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辨证,主要结合鼻部及全身症状、体征。鼻塞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若反复发作,体质虚弱,多为虚实夹杂证。鼻塞时轻时重,肌膜肿胀淡红,多属肺脾气虚,邪毒滞留;鼻塞持续发作,肌膜肿胀暗红,多属气滞血瘀。
(1)辨别寒热:本病的主要症状是鼻塞,如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时轻时重,肌膜肿胀淡红,热象不显者即为寒证;若鼻塞严重,肌膜充血、肿胀暗红,下鼻甲肿胀,鼻涕色黄而黏,或带血迹,质稠气味浓重者,多属热证。
(2)辨别虚实:实证除鼻塞、暂时性嗅觉减退或丧失的主症外,肺经蕴热还可以兼见有鼻气灼热、口干、咳嗽痰少而黄等热证,血瘀鼻窍可兼见头痛头胀、耳胀闷堵塞、听力下降等症状。虚证则表现为鼻塞日久,间歇性发作,暂时性或长时期嗅觉减退,鼻塞,涕色白或淡黄,质粘,量多,同时伴便溏腹胀者,多属清阳不升。
(3)鼻内镜检查协助微观辨证:正常鼻黏膜为淡红色,表面光滑湿润而有光泽。肺经蕴热,熏蒸鼻窍,故鼻肌膜充血肿胀;脾气虚弱证鼻黏膜肿胀,色淡红或苍白,下鼻甲肿大;血瘀证可见鼻甲肿大暗红,触之硬实。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鼻塞,宣通肺窍法是本病的基本治法。治疗中根据不同的证型配合不同的治法,在辨证的基础上宣通鼻窍,如清热宣肺通窍、益气散邪通窍、行气活血通窍等。
鼻窒的治疗,单一疗法往往难以奏效,临床还要根据病情不同选择恰当的各种外治方法配合使用,内外治相结合,以内治为主,外治为辅。外治方法的选用可根据小儿的年龄、病情及耐受程度而分别采用滴鼻、吹鼻、塞鼻、洗鼻、针灸等。
证候 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时轻时重,鼻涕色黄而黏。可伴有鼻气灼热、口干、咳嗽痰少而黄,咽红,舌尖红或舌质红,舌苔薄,脉数,指纹色紫而深。
辨证 本证以鼻塞伴鼻涕色黄而黏、鼻气灼热、口干、咽红等肺热为特征。
治法 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方药 辛夷清肺饮加减。常用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黄芩、栀子、桑白皮清泻肺热;连翘、薄荷、白芷疏风清热宣窍;赤芍、麦冬凉血益阴;桔梗清肺热,并载药上行。
鼻塞声重加菊花、胆南星、黛蛤散宣窍化痰;咽红肿痛加土牛膝、蒲公英、紫花地丁利咽消肿;咳嗽痰黄加前胡、海浮石、浙贝母宣肺化痰。
证候 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遇寒加重,鼻涕白而黏或清稀,头晕头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㿠白,咳嗽痰稀,恶风怕冷,多汗,易于感冒,舌质淡,舌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或指纹色淡红。
辨证 本证邪滞鼻窍以寒邪为主,临床以经常鼻塞、遇寒加重为特征。偏肺气虚者面色㿠白,恶风怕冷,多汗,易于感冒,咳嗽痰稀;偏脾气虚者鼻涕清稀量多,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欲欠佳,大便时溏。
治法 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方药 温肺止流丹加减。常用党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细辛、荆芥祛风散寒通窍;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
偏肺气虚者加黄芪、白术、防风补肺固表;偏脾气虚者加党参、茯苓、苍术健脾化湿;鼻塞重者加石菖蒲、藿香、防风宣通鼻窍;畏寒易感者加桂枝、白芍、生姜温阳散寒。
证候 鼻塞重,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黏白或黏黄,鼻音重,或嗅觉减退,头痛头胀,可伴有耳胀闷堵塞、听力下降等症状,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弦数,指纹色紫而深。
辨证 本证以鼻塞经久、鼻音声重,头痛头胀,舌质暗红,鼻甲暗红肥厚为特征。
治法 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通络;白芷、辛夷、老葱通阳开窍;黄酒温通血脉,引诸药入络。
鼻塞涕黄加升麻、石菖蒲、鱼腥草清宣鼻窍;头痛头胀加菊花、钩藤、蔓荆子清利头目;耳胀闷塞加柴胡、郁金、佛耳草清利耳窍。久病重症加用麝香(或用人工麝香代)开窍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