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治肺病可谓最为详细,多篇章节对肺痈、肺痿、肺劳喘嗽、肺结核等病有详细的论治,对于肺病治法又有专篇论述,今简概如下。
1.肺病外感初期
张先生治疗肺病,每以病因立论,务求探本穷源。张先生认为:“肺病无论内伤、外感,大抵皆有发热之证,而后酿成肺病。诚以肺为娇脏,且属金,最畏火刑故也。”外邪袭肺之初,张先生解析说:“有如肺主皮毛,外感风邪有时自皮毛袭入肺脏,阻塞气化,即暗生内热,而皮毛为风邪所束,不能由皮毛排出炭气,则肺中不但生热,而且酿毒,肺病即由此起点。其初起之时,或时时咳嗽,吐痰多有水泡;或周身多有疼处,舌有白苔;或时觉心中发热,其脉象恒浮而有力。可先用西药阿司匹林一瓦,白糖冲水送下,俾周身得汗;继用玄参、天花粉各五钱,金银花、川贝母各三钱,硼砂八分(研细分两次送服),粉甘草细末三钱(分两次送服),煎汤服。再每日用阿司匹林一瓦,分三次服,白糖水送下,勿令出汗,此三次中或一次,微有汗者亦佳。如此服数日,热不退者,可于汤药中加生石膏七八钱。若不用石膏,或用汤药送服西药安知歇貌林半瓦亦可。”又谓:“若此时不治,病浸加剧,吐痰色白而黏,或带腥臭,此时亦可先用阿司匹林汗之。然恐其身体虚弱,不堪发汗,宜用生怀山药一两或七八钱煮作茶汤,送服阿司匹林半瓦,俾服后微似有汗即可。仍用前汤药送服粉甘草细末、三七细末各一钱,煎渣时再送服二药如前。仍兼用阿司匹林三分之一瓦,白糖冲水送下,或生怀山药细末四五钱煮茶汤送下,日两次。其嗽不止者,可用山药所煮茶汤送服川贝细末三钱。山药煮作茶汤,其味微酸,欲其适口可少调以白糖或柿霜皆可。若不欲吃茶汤者,可用生山药片,将其分量加倍,煮取清汤,以代茶汤饮之。”可知,外邪袭肺之初,张先生认为应先用阿司匹林发汗,继则以扶正、清热、解毒、化痰之药治之。
2.肺病成痈脓期
张先生认为肺病初期治不及时,或诊治不当,或外邪伏肺,均可致肺病加剧,酿脓成痈。如外邪袭肺不治,张先生解析道:“若此时不治,病又加剧,时时咳吐脓血,此肺病已至三期,非寻常药饵所能疗矣。必用中药极贵重之品,若徐灵胎所谓用清凉之药以清其火,滋润之药以养其血,滑降之药以祛其痰,芳香之药以通其气,更以珠黄之药解其毒,金石之药填其空,兼数法而行之,屡试必效。”方宜用清凉华盖饮加牛蒡子、瓜蒌仁以泻其脓,三七以止其血。另外,遇肺痈咳吐脓血者,汤药之外兼服犀黄丸,效验异常。此外,张先生又用离中丹(处方由生石膏、朱砂末、甘草组成)治肺病发热,咳吐脓血。对于外感伏邪入里化热,张先生说:“如外感伏邪伏膈膜之下,久而入胃,其热上熏肺脏,以致成肺病者,其咳嗽吐痰始则稠黏,继则腥臭,其舌苔或白而微黄,其心中燥热,头目昏眩,脉象滑实,多右胜于左。宜用生石膏一两,玄参、花粉、生怀山药各六钱,知母、牛蒡子各三钱,煎汤,送服甘草、三七细末如前。再用阿司匹林三分之一瓦,白糖水送服,日两次。若其热不退,大便不滑泄者,石膏可以加重。”由上可知,张先生对肺病成痈脓期,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瘀消痈为主,伴咳血者,又兼以凉血止血。
肺病又有由内伤所致者,张先生说:“至于肺病由于内伤,亦非一致。”
1.脾胃伤损,饮食减少,土不生金而致肺病者
张先生说:“有因脾胃伤损,饮食减少,土虚不能生金,致成肺病者。盖脾胃虚损之人,多因肝木横恣,侮克脾土,致胃中饮食不化精液,转多化痰涎,溢于膈上,黏滞肺叶作咳嗽,久则伤肺,此定理也。且饮食少则虚热易生,肝中所寄之相火,因肝木横恣,更挟虚热而刑肺,于斯上焦恒觉烦热,吐痰始则黏滞,继则腥臭,胁下时或作疼,其脉弦而有力,或弦而兼数,重按不实。方用生怀山药一两,玄参、沙参、生杭芍、柏子仁(炒不去油)各四钱,金银花二钱,煎汤,送服三七细末一钱,西药白布圣二瓦。汤药煎渣时,亦如此送服。若至咳吐脓血,亦宜服此方,兼服犀黄丸。或因服犀黄丸,减去三七亦可。至白布圣,则不可减去,以其大有助脾胃消化之力也。然亦不必与汤药同时服,每于饭后迟一句钟服之更佳。”可知,张先生认为脾胃伤损导致内伤肺病者,对可用培土生金、养阴清肺之法治之。
2.肾阴亏损而致肺病者
张先生说:“有因肾阴亏损而致成肺病者。盖肾与肺为子母之脏,子虚必吸母之气化以自救,肺之气化即暗耗。且肾为水脏,水虚不能镇火,火必妄动而刑金。其人日晚潮热,咳嗽,懒食,或干咳无痰,或吐痰腥臭,或兼喘促,其脉细数无力。方用生山药一两,大熟地、甘枸杞、柏子仁各五钱,玄参、沙参各四钱,金银花、川贝各三钱,煎汤送服甘草、三七细末如前。若咳吐脓血者,去熟地,加牛蒡子、蒌仁各三钱,亦宜兼服犀黄丸。若服药后脉之数者不能渐缓,亦可兼服阿司匹林,日两次,每次三分之一瓦。”对于出汗多者,又补充说:“若其人每日出汗者,无论其病因为内伤、外感、虚热、实热,皆宜于所服汤药中加生龙骨、生牡蛎、净山萸肉各数钱。或研服好朱砂五分,亦可止汗,盖以汗为心液,朱砂能凉心血,故能止汗也。”可见,张先生对于肾阴亏虚而致肺病暗耗者,则用补肾养阴、清肺止咳之法而治之。
3.吐血、衄血,阴血伤损,或血瘀经络久而生热而致肺病者
张先生谓:“有其人素患吐血、衄血,阴血伤损,多生内热;或医者用药失宜,强止其血,俾血瘀经络亦久而生热,以致成肺病者。其人心中发闷发热,或有疼时,廉于饮食,咳嗽短气,吐痰腥臭,其脉弦硬,或弦而兼数。方用生怀山药一两,玄参、天冬各五钱,当归、生杭芍、乳香、没药各三钱,远志、甘草、生桃仁各二钱,煎汤,送服三七细末钱半,煎渣时亦送服钱半。盖三七之性,不但善止血,且善化瘀血也。若咳吐脓血者,亦宜于服汤药之外兼服犀黄丸。”可知,张先生对于吐血、衄血,阴血伤损,血瘀经络久而生热,以致成肺病者,治以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之法。
张先生论后又另附有清金益气汤、清金解毒汤二首验方,以备医者采用。清金益气汤主治肺脏虚损,尪羸少气,劳热咳嗽,肺痿失音,频吐痰涎,一切肺金虚损之病。方用生黄芪、生地黄、知母、粉甘草、玄参、沙参、牛蒡子、川贝母。清金解毒汤主治肺脏损烂,或将成肺痈,或咳嗽吐脓血者,脉象见虚弱者,又兼治肺结核。方用生黄芪、生明乳香、生明没药、粉甘草、玄参、沙参、牛蒡子、贝母、知母、三七。若脉象不虚者,去黄芪,加金银花。
内伤肺病致虚损者,张先生又擅长以廉便验方治之。如治肺病虚劳证,阴虚见痰中带血者,其常用二鲜饮(鲜白茅根四两、鲜藕四两)煮汁代茶饮之。兼有虚热者,二鲜饮又加鲜小蓟根二两(取名三鲜饮)煮汁代茶饮之。又如治劳瘵发热,张先生用一味薯蓣饮,煎汁代茶饮之。其他如珠玉二宝粥治虚热劳嗽,水晶桃治肺肾两虚喘嗽等,皆简便而廉验,小方治大病也。
张先生解析肺痨说:“西人谓,痨证因肺体生坚粒如沙,名都比加力(肺结核)。或在左肺,或在右肺,或左右俱有,右多过左,上多过下。先生多小粒,在肺本体内,渐合为一大粒。久而溃烂成穴,穴有大小,有肺体全坏者。病原或因父母延累性质,易患此证;或因身虚居处湿地,衣服单薄冷风吹袭;或天时寒热骤变;或热地人迁居冷地;或食物不足;或屋内臭浊不通风气;或辛苦劳倦;或房事过度;或饮酒过度;在女子或漏经带下,或哺婴儿太久。男子患此证,每在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病状先干嗽,或有血呛出,渐至气短促,行动呼吸更促,困倦无精神,手足疲软羸瘦,颈变细长,胸膈变窄,略有勤苦则汗出泄泻,食物不化,夜寐不安,心跳,多痰,脉微细而数。或咳血胸膈时疼,声音不清,久则哑,手指末节生大甲弯曲。以听筒模式,觉有声自溃穴泄出。夜晚颜色鲜红,早期多冷汗。舌苔先白后红,或吐痰稠黏与脓相间。”调护之法,张先生说:“法令其改变习气,勿居湿地,勿过劳辛,勿太烦怒,勿提举重物,勿贪色欲,勿饮酒过度;宜散步间适游玩怡情,迁徙他处,变易水土,所居之室开户牖以通外气,着绵当令胸背常暖,频用两臂前后开合,令胸肺舒张呼吸大通,更用醋酸水洗颈前胸膈各处,布巾擦之令热。”治疗之法,张先生曰:“大概以祛痰、止血、敛汗、止泻、滋阴、清热、安身为主。”“以滋阴补肺,消除毒菌为要务。”具体而言:①自肾传肺者,以大滋真阴为主,清肺理痰为佐,方用醴泉饮;②自肺传肾者,以清肺理痰为主,滋补真阴为佐,方用参麦汤;③肺肾同病、累及脾胃者,宜肺肾双补,兼理脾胃,方用滋培汤。对于发热之证,宜合用阿司匹林。肺痨为古之难症之一,张先生对于此病的起因、病机、治法及预防之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还借用西医学病理说明,确有可取之处。
综上,张先生关于肺病治法,首先解析初感外邪、邪初入里及完全入里的病机和治法,进而论及外感伏邪的病机和治法,最后分析内伤肺病中土虚不能生金,木火刑金,子盗母气,阴血伤损、血瘀经络及汗出过多的病机和治法,可谓理、法、方、药详尽完备。张先生还在书中详解了肺痨的病理、预防及治疗之法,详尽又透彻。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先生汇通中西,不但解析其理,还联用中西药物,不愧是中西医学结合的先驱。
肺病之治,古人论之最详。《内经》曰“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诸气者,皆属于肺”等,又有《咳论》专篇,奠定后世肺病之理论基础。及至《伤寒杂病论》出,又有咳嗽、咳喘、肺痿、肺痈等证治,理法方药备矣!之后又有《巢氏病源》论及病机,《孙氏千金》谈到辨治,又是对前人之发展补充。明清以来,景岳分肺病咳嗽为外感与内伤,可谓得其要矣。
张先生论治肺病,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肺痈、肺痿、肺痨、喘嗽等病的治法及方药。在肺病治法中,张先生把肺病又分为外感初期、肺痈脓期、内伤肺病,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解析详备,并兼中西之治,独具特色,实为临证之一助也。
临证体会,肺病之治,宜分外感与内伤,虚实与寒热,如此则能提纲而挈领,治得其要矣。外感之邪,袭表犯肺者最多;内伤之病,久则伤肺者亦不少。外感者何?因肺为“娇脏”,故其在外春易感风,夏易感热,秋易感燥,冬易感寒,也常有兼而感之者,如风寒、风燥等。内伤者何?有外邪入里化热伤肺者,如肺痈成痈期,溃脓期等;又有肺脏本病者,如禀赋素弱,肺气不足等;或为七情所伤者,如悲思伤肺,致气机逆乱等;或为他脏所致者,如肝火犯肺等。此皆内伤之病也。虚实者何?一般而言,初病肺病多实,久病则虚,也有虚实兼夹者。如肺病外感多表实,痰热壅盛、痰浊阻肺等多里实;久病致肺阴亏虚,肺气不足为里虚。寒热者何?依据舌、脉、症可辨矣。痰色白稀,舌淡、苔白、脉细或弦者,寒也;痰色黄黏,舌红、苔黄、脉滑或滑数者,热也。然究之肺病病机皆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治疗上,外感者宜疏、宜解、宜散,内伤者则据具体病机,或清热排脓,或疏解情志,或治其本脏,兼治他脏等。实者宜清宜散,虚者宜补宜敛,若虚实兼有,则补(或敛)清(或散)并施。方药方面,如治疗外寒内饮证或久病咳喘证,常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外寒里热证常以麻杏石甘汤化裁;治疗寒痰蕴肺证常以射干麻黄汤出入等。肺病之治,仲景方实用且高效,后世医家也多是在经方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有所创新的。所以,我们学习治疗肺病,应该理清治疗源流,明白各家精华之处是什么,这样才能思路清晰,治得要领。当然,肺病治法,错综繁杂,绝非几语可以言明,具体治疗时,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关于肺病用药有以下几味使用频率较高,与同道分享体会如下。
辛温,微苦,入肺与膀胱经,为宣肺之代表药。其功用有三:一者,发散风寒以解表是也;二者,宣发肺气以平喘是也;三者,因肺气得宣,肾气得降,可利水消肿也。此外,因其味辛性温,能行能散,故还能散阴疽、消癥结也。其常用配伍有以下几种。
1.麻黄配桂枝
两者皆辛温,功长于发汗解表,善治风寒表实无汗者。
2.麻黄配杏仁
两者一宣一降,功能宣肺平喘,常用来治疗肺失宣降的咳喘诸证。
3.麻黄配石膏
两者一宣一清,功能宣肺平喘、清热泻火,常用来治疗肺热咳喘者。
4.麻黄配细辛
两者一宣一温,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常用来治疗咳喘属外寒内饮者。
辛甘,微寒,入肺、胃经。常用功用有三:一者,善清热解肌,清气分之热。凡气分实热,或肌肤郁热等见高热不退者,皆可清之。二者,善清肺胃之热。凡肺经热盛见咳喘高热,或胃火炽盛见胃热上攻、牙龈肿痛、面热潮红等,皆能泻之。三者,煅用能收湿敛疮。凡湿疹、疮疡溃后不敛、水火烫伤,皆可治之。其常用配伍有以下几种。
1.石膏配麻黄
功用见麻黄。
2.石膏配知母
功能清热泻火,常用于肺胃火盛所致的壮热烦渴、面赤头痛等。
3.石膏配竹叶
功能清热除烦,常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尽、心烦不眠等。
4.石膏配人参
功能清热、益气、生津,常用于外感病后气分热盛、气津两伤者。
辛温,有小毒,入肺、肾、心经。因其根细而味辛,故名细辛。细辛有通阳气、散寒结的功效,是很好的温里散寒药。此药通阳散寒,不同于别药,脏腑、肌腠、关节、表皮,不论新旧,有寒者皆能散之。如能治风寒头痛、关节疼痛,又能温肺止咳、宣通鼻窍等,此皆得于其温阳散寒之功也。细辛,《本经》列为上品,估计指其治疗效果而言。载其“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也因其有温阳散寒之能。其常用配伍有以下几种。
1.细辛配麻黄
功用见麻黄。
2.细辛配干姜
功能温肺化饮,常用寒饮阻肺之咳喘证。
3.细辛配石膏
功能泻火止痛,常用于胃火牙痛、风热头痛等。
案一 肺阴亏虚,气不摄血案(支气管扩张)
李某,男,65岁,2015年10月13日诊。
主因“咳血1周”来诊。患者2周前因感冒发热而出现咳嗽、咳血,自服抗生素后,发热已退,咳嗽已减,1周来仍有咳血。支气管扩张病史已有20年,平素调养尚可。现症:咳血,量不甚多,色鲜红,偶有气短多汗,舌干不舒。大便稍干,纳食欠佳。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 肺阴亏虚,气不摄血
治法: 养阴润燥,补气摄血
处方: 太子参15g,山药20g,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0g,陈皮10g,阿胶6g,火麻仁15g,川贝母粉6g(冲),三七粉3g(冲),白及10g,当归10g,炙甘草6g。7剂,水煎60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 (10月20日):咳血已止,气短已减,大便已畅,仍有多汗,咽干。前方加五味子6g,石膏15g,又取7剂。
药后病愈。
按: 支气管扩张以咳痰、咳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感染后发作。本案患者即在感染以后发作,此时秋季,正值燥邪当令,燥邪伤肺出现咳痰、咳血等症状。依据舌、脉、症应辨证为肺阴亏虚,气不摄血。治疗以养阴润燥、补气摄血为法。上方即以太子参、山药补气;以麦冬、沙参、生地黄养阴润燥;以阿胶、三七、白及养血止血;以川贝母润肺化痰止咳;以火麻仁润肠通便;以陈皮理气化痰,防养阴药之滋腻;以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加五味子养阴敛汗;加石膏以清肺热。证对药准,故2周而病愈。
需要指出的是,白及、三七对于肺病咳血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如《本经逢原》曰:“白及性涩而收,得秋金之气,故能入肺止血。”《本草汇言》曰:“白及,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药也。此药质极黏腻,性极收涩,味苦气寒,善入肺经。凡肺叶破损,因热壅血瘀而成疾者,以此研末日服,能坚敛肺脏,封填破损,痈肿可消,溃破可托,死肌可去,脓血可洁,有托旧生新之妙用也。”可见,白及是一味很好的治疗肺病咳血的良药。
案二 风寒袭表,寒饮内停案
李某,男,52岁,2008年6月30日诊。
反复咳喘多年,秋冬季节变化时更易复发。此次3日前又因感寒,咳喘不得卧,活动则加剧伴汗出,咳吐白稀痰,纳少,尿少,下肢水肿,偶心悸,畏寒喜暖。舌淡暗,苔白,脉沉弦。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曾多次住院治疗。于我院查胸部CT示:双肺炎性病变,肺气肿。
辨证: 寒邪袭表,痰饮内停
治法: 散寒温阳化饮
处方: 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半夏10g,细辛6g,五味子6g,白芍10g,杏仁10g,炙甘草10g,当归15g,茯苓15g,泽泻10g,陈皮6g,白术10g。7剂,水煎45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 (7月9日):喘已不明显,咳少量白稀痰,纳增,下肢水肿减轻,脉较前有力。原方麻黄改为炙麻黄10g,继服7剂。
三诊 (7月18日):已不咳喘,活动多则乏力明显,纳食尚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转小弦。上方去炙麻黄、杏仁、细辛、泽泻,改桂枝为6g,加党参10g,麦冬10g,枳壳6g。又服14剂善后。
服药完后,来电告知基本痊愈,可适当做些家务,嘱其注意天气冷暖变化。
按: 咳喘之证,较为难治,因其反复发作,进而逐渐加重,终归不治。所以减少发作次数是治疗本病之关键。其治法发作期治疗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固本为主,但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不能忘扶正固本,因正气足则可以祛邪。《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是此意。此案患者依据舌、脉、症诊为寒邪袭表、痰饮内停证。治疗当以散寒温阳化饮为主。临证体会治疗寒饮咳喘常以小青龙汤加减,疗效肯定,上案即是如此。二诊时外感症状已无,故改麻黄为炙麻黄。三诊时患者活动后乏力,可证其本虚明显,故加党参、麦冬益气养阴。因患者已不喘不肿,故去杏仁、泽泻。麻黄、细辛久用辛温耗气,故也去之,桂枝也减少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