近了在场美国人士的心理距离。是啊,中国存在着许多发展中的难题,又哪个国家没有贫富和地区差别呢?哪个国家不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呢?直面现实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是政治家的责任,也是文化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