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但写真情

抒写真性情,在我国文学史上亦是沉沉一脉。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不管是什么文学样式,不管产生于哪个时代,必然都会出于真情实感。家正先生写作既不追求数量,所作亦不追求长篇巨制,皆是有感而发,言尽即止。在《文化价值及文人风骨》一文中,他提出应冷静看待持续升温的“文化热”,指出情感淡薄、道德沦丧是最值得忧患的事。他拈用了明朝都穆的诗句,“但写真情与实境,任它埋没与流传”,认为:这才是文化人的气节与风骨。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家正先生深心敬重邓小平。本书收入一首写邓小平的诗,共八句四十字,却写了整整十年。前四句写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转播那场历史性的交接仪式,时任广电部部长的孙家正现场值班,是夜北京大雨滂沱,仿佛要把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洗涤净尽,他抚今忆昔,感慨万千,挥笔写下:

常恨金瓯缺,终见香港归。

欲向九霄祭,我自泪纷飞。

写毕心潮难平,亦不能继。岁月匆匆,转眼到了2007年,香港各界拟隆重纪念回归祖国十周年,晚会策划者索歌,家正先生不由得想起改革开放的领路人邓小平,想起邓小平在谈判收回香港时的坚毅决绝,于是找出当年旧作,赓续四句:

伟人已远去,大地沐春晖。

香江明月夜,思念如潮水。

这首《春的思念》,成为那场晚会上最动人的作品之一。作者附记:“董建华先生后来告诉我,当时,听到‘伟人已远去’一节时,全场掌声骤起,他本人更是热泪盈眶。”

有大爱,才有真情。汶川大地震,家正先生为不幸死难的同胞哀伤,亦为全国人民的无私救援和震区百姓的奋起自救振奋。他以自己的方式向震区表达心意,每天都在关注汶川的消息。读了一位母亲以死抵住坍塌的墙壁,让婴儿在身躯下存活的报道,家正先生极为感动,写下长诗《请不要叫我孤儿》,拟一个地震遗孤的口吻,描绘舍身护子的伟大母爱。地震中有许多这样感人的事例,那些平日里柴米油盐的普通女子,大难降临之际,生死关头,便彰显出人格的魅力。该诗饱蘸深情,长歌当哭,悲怆而不低沉,副题为“谨献给汶川地震中所有为救护孩子而死难的母亲、父亲、老师和亲人们”,传递的正是作者之衷曲。

情分七色,色色动人。短篇小说《春雪》的主旨,便是言情:笼罩城市的雾霾,驱散雾霾的春雪,雪中走来祖孙二人,一老一少,就雪地上的乞讨男孩,进行了一番欲断还续的对话,以及一场内心较量。故事虽然简单,写的却是童心和良知。明思想家李贽曾作《童心说》,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读家正先生作品,你会发现,他始终是个不失童心的人。

一个老军人读后来信,说是从中见到老首长许世友的形象,非常感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

“文革”时……一年春天,他们那个地区出现了大批的乞讨农民。首长要求各地立即查明情况。老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他把汇总的简报交给首长时的情景。各地的汇报不约而同,几乎一致说,当前,本地形势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乞讨乃是邻省某地流入的农民。还说,春季外出乞讨是那个地区的传统,许多农民已习惯以乞讨为职业。首长看了汇报,脸色铁青,“刷”地一声,将简报甩在地上,骂道:“胡说八道!乞讨为业?还传统!老子让这帮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兔崽子统统转业,改行讨饭去!”

一个耿介老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我曾就此问过家正先生,他说在江苏工作时敬重许世友的品格,也听说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所写正是这位少年寒苦的国家勋将。而许世友的临终请求,“俺当兵打仗,东奔西跑一辈子,死了告个假,回家看看穷乡亲,陪陪俺那苦命的娘”,也深深打动了无数人。

亲情,当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而作者写亲情,却有着较多独特的记忆和感受。他的父亲是一个解放军野战医院院长,牺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家正先生有一首诗写到父亲:

我出生的时候

你正在烽火的前沿

背负着多难的民族

艰难地前行

那时候 你很年轻

早春的午夜

你仆倒在冰凉的路上

双手捧给我的

却是一个温暖的黎明

那时候 你很年轻

时光如流水不舍昼夜

二十六岁成了你生命的永恒

我一直不敢擅自地老去

因为你哟 父亲

永远是那么年轻

没有嘶声哭祭,没有渲染和矫情,但觉平静理性的字行间,对父亲的挚爱在流淌奔涌。也曾听作者讲母亲的故事,讲母亲闻听丈夫死讯,立即变卖家中所有可卖之物,从泗阳赶往山东枣庄,苦苦寻觅。当时所过之地多处于战火中,兼有散兵游匪,极不安全,亲族无不劝阻,然二十多岁的母亲坚执不变,终于将父亲遗骸运回老家落葬。家正先生有一首献给慈母的诗,《背后,那深情注视的目光》,追述童年蒙受的母爱和自己的懵懂无知,一唱三叹,一往情深。 lPoka3CWPd8hBI5j+VnueHpzEtXLfWTEmwk3mj91FpKDHNkFZ8EZehVgd3Socd7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