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药方的分类

病证分类

《五十二病方》所载283个药方(原数应在300个左右)分列于五十二类疾病之下,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分类便于临床以病索方。

组成分类

组成分类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大方 指药味多或用量大,用治邪气方盛的药方。

小方 指药味少或用量小,用治病浅邪微的药方。

缓方 指药性缓和,用治病势缓慢且需长期服用的药方。

急方 指药性峻猛,用治病势急重且取效迅速的药方。

奇方 指单数药味组成的药方。

偶方 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药方。

复方 指两方或数方组合的药方。

治法分类

治法分类又称为功用分类,是以治法作为分类依据,分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等。此分类法概念比较明确,切合临床实际需要。

笔画分类

现代大型方剂辞书等仅为检索之便,以方名汉字笔画为纲进行分类。此分类法便于查阅,利于鉴别同名异方。 +x1SYuPywuAiYT3WAiup/65w+GLuqrnl4msE89R3pOhPu9ylmsWZg1qXY//76WNd



三、药方的剂型

剂型,是在药方组成之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性能,加工制成的一定形态的制剂形式。

液体剂型

汤剂 又称为煎剂,古称为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剂型。主要供内服、外洗使用,其优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尤其是具有其他剂型所无法比拟的适应“个性化”治疗的优势。

酒剂 又称为药酒,古称为酒醴,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后供内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力的特性,故常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用。外用酒剂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酊剂 是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媒,经过不同的方法浸出中药的有效成分所得到的液体,多为外用。

露剂 又称为药露,是选取新鲜并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用蒸馏法制成的具芳香气味的澄清透明水溶液。一般作为饮料及清凉解暑剂。

糖浆剂 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溶解后制成的浓蔗糖水溶液。糖浆剂具有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等特点,尤其适于儿童服用。

口服液 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具有剂量较小、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等优点。

注射液 又称为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固体剂型

散剂 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亦可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者,称为煮散。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丸剂 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使用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所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茶剂 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而制成的粗末状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剂。用时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不定时饮用。大多用于治疗感冒、食积、腹泻等病证。

条剂 又称为药捻,是用桑皮纸粘药后搓捻成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再粘药粉而成。用时插入疮口或瘘管内,能化腐拔毒、生肌收口。也可将艾叶和药研成粗末,用纸裹制成圆条,供灸治使用,称为艾条。

线剂 又称为药线,是将丝线或棉线置于药液中浸煮,经干燥制成的外用制剂。用于治疗瘘管、痔疮或赘生物,通过所含药物的轻度腐蚀作用和药线的机械紧扎作用,使瘘管引流通畅或使赘生物萎缩、脱落。

丹剂

内服:没有固定剂型,有丸剂,也有散剂,是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曰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

外用:又称为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疮面,治疗疮疡痈疽;也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应用。

锭剂 是将药物研成细粉,加适当的黏合剂所制成规定形状的固体剂型,有纺锤形、圆柱形、条形等,可供外用与内服。内服以研末调服或磨汁服,外用则磨汁涂患处。

片剂 是将药物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异味少,服用和储存方便。

冲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将部分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制剂,用时以开水冲服。冲剂具有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栓剂 古称坐药或塞药,是将药物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一定形状的固体制剂,用于腔道并在其间融化或溶解而发挥药效,有杀虫止痒、滑润、收敛等作用。栓剂便于婴幼儿直肠给药。

胶囊剂

硬胶囊剂: 是将一定量的药材提取物与药材粉末或辅料制成均匀的粉末或颗粒,填充在空心胶囊中制成;或将药材粉末直接分装于空心胶囊中制成。

软胶囊剂: 是将一定量的药材提取物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可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

半固体剂型

膏剂 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分为内服和外用膏剂。

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其中流浸膏与浸膏多用于调配其他制剂使用,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等。

煎膏: 又称为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固体剂型。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的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患者,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

外用膏剂:有软膏和硬膏两种。

软膏: 又称为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用乳剂型基质的,称为乳膏剂。多用于皮肤、黏膜或疮面。

硬膏: 又称为膏药,古称薄贴,是以植物油将药物煎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再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等搅匀、冷却制成的硬膏。用时加温摊涂在布或纸上,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可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证以及腰痛、腹痛等。 XWYdairfKp4o8E8XT1DO++Snh693SxOUFEgj3c0ZBef13jRxYDJo/LL4XfImvyKB



四、药方的煎服法

煎药法

煎药用具 一般以陶瓷器皿、砂锅为佳。现代亦有用不锈钢器皿,忌用铁器、铜器。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些,以利于药物的翻动,并可避免药汁外溢。应适时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过快,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过度挥发。

煎药用水 以洁净、新鲜、无杂质为原则,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均可。根据药物特点和疾病性质,也有用酒或水酒合煎者。

煎药用水量 可视药量、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高于饮片平面3~5cm为宜。每剂药一般煎煮2次,亦有煎煮3次者。第一煎水量可适当多些,第二、三煎则可略少。每次煎煮所得药量以150mL左右为宜。

煎药火候 一般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谓“武火”;慢火煎之,谓“文火”。常规煎药先用武火,沸腾后即改用文火。同时,应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煎煮时间的要求,酌定火候。解表剂和泻下剂,煎煮时间宜短,其火宜急,水量宜少;补益之剂,煎煮时间宜长,其火宜慢,水量略多。若药物煎煮焦枯时,则应弃之不用。

煎药方法 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行煎煮,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有些药物需采用特殊煎法,一般都要在处方中注明。特殊煎法:

先煎: 贝壳类(如牡蛎、珍珠母等)、角骨甲类(如水牛角、龟甲、鳖甲等)和矿物类(如生石膏、代赭石等)药物,因质地坚实,难以煎煮,应打碎先煎,即煮沸后2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药同煎。某些质地较轻而又用量较多(如玉米须、夏枯草等)或含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亦可先煎取汁,然后以其药汁代水煎药。另外,有毒药物(如附子、生草乌、生川乌等)可经过先煎达到降低毒性或消除毒性的目的。

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一般煎煮时间较短,以5分钟左右为宜。特殊药物,如大黄取其攻下作用,应后下,一般煎10~15分钟即可。后下药物都应先进行浸泡然后再煎。

包煎: 某些煎后药液混浊或对咽喉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或易于粘锅的药物,如旋覆花、辛夷、车前子、赤石脂等,要先用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煎。

单煎: 某些贵重的药物,为尽量减少损耗,需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单独服用或与其他药液合服,如西洋参、鹿茸等。

溶化: 又称为烊化。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化的药物,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蜂蜜等,应单独溶化,趁热与煎好的药液混合均匀,顿服或分服,以免因其性黏而影响其他药物的煎煮。

冲服: 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如麝香、牛黄、琥珀等,应研为细末,用药液或温水冲服。

服药法

服药时间 一般而言,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临卧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应食后服。急性重病则不拘时服,慢性病应按时服,治疟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另外,也有药方的服药时间有特殊要求,如十枣汤宜在“平旦”服,鸡鸣散宜在“五更”服等。

服用方法 服用汤剂,一般一日1剂,分2~3次温服。根据病情需要,可一日只服1次,或一日数服,或煎汤代茶服,甚至一日连服2剂。散剂和丸剂一般根据病情和具体药物定量,日服2~3次。此外,尚有热服、冷服等方法。如治疗热证可寒药冷服,治疗寒证可热药热服,以辅助药力。若病情严重,服药后可能出现呕吐等拒药反应,应寒药热服,或热药冷服,以防邪药格拒。对于服药呕吐者,宜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陈皮,然后服药;亦可采取冷服、少量频服等方法。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法给药。使用峻烈药和毒性药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取效即止,慎勿过量,以免中毒或损伤正气。

药后调护 一般服解表药,应取微汗,不可大汗,然亦不可汗出不彻。服泻下剂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食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之健运。

服药后的饮食“宜和忌”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疾病对饮食的宜和忌,如水肿患者宜少食盐、下利者慎油腻、寒证者禁生冷等。

二是药物对饮食的宜和忌,如服地黄者忌萝卜、服土茯苓者忌茶叶、服荆芥者忌河豚和无鳞鱼等。

此外,尚有汗后避风,以及慎劳役、戒房事、节恚怒等,以防“劳复”“食复”。 XWYdairfKp4o8E8XT1DO++Snh693SxOUFEgj3c0ZBef13jRxYDJo/LL4XfImvy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