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千江有水千江月:关于企业家理念与普适价值观的几则断思

田涛

春风沉醉夜上海,和平饭店,爵士酒吧,小号声如湖水般荡漾于吧厅的角角落落。一位衣着光鲜的中年男子,与一男二女坐在门内侧的小桌旁,强抑的兴奋夹杂着频频低语的“干杯”声,邻座众客皆侧目冷视。服务生上前柔言相劝,男子则颇显不耐,放声喊道:“走!老子到别处去!老子今天高兴,要一醉方休!”

据说,此君当天刚刚入选“胡润富豪榜”。那天,那晚,我正好落座于这位新晋富豪的吧桌不远处。

英国人胡润,从1999年始,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富豪,推出中国当年财富人物排行榜。1999—2021年,“金色晚宴”年年有,在这盛宴上却是:铁打的“榜盘”,流水的“首富”。

“首富”与“首负”一步之遥,岂止一个×××?富豪榜=“杀富榜”?“首富”之过?胡润之过?

大开放时代,缔造了普遍的繁华;大繁荣时代,成就了集体的非理性。

商人(企业家)之殇:

之一,多元化与金融化。千禧年前后,杰克·韦尔奇是诸多中国知名企业家膜拜的“教父”。随着GE(通用电气)2018年被剔除出道琼斯指数(GE于1907—2018年稳居该指数之中长达110年),不少模仿和追随韦尔奇管理思想的中国企业也相继衰相尽显。GE瘦身改革的第一步是去金融化。曾经染指金融业的中国企业也纷纷“断指切割”。

之二,“镀金时代”与旋转的红舞鞋。2009年,在一片“买买买”的非理性浪潮中,我曾著文《慎言海外大并购》,孤独吹起“丰卦的警讯”。机会主义为多米诺骨牌的倒下埋下了祸根:不只有海航是“野心撑死了理想”,“500强情结”膨胀了无数商人的巨婴心态,疯狂“买世界”大多留下一地鸡毛。

之三,商道之殇。野蛮生长,降维打击,唯快至上,垄断为王,假货、假信息与不断滋长的“新概念运动”漫天飞舞,一个病态的商业逻辑——“先作恶,后从良”催生若干十亿百亿富翁拔节而出。

之四,“富不过三代”之魔咒。初创时勤劳节俭,清明克己;衰败期人性溃烂,文化溃烂。一位在制造业曾经做得红火鼎沸的企业家,鼎盛时以高息举债,盲目扩张,同时也是一位在青藏高原捐巨资修建一座寺庙的“虔诚”佛教徒,却为请一位演艺明星参加一场夜宴而豪掷数万元,最终企业债台高筑,债主盈门,办公楼顶层每日早晚的喇嘛诵经声也寂然了。

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创业第一代的速成与速朽。

值得深入研究的递进话题:关于李兆会与李兆会们。第二代接班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理念和人格特质?

奋斗与节制是企业家的元品格和元理念,无论一代、二代,还是第三代。

做企业,一步有一步的痛苦。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危中即困中。但也一步有一步的境界:云在青天水在瓶,千江有水千江月。何谓“云”与“天”,何谓“水”与“月”?道也,理念也。企业家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拂你的理念,如果理念坏了,根也就坏了。“念”乃大道,“念”在一呼一吸之间,一言一行之间,一动一静之间。

什么是普遍的好的理念,即基本的价值观?

常识是理念的基座,常识即真理。常识一,谁是企业真正的“上帝”?客户。客户是唯一的、永恒的、至高的“上帝”。常识二,谁是企业真正的、长期的价值创造者?劳动者,包括知识劳动者与非知识劳动者,也包括企业家自身。企业家是资本、人才等诸要素的组织者与整合者。常识三,在一个短周期内,“风口论”也许会带来爆发性乃至暴力性的崛起,但风会变速、变方向,并戛然而止。而因果法则却是恒定的:十分耕耘,三分收获。长期奋斗,基业亦未必长青,更遑论撞大运能够撞出“江山永固”、运势代代传承?

华为何以能够从“一无所有”走到今天的卓越?根本因素是它的创始人任正非遵奉了常识,华为坚守了常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反之,当任正非抛弃了常识、华为背离了常识,华为的所谓“运”与“势”也会走向终结。

在商言商。企业家一生为生存与梦想而奋斗,但绝不可走向野心与力量的分散。你真的懂政治之道与术吗?真的懂国际关系吗?真的懂经济学吗?真的懂艺术吗?真的懂……名利不可兼得,逐利者不可逐名。什么人都可以成为“舞台”明星,唯独商人不能。

做孤独者。在企业内部,不建圈子,警惕圈子,以理念之道与制度之器防圈子和拆圈子。在组织外部,不建圈子,不进圈子,不走圈子。当你在江湖风月中尽享骄傲与虚荣时,浮梦消散,你很可能要用余生的尊严尽失和无尽落寞来偿还。何必呢?

有钱有权不可任性,慎戒“土皇帝思维”:对外狂言狂行,牛气冲天与盲目扩张;对内一言堂,凭喜怒决策,持奴才用人观。

浪中行舟,保持平衡是舵手的天性。但在真正的市场滔浪、社会浪潮中,有几人把住了理性之舵与本能的平衡?

远离土豪做派。你真的乐于日日豪宴、夜夜笙歌吗?你真的需要出则前呼后拥,进则夹道相迎吗?10年前一位哲人发论:私人商务飞机的背后隐藏着企业衰败的密码。此言虽显武断,但颇具多重隐义。建议企业家们阅读一本书:《美第奇家族兴亡史》 。再建议企业家们必读一本书:《反社会的人》 ,看看德国的富豪们是怎么敛其财势、低调生存的。刚吃完肉又要在嘴上抹层油,无比招摇地摆阔炫富,这样好吗?

守法经营:底线,永远的底线。谨记:企业家自身的法律意识至为关键;企业的每一项经营行为都应该基于法律与契约之上;企业与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企业家自身)都是契约关系;企业的每一项管理政策、管理行为都必须循法与遵法;依法纳税,既是底线,也是高压线。

基本价值观稳如磐石的企业在竞争中将无往而不胜。

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新政”发起了针对垄断企业的进步主义运动。某月某日,“左右世界的大人物”杰克·摩根在国会听证会上接受质询。

法官:“1931年你缴了所得税没?”

摩根:“没有。”

法官:“1932年呢?”

摩根:“没有。”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没有缴纳任何税,却把大部分财富投入慈善事业,震惊了美国和整个世界。” 几年之后,摩根财团解体。一个“把婴儿与老虎放在同一个笼子”的低监管、监管缺位的时代也随之终结了。

这则故事带给中国企业家的警示仅是一个税务问题吗?做慈善当然有益于社会,值得赞赏,但我们是否首先需要检思:企业中员工的待遇如何?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如何?产品质量如何?合法纳税了吗?……

并非题外话之一:仰望星空,金山银山离天穹有多远?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夜晚走在旷野,抬头看着星空,墨蓝天幕上挂满了闪烁群星,他却预言:明天会下雨。就在他仰望星空之时,不小心掉入脚下的坑。别人救他起来,他依然在自言自语:明天会下雨……

德国哲学家齐美尔说: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但它只是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并非题外话之二:读书,读史,读人性,读兴衰律、兴亡律。

你去年读了几本书?你有多久没读书了?你平常主要读哪一类书?你每天有多少时间用于与直接管理无关的学习?你获取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信息主要通过什么管道?你每天耽迷于微信、微博上的时间有多久?你每周有多少个晚上在酒桌上应酬……

企业的战略困境大多源自理念困境与价值观困境。进而言之,极而言之,源自企业家不读书、读书少带来的思想贫乏与洞察力偏弱。

财富易逝,理念永存。

企业家是欲望与雄心、力量与智慧、忍耐与自制、孤独与寂寞的复杂混合体。

卓越的企业家要有如下素质。

耐得寂寞:喧嚣红尘,方见定力。

甘于并欣赏孤独:谁让你选择做领袖呢?高山之巅一览众山小,风光无限,却又是冷寒寂寥的。

抗得风险:风高浪急,方显领导力,方见承受力。

顶得危机:危机是上帝送来的最好礼物,化危为机既见意志力,又显战略力。

忍得屈辱:胯下韩信成了大将军,狂傲的大将军韩信呢?

一年多前,我邀约陈为合写一本书,主题是:纵向传承、横向“拿来主义”与企业家精神。一年多后,这事就成了,书名为《理念——卓越组织的原动力》。

陈为是我的思想朋友,与他合作著书原因有二:一是读了他近几年一些文章,理念上颇多共鸣,而且我欣赏他的文字,不枯干八股,也不漂浮;二是这两年我自认有点分量的文章,都和他有密切关系。他和他的同事曹雨欣女士是我家客厅、书房的常客,常常是,一杯咖啡未尽,他和她就一个接一个问题抛给我,挑战我,激荡我,启发我,我的思想便如飞浪般一波接一波涌动,几小时过去了,兴犹未尽。十天半月后,他们把录音整理稿原汁原味地发给我,我再一字一句大删大增,拆窗补门,经常是每篇文章反复折腾几十遍,与原始稿相比面目全非,仅余大骨架未变,但这个骨架才是文章的脊柱,而这个搭脊梁的过程大多是我们一起完成的。所以本书中我的三分之二的文字和思想有陈为先生与雨欣女士的颇多贡献,我衷心感谢他们。

几年前,华为总裁任正非建议和鼓励我:讲座、交流的时候会有很多思想火花冒出来,录上音,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大文章,每次讲不同的内容,合在一起就是一本书。我领受并践行了,的确受益匪浅。我的《理念·制度·人》《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这两本书就是这种方法论的结晶。这种著述方式的最大好处是:思想高度浓缩,无须在一本大部头专著中“灌许多水”;聚焦于某个主题,从不同角度独立成章,思维可相对自由驰骋,有“破框效应”;于读者而言,则少些时间上的浪费。本书秉承的仍是这一方式。

我和陈为都认为,在今天全球大分化、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阶层普遍面临着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市场、技术与产品、组织等诸方面的,根本上是理念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深刻挑战。本书即侧重于“理念与企业家精神”这一视角,集结了我们二人近些年各自的一些独立见解。虽仁智互见,但仍需读者批评和检验。

2022年3月15日
于北京 IkH0E7Im35E/CZ8E6cB+s7KFXw7vfvO7yhmYQPlHM0MTV9p5ekPz30prR7p4+q+e



序二
阅读是个体的改革开放

陈为

我从小喜欢读书,也因此认识不少爱书之人。论起读书之多、之勤、之细,就我所见所知,没有超过田涛老师的。

他的祖父是他阅读的引路人,在他少年时就不断指点和训诫他背诵《古文观止》,啃线装本的《三国志》,他却最痴迷于《聊斋志异》和《西游记》,因此没少挨祖父的巴掌和呵斥。他当音乐老师的二姑和身为篆刻家的二姑父,又给他打开了另一扇门,经常私下借给他一些那个年代的“禁书”:《莎士比亚戏剧集》《普希金诗选》《莱蒙托夫诗集》《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及外国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的传记等。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少年时代,他的精神世界却很充实,也奠定了他一生对书的痴迷。青年时代,他对读书几近偏执,经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为的是完成他自己设定的目标:两天啃完一本书。他说:大学于他而言,最神圣的殿堂是图书馆;一座城市于他而言,最具吸引力的是大大小小的书店。后来,红尘打滚,商海浮沉,他也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数十年过去,到今天,每回去田老师家,桌上的书总有变化,信手翻看,常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注释与笔记。

田老师的阅读量巨大,兼之认真郑重的态度,堪称职业读书家。

田老师读书,博览之中有精选,跟随课题变化。为了研究长征,他买了147本书,精读了其中十几本。我曾向他讨教,构筑他思想大厦的四梁八柱是什么。他告诉我,他最看重的还是经典原著,有些书他会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看:不同译本的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看了6遍;《资本论》、《国富论》与《物种起源》,多年来他也反复研读;不同版本的《圣经》他也读过多遍。这几年,他啃得最多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科学史译丛”,尤其推崇《科学与宗教的领地》与《圣经、新教与自然科学的兴起》这两本探讨西方科技起源的经典著作。

在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两个领域的耕耘,让他锻造了一把锋利的思想利刃,以此来拆解时局与商业谜题,常能如庖丁解牛。记得有一次跟田老师交流,他提出中美可能会部分脱钩。其实当时还没有这方面的迹象,那时初识田老师的我和在场的同伴心里对此都颇为怀疑,但一年后的事实证明了他是对的。2020年3月初,疫情在国内暴发不到3个月,他就撰文指出:疫情不过是加速了经济衰退的到来,全球范围内将会出现一次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经济危机。他在文中用了“漫漫长夜”这个词。2021年7月,和田老师交流共同富裕话题,当时众说纷纭,企业界颇多焦虑。他那时就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央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理论表述。正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也不会动摇。到了当年12月上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种案例多矣。

田老师曾寄给我一本他1995年出版的书《中国:现时代——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人》。这本书主要是对经济社会思潮的观察与文化流变的反思,当时读完后,我和另一位读过的朋友交流心得,都颇感惊讶:他用以解析复杂现实的“宰牛刀”,在20多年前就已基本锻造成形了。

20多年来,田老师作为华为顾问,对华为这棵大树的发育成长,依他的说法,“仅仅有一些边角料的思想贡献”。对身边的年轻人,他也多有精神鼓励与思想引导。我有幸与田老师多次交流,每回走出他的书房与客厅,总像从一个藏满功夫秘籍的山洞里出来,自觉功力提升不少。心里同时有两种感觉升腾,一种是惭愧,一种是鼓舞,鞭笞我从现实的喧嚣与热闹里抽身而出,回到书房的冷板凳上,读书、思考、作文。

有这样的良师益友,是人生大幸。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这根芦苇,应该把根扎得很深,应该向着天空生长,应该饱览近旁和远方的风景,这样才是一根幸福的芦苇。生而为人,也应该让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向着高度、广度、深度三个维度不断开掘,这样才能看清世界,认识自己。

现代知识体系的高度分工,让很多知识人陷于不同的“科目”里而不知“体系”,他们沉迷于茶杯里的风暴、螺蛳壳里的道场,作茧自缚、坐井观天却不自知;传统商业体系的熏染,让不少经营者只重视物理世界的追求而忽视了理念世界的耕耘与更新。但纵观中外商界,真正的大商奇才无不是认知先进与理念旗手。真正优秀的人物能打通各学科门类的边界,畅行无阻,也能融会物理世界与理念世界,自由穿越。

任正非说,在公司里,思想权与文化权是最大的管理权。张一鸣说,对事情的认知是最关键的,你的认知越深刻,就越有竞争力。马斯克说,大家可以学习每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然后思考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很容易产生奇思妙想。

这就显现出读书的“无用之用”:它是建构一个人思想、理念、价值观的优质原料。一个人经由读书建构理念大厦的过程,一方面能够牵引现实,另一方面也能自得其乐。思想家经过头脑里的艰苦奋斗有所突破后,那种创造与发现的纯粹乐趣并不亚于科学家发现了自然界的规律,或艺术家完成了非凡的作品。

读书有法。我发现,不少高手从酷爱读书、贪婪求知到形成深刻洞见、新颖理念,大都修炼了一种“打通”的功夫。任正非几乎不看商业管理类的书,除此之外却广采博收。田涛老师也很少“在商言商”,他试图熔中外古今于一炉,从文明、人性、理念的角度来探寻与把握商业的底层逻辑。

这和他的读书特点与方法是分不开的。一个具备打通能力的人,才是一流的读书人。

打通文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要有所涉猎。

打通古今: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投影,在历史中隐藏着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打通中外:客观理性的人不会被立场、距离、情感蒙蔽认知,真正开阔的视野都是中西合璧的。

打通知行:知行合一,思想与实践互相作用,深刻地认识世界最终是为了积极地改造世界。

田涛老师海量读书,写书却不多。

听出版界的朋友讲,他有限的几本书,市场和口碑都很好:《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理念·制度·人》《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

因此,当田老师愿意与我合写一本书,且以《理念》为名时,我惶恐又欢喜。我当然知道,自己的观念水位与这位我最为尊崇的前辈实在相去甚远,珠玉在前,不敢献丑。但我也知道,鼓励、成全与照拂晚辈后学,对于他,也是一种习惯。

我不自量地想到两个故事,且用以安慰自己。

一个是胡适的故事。胡适回忆自己第一次写诗,很不自信地给前辈写了一首送别诗,问对方像不像诗。对方却夸赞有加,还回了一首相和。从此以后,“我就发愤读诗、写诗,想要做个诗人了”。后来,胡适写有一首著名的《小诗》,只有三句,却意味深长:“开的花还不多;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罢。”

还有一则波斯故事。有一个流浪者捡到了一块泥土,这块泥土气息芬芳。流浪者问泥土:“你是宝玉还是香膏?”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泥土。”“那你为什么有这样的芳香呢?”“朋友,如果你要我说出这个秘密的话,我可以告诉你:我曾经和玫瑰花在一起。”

2022年4月
于北京 7bIKX2wKUBSM8GCFY7vjrZVYP/tiJpzFoRbsfsQ29XCgjaI3LiPuHdKdFCjZ+Ckb



第一篇
时代启示录:
以理念之光穿越危机

7bIKX2wKUBSM8GCFY7vjrZVYP/tiJpzFoRbsfsQ29XCgjaI3LiPuHdKdFCjZ+C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