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湖帆与冯超然于嵩山路(当时也称葛罗路——Rue Baran Gross)“相邻而居”,各有猜测,莫衷一是。有说对弄相居;有称隔门为邻;也有说临街而对;还有说吴住弄内 81号,冯住 82 号;或称冯住 86 号,吴则住隔壁的 88 号,等等。前文已把弄内楼房的号码与弄外相连的情况说明。现附上照片更为明晰:右面照片是梅景书屋的三层楼房 88 号,为弄内法式洋房的内栋。外栋为法式洋房 86 号;左面照片为嵩山草堂的二层楼房 90 号,遗憾的是仅拍摄了一楼的石库门,缺了第二层则不可见其整楼景观。该楼也是弄内的内栋,但为石库门楼房。外栋的石库门房为 92 号。88 号与 90 号为弄堂到底的两栋,且恰为正面相对。因弄堂之宽度仅六、七米,故对临窗户不想互窥对屋内景,还必须拉上各自的窗帘。而打开窗户,与对面便可直接对话。不同的是,88 号为三层楼,90 号仅是两层。
龚子渔建成弄内法式洋房两栋与石库门楼房两栋后,还在弄堂外围建造了不少装修考究的住宅。他自己居住弄内一幢最富丽堂皇的 86 号。弄外的住宅除了供儿女们居住外,仍富足而有多余。龚氏专门在弄口装上两道铁门,还特聘门警在弄口值班室日夜护卫。此弄能得名声不凡的“龚家里”之称,除了弄内的建筑物非同一般外,与警卫的戒备森严也有相当的关系。龚子渔对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虽然满意,然感奢华有余而典雅不足,故决定聘文人墨客租用空房,以达画龙点睛之意。龚子渔本身爱好中国书画,当他知晓居住附近的画家冯超然,正欲寻找一个不受干扰而能静心作画之寓所,便与冯一拍即合。1924 年,冯超然入住弄内 84 号之一栋石库门楼房。此时恰逢苏州战乱﹐冯超然知吴湖帆有意来上海居住,便问询龚氏,可否让吴湖帆租赁那栋 82 号洋房?龚氏本是苏州人,亦知吴湖帆之画名,当然拍板无疑。试想一下,让名声显赫的两画家寓居此弄,既可安心收房租,又让住区增添艺术色彩,本欲求之不得,现正中下怀,何乐不为?始于 1924 年,冯超然与吴湖帆两家临窗相对而居,直至此弄遭拆而夷为平地,两家三代一直是此弄的对门邻居。颇有戏剧性的是,两家的第一代主人均是画家,第二代主人均变为“反右斗争”中的右派,第三代又遭受“文革”中“黑五类子女”的同样悲剧。这些故事如要详细道出,又可成书一部,此处无需细谈。冯超然自原址八仙桥迁居于新址,恐有信件遗失,特地在发行量最大的海上《申报》发广告。1924 年4 月 22 日,《申报》刊登“冯超然迁寓告白”曰:“启者敝寓于旧历三月十四日迁至法租界霞飞路南葛罗路(即嵩山路)八十四号门牌,各处如有信件,请径寄该处可也。”八仙桥位于金陵中路与龙门路附近﹐离淮海路嵩山路很近,故搬迁容易。当年八仙桥的大多数旧房,现也被拆除,而建成了多幢大厦。前介绍冯超然寓居嵩山路为 1919 年,乃是一个误传,包括笔者本人亦是如此说,准确的日期应为 1924 年。
冯超然迁入此弄,仅早于吴湖帆几个月。而冯超然与吴湖帆的交谊,是始于冯超然寓居苏州补园,时吴湖帆与补园主人张履谦之孙张紫东、冯超然等,都已是知己好友。张紫东与冯超然同爱书画与昆曲,在补园义结金兰。王同愈、陆廉夫、顾鹤逸亦常去补园与张履谦、俞粟庐研讨诗文书画,张紫东、冯超然又随俞粟庐习昆,吴湖帆从陆廉夫学画。文人雅士动辄集合补园,吟诗咏曲,品书赏画,常通宵达旦仍意犹未尽。在未迁入嵩山弄的前 1923 年 5 月,冯超然、吴湖帆与王栩缘、吴昌硕、王一亭、翁印若等数人,还在《申报》作了为杨秋农订立鬻画广告的联名签署。
自苏州迁居海上嵩山弄,吴湖帆一如既往地专注书画,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吴湖帆先是与陈子清合办“吴湖帆陈子清画师事务所”,除刻意营造自己在上海滩的书画名声外,还在古书画收藏方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海上收藏家与书画经销商圈子远比苏州庞大,吴在收藏已相当丰满的基础上,更不惜倾囊地收觅所见的名迹珍品。正如吴湖帆夫人潘静淑所言:“余结缡时,湖帆才二十二,日夕熟视其伏案不倦,习书临画,未尝一日辍。或撄小恙,亦不释卷,真所谓寝馈于斯者也。其嗜画爱画,出于至性。自甲子避乱迁沪后,所见名迹日多,因此嗜画爱画之心亦日深。顾以先人遗藏除金石之外,书画已散,摩挲有限,乃就鬻艺所得,悉以收罗法书名画,每至倾囊,甚或典钏,不惜也,故十余年来所获唐宋元明清诸贤名迹几三四百本。”对冯超然来说,不但有了避闹取静之寓居,可一心不二的浸淫书画,还幸运的有一个仅几步之遥的对门“密迩”,使他能方便赏析吴氏的收藏名迹。
梅影书屋出版物上指明梅景书屋地址为葛罗路 82 号
冯超然的迁寓葛罗路 84 号的广告
吴湖帆不但让冯超然观看了不少稀有珍藏,还展示了祖父吴大澂的书画手卷十余种。冯能观赏到吴大澂如此之多的临摹作品,对吴大澂的笔墨特色有了完整的再认识。时冯超然亦正是在在取法四王,进而入出宋元,融南北宗为一派的画路上探析摸索。能在拓宽画路之时,系统地见到吴大澂之绘画,实是不期而遇。也许是对传统中国画笔意的认知与共识,冯对吴大澂仿古画之画体态势与笔墨技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冯的“湖帆道兄……出示先德愙斋尚书手抚卷册十余种﹐家派纷陈﹐蹊径悉异﹐靡不形神俱肖”之言辞可知,冯在赏析中获得了不少借鉴,故对自己绘画笔意之取舍,亦有了新的启发。冯超然特别对吴大澂的临摹作品《夏山图》,表示了相当的赞赏。这幅临摹作也是吴湖帆供人观赏和题跋最多的画卷。吴湖帆本人对先祖此画的探研,也充满着故事色彩。
拆迁前的嵩山路 90 号“嵩山草堂”入门
拆迁前的嵩山路88号“梅景书屋”三层楼房
王同愈所书“愙斋师手临董北苑夏山图”
这卷吴大澂精心临摹而成的董源之《夏山图》,引首之墨迹乃是吴大澂的弟子、清翰林王同愈之手笔。先是“愙斋师手临董北苑夏山图”十一个大字,随之“宣统纪元年春二月,门下士王同愈敬题”。钤“王同愈印”“己丑翰林”二印。王同愈(1855-1941),字文若、栩园,号胜之,又号栩缘,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曾历官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江西提学使等。王同愈以文出仕,身居官场时求其书画者即众。王氏辛亥革命后退出政坛,隐居海上,晚年居上海嘉定南翔镇,杜门谢客,潜心学问。其毕生酷爱藏书读书,书画也享盛名,山水得四王余韵,书法得欧褚逸风,工稳谨严。著述有《说文检疑》《栩缘随笔》等。
吴大澂临此董源画的同时,也临下了董其昌在图卷后的题跋文字。董其昌之题跋三段云:“予在长安三见董源画卷,丁酉得藏《潇湘图》,甲子见《夏口待渡图》,壬申得此卷,乃贾似道物,有长字印。三卷绢素高下、广狭相等,而《潇湘图》最胜。《待渡图》有柯敬仲题、元文宗御宝,今为东昌相朱所藏。昔米元章去董源时不甚远,自云见源画真者五本,予何幸得收两卷。直追溯黄子久画所自出,颇觉元人味薄耳。”“董北苑画为元季大家所宗,自赵承旨、高尚书、黄子久、吴仲圭、倪元镇各得其法,而自成半满,最胜者赵得其髓,黄得其骨,倪得其韵,吴得其势。余自学画几五十年,尝寤寐求之。吴中相传沈石田、文衡山仅见半幅,为《溪山行旅图》。岁癸巳入京得之吴用卿,又于金吾邯郸张公得巨轴一,至丁酉夏同年林检讨传言:长安李纳言家有《潇湘图》卷,余属其私,会复得之。而上海潘光禄有董源《龙秀郊民图》,其妇翁莫云卿所遗,并以售余,余竟满矣。比壬戌,余再入春明,于东昌朱阁学所见《夏口待渡图》,朱公珍之不轻示人,余始妄意别有良觏。迨壬申应宫詹之召,居苑西邸舍,是时收藏家寥落鲜侣,惟偏头关万金吾好古,时时以名画求鉴定。余因托收三种,此卷与巨轴单条各一,皆希世之宝,不胜自幸。岂天欲成吾画道,为北苑传衣,故触着磕着乃尔,然又自悔风烛之年,不能肯习有负奇觏也。己亥中秋书。”“癸酉所收三幅董源,一为《秋江行旅图》巨轴,树木作风雨状,枝叶离披,一人骑马反顾家园。有家老着屐出视,行者不堪萧飒。下有蒙冲稳泊崖脚,一人手把书册,似无风波之虑。此图皴法变幻,非复李、范所能仿佛,真神品也。又一小幅,当是巨然,都作点树,吴仲圭所宗,并此卷而三,余自壬申出山,三载宦游,往返八千,所得清旷赏心之乐,惟此最胜。丙子六月廿七日阅卷识。思翁老人。”连题跋也不差一字地摹写,此本应属完整的《董北苑夏山图》之临摹本了。吴大澂自己在画中的钤印就有四、五方之多,吴湖帆加盖的其他钤印尚有:“梅影书屋吴湖帆潘静淑夫妇同珍之宝”“吴万宝藏”“静淑宝藏”“吴湖帆珍藏印”“吴县吴氏家藏真迹子子孙孙永宝之印”“梅影书屋”“湖帆秘宝”。能选取如此多且不常用的印章,足见吴湖帆对祖父此画的珍视与宝爱的程度。是卷存于画匣,匣上吴湖帆题有:“愙斋公临董北苑夏山图卷。吴氏家藏,湖帆敬题。”冯超然为此卷题跋后一年,又应吴湖帆要求为画卷题签曰:“吴愙斋尚书临董北苑夏山图神品。湖帆老棣世守之宝。丙寅秋九月,属冯超然署签。”
上海博物馆藏董源《夏山图》卷(局部)
吴大澂临董源《夏山图》卷(局部)
后纸先有吴湖帆补临董其昌、方士庶、方贞观、程嗣立、徐坚、徐渭仁、戴熙、潘遵祁诸家题董源《夏山图》原作跋,并款署“甲子春日补录各家题北苑真迹跋。吴湖帆”。另题跋者依次为吴湖帆、庞元济、冯超然、张穀年、翁绶琪、潘承谋、吴梅、刘凤起、叶恭绰、金蓉镜、程文龙、金兆番、陈曾寿、袁思亮、吴华源、夏敬观、黄孝纾、林葆恒、梁鸿志、陈巨来、徐桢立、蒋祖诒、彭维梓、潘利谷、潘承厚、张厚谷、郭兰祥、郭兰枝、刘海粟、徐邦达、冒广生、李宣龚、沈觐安、尤植仁、孙邦瑞、陈子清、赵公绂、俞子才、孙孟远、陆俨少等三十余人,堪称名家云集,蔚为大观。
前隔水吴大澂自己的亲书题签曰:“愙斋临董北苑夏山图,原本藏川沙沈氏。”何为“川沙沈氏”?吴湖帆在卷上的题跋曰:“光绪庚寅,先尚书公以丁曾祖妣韩太夫人艰去官旋里,后专事书画。是年终,计一年所作,都四十余件,仿贾岛祭诗例作祭奠画举,属顾若波诸人作《祭画图》,自叙其目,载临董北苑《夏山图》卷。原本藏川沙沈氏,可知此卷作于庚寅,时年公五十六岁,其纸为沈韵初外祖所赠之宋笺也。外祖薨于同治癸酉,距公作是卷时越十七年矣,惜未见所赠之宋笺临所藏之董画耳。此笺限于尺度,仅录思翁第一第二两跋,未署款识。今原本已由沈氏归吴兴庞氏,刻入《虚斋名画录》卷一。”可知吴湖帆记叙该事时,董源之原作已为大收藏家庞莱臣购藏,并录于庞莱臣 1909 年所编著的《虚斋名画录》。文字告诉了董源原画与吴大澂临摹本的来龙去脉:此图原由吴湖帆的外祖父──上海川沙名门望族沈韵初收藏,庚寅(1890)沈韵初将此画借给吴大澂临摹。吴湖帆后来保存的仅是祖父的摹本,而沈韵初收藏的董源原本,却流转至庞莱臣处。
吴湖帆查询《夏山图》卷临本的不凡经历,亦是为探研先祖的书画业绩。尚在甲子(1924)夏天,吴湖帆专程拜访了庞虚斋。一是为观赏董源《夏山图》之原作,二是仔细对照原作与先祖临本之差异。事毕吴湖帆在临本卷后题跋云:“甲子夏日,在吴兴庞虚斋丈处获观北苑真迹,携此对勘,神形俱逼真,归而记此。吴湖帆敬书。”由此,吴湖帆对祖父的书画功力愈加钦佩,对该临本也愈加珍惜。同年冬日,吴特意请庞元济为吴大澂临本作题跋留念。庞氏题曰:“北苑真迹世如星凤,《夏山图》向藏川沙沈氏,颜其室为‘宝董’,其珍重可知矣。予虽喜临仿宋元,独得此图不敢轻下一笔。吾伯愙斋尚书素工六法,尤精摹古,与沈氏为至戚。借临是卷,直欲脱胎而出。董文敏题北苑画云:‘云烟变灭,草木郁葱。’即以此八字移作赞语,亦相吻合。甲子冬季,湖帆姻世大兄出以见示,既嘉其永保先泽,并自幸眼福不浅也。欣赏之余,谨志卷末。元济。”庞氏特意以董其昌赞美董源画之“云烟变灭,草木郁葱”一词,移来描述吴大澂临本笔墨造就的美感与意境高超之魅力。
冯超然对吴大澂的绘画功力,似有精神契合,常击节叹赏。冯读过吴之《烟墨供养册》后题跋云:“愙斋尚书画法得北苑正峰,雄不近霸,秀不病纤,道咸以后当推第一手。是册临恽东园,间仿井东者。尚书具董、巨之手眼,临东园自觉隽永,殆可抗衡,至于古拙沉着,恐井东不能过,盖井东之画实以人重耳。聊缀数言,识者当不以河汉。乙丑春三月,云溪懒渔冯超然拜观并题。”题跋表述了自己评估和感受:吴大澂笔墨技法之古拙韵味,已超越井东居士戴熙。在读过《愙斋临董北苑夏山图》后,冯更是称自己“洞心骇目,叹观止矣”。其在该图上的整段题跋云:“董北苑《夏山图》为墨林著名之作,卷后思翁三跋极矜重之。旧藏川沙沈氏,今归庞虚斋处。图中林木阴翳,峦光焕发,烟云万变,造化在手。余得细读数过,几令人情移乎中,乃神品也。湖帆道兄去秋避兵沪渎,寓居密迩,出示先德愙斋尚书手摹卷册十余种,家派纷呈,蹊径悉异,靡不形神具肖。独《夏山图》墨气沉厚,尤见雄浑,深得北苑正锋,如桥梁屋宇之古拙、人物牛羊之生动,神气往来,逼似原作,不禁洞心骇目,叹观止矣。余尚谓自道咸以后当推尚书为第一手,若戴鹿床则瞠乎其后,盖鹿床之画实以人重而。识者倘不笑余阿好否?湖帆其宝之。乙丑清和月上浣云溪冯超然。”读这些跋语,可体味作画人与读画者宝爱董画笔墨神韵的同样兴致。
冯超然在吴大澂《烟墨供养册》上题跋
戴熙(1801—1860),字醇士,号榆庵、别号鹿床、井东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辞官归里后主持崇文书院。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攻钱塘时死于兵乱,谥号文节。时戴熙与另一画家汤贻汾,为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戴熙山水早年师法王翚,进而摹拟宋元诸大家,得益于王蒙、吴镇两家笔意。晚年又对巨然的水墨技法下力探研,道光时宫廷书画多出于其手。冯超然对吴大澂与戴熙之画做出这番评议,可知其对戴熙之绘画技法研习不浅。冯氏自己学画路径与戴熙颇相似,即是从其认为正宗的四王笔墨入手,进而上溯明四家而出入宋元,终有笔下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皆隽妙精到。吴湖帆见冯超然《平岭远岫图》后,借“乳燕飞”词牌之调为其题跋曰:“开卷神光射。景苍茫,娄东法乳,有谁堪亚。纵笔夏山宗北苑,横气巨然海野。味早探,痴翁造化。”直言冯氏之画出法四王、进而入董巨之笔墨堂奥。
冯超然赞许吴大澂《夏山图》之题跋,博得不少读画者的赞同。读画者除赞许冯氏之见解外,也尚有引申。如吴郁生的题曰:“冯超然谓愙斋之画胜鹿床,余思其言,颇有独见。鹿床之天资秀美,愙斋之笔力雄阔,本于天赋。愙斋在翰林日浅,得自致力于古,其研精篆隶校作楷为深,故其用笔直起直落,颇得古人血脉,摹古而不为古所缚,此非他人所能及也。因附识之,以谂知者。钝叟吴郁生。”潘承谋之题跋则附和冯氏之言曰:“乙丑春日避兵歇浦,时过湖帆姑丈斋中,得纵观愙斋尚书摹写山水、神佛、花卉卷册。苍浑秾丽,无美不臻,洵能者无所不能。冯子超然推为咸同后第一手,费虚誉也。是岁长至后十日,潘承谋重观于彦均室,呵冻识。”而金蓉镜、程文龙、金兆蕃三人同访嵩山草堂时,吴湖帆特将此卷从对门携来向三人展示,三人之题跋也甚为奇趣:“己巳年正月二十六日偕伯斋耿翁访涤舸先生于嵩山草堂,湖帆吴君出示乃祖愙斋尚书手摹董北苑《夏山图》,笔意古拙,墨气冲融,得造化之真,涤舸谓过鹿床,不虚也。予更进一语,尚书深于金石之学,余事及画,而蕴蓄闳远,并其小学篆籀之意熔铸其间,故超出众家,为画人所不能囿,在元则鸥泼、黄鹤庶几似之。嘉兴金蓉镜记。金山程文龙、平湖金兆蕃同观。”冯超然之吴大澂笔墨神韵胜戴熙之评议,无甚虚拟悬想,确是真知灼见,否则不会获得众多唱和者之异曲同工。
与冯超然题跋吴大澂《夏山图》戏剧性巧合的是,戴鹿床恰是董北苑《夏山图》的观画题跋者。董北苑《夏山图》上,除了董其昌的侃侃而谈之跋文,大多读画者均为一两句之落笔观题。戴熙与海上徐渭仁、吴县潘遵祁乃是认真付予跋语者。戴氏的跋文云:“咸丰己未九月,松江沈韵初大兄赴浙乡试,携示董文敏题北苑《夏山图》。此卷乃天地中和之气,假北苑手而发之者。同之为正宗,异之即为外道。画无款识,惟文敏信之笃。予则能知文敏信之之故,盖予嗜画四十余载,叩空求寂,遇之以神,今日获观真迹,一一皆堪实证,故能欢喜信受,胸无疑滞也。然非韵初慨然出观,予又安从得此奇遇。韵初真吾师哉!钱塘戴熙盥手仅识。”言辞也是赞叹董北苑《夏山图》之技艺精湛高超,然被绘画之神奇而引发的感受,与冯超然观吴大澂之《夏山图》临本如出一辙。每每读得冯超然对吴大澂绘画条分缕析的题跋,可见冯超然对吴大澂的珍赏,乃是不同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