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句法之学

杜诗韩文,光焰不息,其佳绝处在于言必有据么?在于无一字无来处么?历史上曾有无数人为之作注解,寻寻觅觅,如皓首穷经,仍不能得出这种结论。

从山谷老人信中,也读不出这层意思,而后世屡屡称引,着力点亦有所不同。他的弟子任渊作《山谷诗集注》,说老师多次讲到此语,因为这正是其诗词风格。而明嘉靖间大学者杨慎因带头抗谏被两次廷杖,发配云南,终生不予赦回,与黄庭坚志节命运相仿佛,闲愁中论学,也注意到山谷此论:

先辈言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历,佘谓自古名家皆然,不独杜韩两公耳。刘勰云: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喈喈逐黄鸟之声,嗷嗷学鸿雁之响。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信哉其言。试以灼灼舍桃而移之他花,依依去杨柳而著之别树,则不通矣。近日诗流,……厌鸿雁嗷嗷而强云鸿雁嘈嘈,鸿雁可言嘈嘈乎? (《丹铅总录》卷十九“诗文用字须有 来历”)

如果说山谷的“无一字无来处”专以称赞杜甫韩愈,杨慎则扩大到“自古名家”,所指略有不同。文中拈出语例如“鸿雁嗷嗷”,似乎这个庞大物种只会“嗷嗷”(很难说贴切传神),只能发出一种鸣叫声,也觉可笑。但他强调措辞用字的准确与规范,强调继承前人之美,不可生硬扭造新词,是对的。

及至晚明岭南张萱撰《疑耀》,先照录杨慎前四句,接下来却说:“即作古选体,有一字不从汉魏中来,便不是古选;作律诗,有一字不从盛唐诸公中来,便不是律诗。”(卷三,“诗文必有所本”)明显持批评态度。黄庭坚之后,“来处”多被说成“来历”,意思固相近,细味亦有差别,甚至是不算太小的差别:一说出处,一说来路;一个专指点,一个兼及线。

古人作诗,化用甚至直接采用前贤名句,的确很常见,就中的才思巧构,往往为人喝彩。黄庭坚曾以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为例,指明来自沈佺期“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他的学生范温将老师的话写入所著《潜溪诗眼》,谓“公诗多本沈语,无一字无来历”,接下来提倡“句法之学”,曰“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看起来完全一副山谷腔调,实已走远走偏。黄庭坚所强调的陶冶熔铸不见了,从前人那里剿袭之陈言,似乎成了点铁成金的灵丹,是怎样的误解!

明清之际顾宸作《杜诗注解》,提出反驳:“余谓少陵所以独立千古者,不在有所本也。读书破万卷,偶拈来即是耳。诗三百篇,岂必有所本哉?”(《御选唐宋诗醇》卷十八)讲究炼字与句法都是对的,也是写作诗文的必备功夫,至于要求达到“无一字无来历”的程度,则不免荒唐,以之概括杜韩的创作成就更为荒谬,不是吗? rrp3DQutSb2XHdNXhclFEnrSc8dlzuIrF2XFZwz6i9dcxo+RxkHSD5WInn0wjo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