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举足轻重

img

提要: 一下,就会影响两边轻重,形容所处位置的重要,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img

成语“举足轻重”是说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轻重,形容所处位置的重要,但有举步或举动都会影响全局。故事出自《后汉书·窦融传》,讲的是汉代有个叫窦融的将军,原来在王莽手下效力,后来投降刘玄,在刘玄败亡后,联合酒泉、敦煌等五郡,割据河西,成为西北部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汉光武帝刘秀建政后,天下局势逐渐安定,窦融想归附,刘秀乐见其成。因为,当时尚有三大割据势力影响他的全国统一大业,除了窦融部外,还有蜀地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嚣,如果这三股势力联合起来与其抗衡,这对他新政权的威胁还是很大的。所以,窦融此举,让刘秀喜出望外,不仅大加封赐,还深情地给窦融写了一封信,其中说道:“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剧足左右,便有轻重。”

事实上,无论对局势还是对身体,“足”的重要性都是不容小觑的。脚是人的生命之根,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黄帝内经》对于脚就有“根者,本也,部位在下,皆经气生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的记载。人体的十二经脉中,有六条经脉在脚上循行。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也载有“足下保暖”的养生方法,因为“足为肾所主”,又由于脚处于下肢,属阴,踩泥涉水,是寒邪侵犯人体的一个主要途径,亦即“寒从脚下起”。

img

《世本》载有一个小故事,说是在黄帝时期,有个名叫於则的臣子,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人们从此摆脱了赤脚的历史。后来,随着鞋子的进化,越来越漂亮,越来越舒服,让脚得到了愈加完备的保护。可是,来自外部的磨损擦伤虽然避免了,因穿鞋而引起的疾病却也让人大伤脑筋,譬如脚气。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媳妇儿马氏脚气就很严重,除此之外,脚还很大,这在当时可是“非主流”。可是,马氏是老朱的结发妻子,贤淑端庄,聪慧过人,一路相伴,俩人感情那是相当的深,尽管媳妇成了人们戏谑的“马大脚”,人家老朱从不嫌弃,还经常亲自下手给媳妇泡脚、洗脚。待朱元璋坐上了龙椅后,又封了马氏为皇后。历史上有名的“大脚皇后”,就是她。

大概从北宋时期起,已经开始流行让女性裹脚的恶俗,脚缠得越小就被认为越美,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结亲订婚的时候,女方脚的大小是被格外重视的一个参考指标。在媒婆说媒时,先请男方看女方的鞋样儿,按此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一并送到女方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进而出丑。后来,人们把这一风俗引申到社会生活中,用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利用职权置人难堪或陷于困境中,谓之“给人穿小鞋”。

脚气,大家都知道,还有一种病与之只差一个字,却十分骇人,严重者能叫人丧命,而且这种病从古代就有了,还曾一度被称为“富贵病”,在日本,这种病造成的严重后果几乎改写了战争的走向,这种病就是脚气病,不少人将之与脚气混为一谈,其实大相径庭。脚气是脚癣的俗称,医学上称之为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脚气病是维生素B 1 缺乏造成的病,不属于皮肤病,而是患病后神经系统受累甚多,表现为下肢感觉迟钝,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痛、肌力下降,甚至行走困难,也可侵入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慌、气促,继而心动过速,下肢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据载,脚气病早在晋代和唐代时已是一种常见病,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可知,唐代士大夫文人患脚气病的现象很多,“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便是其中之一,韩愈的侄子也因得脚气病而死。1866年,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家茂死于脚气病,时年21岁。他死的那一天,德川幕府的重臣胜海舟在日记中写下一句话:德川家,走向了灭亡。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日战争中,亦有大批的日军死于脚气病,死亡人数一度超过枪炮所造成的减员,让日本人元气大伤。根据研究,柳宗元的脚气病与其长期吞食仙丹药石有关,而日本人罹患脚气病却主要是其不健康的饮食造成的。

公元675年,日本天武天皇颁布了“肉食禁止令”,禁食牛、马、犬、猿、鸡之肉。在佛教教谕和天皇禁令的双重影响下,绝大多数日本“有识之士”索性一刀切,放弃了一切四脚兽类的美食,进入了不吃肉只吃鱼的半素食时代。而且贵族绝不吃肉,穷人才吃“低贱”的肉。由于维生素B 1 在鱼类和蔬菜水果中含量很低,日本贵族这种半素食的饮食习惯,容易造成维生素B 1 的缺乏。

img

魏晋时期,嵇康在其《养生论》中写道:春天里,每天晚上睡觉前,用热水加上一撮盐,将膝盖至足底好好泡洗,可行气血通经脉,祛除风邪湿毒和“脚气”。嵇康所指的“脚气”是脚病的笼统说法,有别于现代人的脚气病,它特指因风毒湿邪致经络血脉瘀滞引起的腿脚软弱无力、酸痛甚至肿胀、麻木等病症。而现代的脚气病指的是足趾间及足底部干痒,皮肤粗糙脱屑和皲裂,瘙痒甚至糜烂、流脓等症状。

img

虽然古代“脚气”的概念和现代所指的病症不太一样,但在湿邪加剧、霉菌活跃的春日,多泡泡脚,不失为简单实用的健身护脚妙法。而在泡脚时加些盐可以起到消炎杀菌之效果,对于预防脚病确有帮助。在中国,足浴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文献记载大概是晋代《肘后备急方》。足浴是泡脚养生的一个好方法,不仅能清除人体皮肤垃圾和病变沉渣,起到清洁作用,还可以抵抗各种疾病。泡脚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人们常说:“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

除了足浴,足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当年足疗与针灸在我国为“同根生”之疗法。古代《黄帝内经》“足心篇”之“观趾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观》之“意守足”,汉代神医华佗著于《华佗秘笈》之“足心道”,司马迁《史记》之“俞跗用足治病”,这些在历史典籍里都有详述。周代开国国君周文王姬昌在被商纣王关押于羑里城的时候,牢里条件不好,他患上了脚病,脚疼难忍。后来,他回到封地之后,广征良医,最后一个叫“冶公”的修脚师用“方扁铲”给他治好了。冶公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脚病医生。这件事被记载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因此修脚的历史至少得有三千年。

到了六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僧人宝志,他不仅是一位得道高僧,也是一位悬壶济世的江湖郎中,为世间疾苦奔走。相传达摩老祖面壁十年,手指甲、脚趾甲长得很长,宝志曾替他修剪。后世从事修脚行当的人,把他奉为祖师爷,尊称他为志公。到现在北京广安门外还有座小庙叫“志公庙”,庙里供奉的正是宝志和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修脚协会都要组织祭祀活动,祭拜先师志公。

img

有句话很流行,说的是财富、名利等都是“零”,排在最前面的是健康,没有了健康,后面再多的零也没有意义。学习、工作也是如此,再宏大的计划和蓝图,都需要从头做起,可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Zq4LzXz49NtnWxFBCU+gmsrgyw3A3uJYnaH9g/A14+HQzqvqF3ak70kxr3gnbM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