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鼻窒”病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又称“鼻塞”“鼻齆”“齆鼻”等。多因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过度疲劳,风寒或风热袭表伤肺,邪壅肺系,肺失清肃,邪聚鼻窍,邪热伏肺,久蕴不祛,致邪热蕴结鼻窍,鼻失宣通,气息出入受阻而为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鼻腔交替堵塞,反复发生,经久不愈,流浊涕反复发作等症,日久还能造成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目胀、咽喉肿痛、嗅觉减退等,是比较常见的慢性鼻病。本病病程长、迁延不愈且容易复发,已成为学龄期儿童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大部分患者都是由于急性鼻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和使用不正确的擤鼻方法造成的,临床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学习。

中医学对鼻窒的病因病机早有相关论述。《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鼻窒,窒,塞也……但见侧卧上窍通利,下窍窒塞。”指出了鼻塞为本病的主要症状特点。《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说:“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香臭;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四圣心源·卷八》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者也。”《四圣心源·卷八》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者也。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可见本病病机与肺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多因正气亏虚,外邪侵袭肺窍,邪毒留滞鼻窍而为病。《灵枢·脉度》中说:“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鼻》又指出:“鼻窒,是阳明湿热,生息肉。”《东垣试效方·卷五》说:“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使营运阳气宗气上升,鼻则通矣。”《脉经·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说:“肝主胸中,喘,怒骂,其脉沉,胸中必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热,鼻窒。”《重楼玉钥·足少阳胆经穴》说:“主治脑风头痛,恶风,鼻窒不通。”鼻窒发病不仅与肺脏密切相关,五脏不和、虚损皆可导致本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鼻炎,由鼻黏膜血管慢性扩张、黏膜水肿、纤维组织增生使黏膜肥厚或腺体分泌增强,黏性分泌物堵塞鼻道所致,病理改变为鼻黏膜深层血管慢性扩张,通透性增加。若表现为鼻黏膜的慢性充血肿胀,称慢性单纯性鼻炎;若发展为鼻黏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称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以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为特点,鼻涕量略多,呈黏液性,检查见下鼻甲黏膜肿胀,呈红色,表面光滑,触之柔软,有弹性,若用1%~2%麻黄素液滴鼻使鼻黏膜收缩,则鼻甲迅速缩小,一般适合于非手术治疗,消除水肿和祛除分泌物改善恢复黏膜纤毛功能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慢性肥厚性鼻炎以持续性鼻塞为特点,鼻涕量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检查见下鼻甲黏膜肥厚,呈暗红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样,触之硬实,无弹性,局部用血管收缩剂后黏膜收缩不眀显,适合于手术治疗。

中医药治疗鼻窒疗效确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鱼腥草、黄芩、薄荷等对多种致病细菌、真菌、病毒有抑制作用。辛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收敛保护鼻腔黏膜,并促进黏膜分泌物吸收的作用。苍耳子具有抗炎及收缩鼻血管,促进鼻腔通气引流作用。黄芪能提高和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改善鼻腔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薄荷具有祛痰、抗炎镇痛、促进黏膜炎症吸收等作用,薄荷中薄荷醇的刺激作用导致器官产生新的分泌,使稠厚的黏液易于排出。上药合用,内服时具有抗感染、抗菌、抗病毒、解热等作用,能抑制鼻腔黏膜分泌、促进黏膜纤毛运动,恢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外治时,中药直接与鼻腔黏膜接触,鼻腔血运丰富,渗透性强,敏感度高,吸收快,避免药物经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对药效的干扰,使局部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能减轻黏膜水肿,并能使呼吸道湿润,使鼻腔分泌物得以稀释,降低黏稠度,使分泌物更易于排出,从而改善鼻腔通气,促进纤毛功能恢复。 WXziJVaQZSFKY4aA0ig0z1nzqKoDGEPIMQulfzpbQZnpjQrYhoigwRL6ylZEK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