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鼻渊,古籍中又称作“脑漏”“脑渗”“脑泻”等,“渊”即渊深之意。早在《素问·气厥论》中已有记载:“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本病多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临床多表现为鼻流浊涕、量多不止、鼻塞、鼻出血、嗅觉减退等鼻部症状,常伴有头痛、发热、精神差、打鼾、记忆力下降等,易迁延反复、经久不愈。西医学鼻窦炎属于本病范畴。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在儿童呈上升趋势。儿童每次呼吸道感染都可能累及鼻窦黏膜,有1%~5%的儿童因呼吸道感染持久不退而形成鼻窦炎。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秋冬两季气候寒冷时,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中急性感染性鼻-鼻窦炎患病率仅占5%~6%,可见临床小儿以慢性鼻窦炎多见,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后世医家对鼻渊的认识,多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论述和发展。始如《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 img 鼻渊。”在宋、元时期,对鼻渊病因病机的认识仍多持“胆移热于脑”之说,兼及肺热,治法较单纯。如宋代《圣济总录·鼻门》对《素问》原文作了一些解释和发挥,并收载了6首治鼻渊方,其中5首为内服,1首为纳鼻方,至今仍为临床有较好疗效的治鼻渊方。苍耳子散出自宋代的《济生方·鼻门》一书,历代常用。元代朱震亨在《丹溪手镜·卷中》主张用通圣散加味及孩儿茶两方治疗。至明清时期,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证施治有较大的发展。理论上突破了前人囿于热的见解,提出了外感风、火、寒,内伤肺、脾等均可致鼻渊,并认为鼻渊新病多为热证,久病可转为虚证,在治疗上也相应有较多方法产生。明代《证治要诀·卷十》发现鼻渊不仅起于胆热,还可由肾虚所生,而采用补脑散、黑锡丹等治疗。《名医类案·卷七》中指出要根据鼻涕的气味来辨别鼻渊的属性。张介宾对鼻渊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注意到鼻渊“新病者多由于火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证”,并突出了湿热在鼻渊发病中的作用。在治疗上,张氏认为鼻渊不宜辛散,而应清阴火兼以滋阴,火甚者酌加清凉之品;病久阳气虚者,则非补阳不可,用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

鼻窦炎有急、慢性之分。鼻窦炎概括了各个鼻窦的炎症,炎症发于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者为前组鼻窦炎;发于后组筛窦、蝶窦者为后组鼻窦炎。两个以上鼻窦发炎称为多窦炎。一侧或两侧鼻窦全部发炎称全窦炎。急性鼻窦炎致病菌以肺炎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为多。慢性鼻窦炎通常为混合感染,以厌氧菌及肺炎球菌感染多见。急性鼻窦炎经及时合理治疗,预后良好。如身体虚弱,抵抗力低下,治疗延误或不当,常可转为慢性鼻窦炎,并易并发鼻窦炎性支气管炎、中耳炎、上颌骨骨髓炎等肺、气管及鼻腔周围组织器官疾病。病久还可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有人报道慢性鼻窦炎患儿26.3%脑电图检查出现癫痫波型。儿童鼻窦炎虽然与成人鼻窦炎有相似的基本表现,但由于儿童年龄、解剖和生理的不同,在病因、症状、诊断以及预防、治疗和并发症各个方面,皆有其特殊性,临床尤应引起注意。

近年来对小儿鼻窦炎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临床研究,以中药为主采用多种疗法治疗鼻窦炎有许多总结报道,可以改善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及发作次数,取得较好的疗效。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医药治疗鼻窦炎的优势在于通过多靶点、多环节的调理作用达到治疗的预期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是鼻窦炎主要致病因素,而中药对细胞因子的作用明显,可表现在改善炎性反应、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纤毛活化及调节组织重塑等,减轻鼻腔黏膜充血水肿,促进黏膜纤毛的传输功能,恢复鼻黏膜的生理功能。中医药在急、慢性鼻窦炎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治疗方式的不断进步和治疗方案的优化,为小儿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ZE76JNI6nGq9VKUX/UOekeSmS79tGRzzepOn9cs1Ce0xxvkuVo18Ev4JO1O4nFz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