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审思心得】

1.循经论理

鼻鼽在我国古代《礼记》《素问》等典籍中已有记载。《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明确了本病主症。古人论本病病因以寒证居多,如《景岳全书·鼻证》认为感受风寒:“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辨证录·卷三》所言肺气虚寒:“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也有论及肺热,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鼽者……肺热甚则出涕。”或者脾虚、肾虚,如《素问·宣明五气》:“肾为欠为嚏。”可见古代医家已经对于本病概念、主症、常见病因有较多的论述。但其反复发作的原因与特禀质有关则未见到明确的历史记载。

本病发作的主要诱因与外感风邪有关。《临证指南医案·风》云:“经云: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现代对外风的含义有所拓展,凡皮肤接触或呼吸道吸入的致敏原均可归属于广义的外风范畴,包括吸入性、接触性、感染性、季节性(花粉)、食入性等外来致敏原,以及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冷刺激、运动)等。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最易为风邪所伤,风邪犯鼻,引动先天之伏风,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清涕、喷嚏,“风盛则痒”故鼻痒,甚则合并目痒、皮肤瘙痒等症状。

我们自2008年起提出了广义外风、内潜伏风产生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新概念,2016年系统论述了“从风论治儿童过敏性疾病”,2018年对“小儿鼻鼽辨证论治”做了专题阐述。在传统风病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儿童过敏性疾病与特禀体质先天禀赋有异相关的病因新学说,认为鼻鼽发病为伏风内潜、外风引发,两风相合而产生,因而需以疏解外风、平抑伏风的消风法为基本治疗法则。这些论述充实了小儿鼻鼽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学说,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儿科同道的认同。

鼻鼽证候的发生及演变、转化与患儿体质有密切关系。伏风为先天禀赋、家族体质有异,即特禀质(过敏性体质),在儿科颇为常见,且有日渐增多之趋势。伏风平素深伏体内,疏之不散、息之难平,一有风邪侵袭,或者接触异味、异物,则伏风随之被引动而发病。风为百病之长,外感六淫之风邪常兼杂寒、暑、湿、燥、火诸邪而侵袭人体,引起“虚处受邪”,其风寒引发鼻鼽者常见为肺气虚寒证,风热引发鼻鼽者常见为肺经伏热证。除特禀质伏风夙因外,患儿若是兼肺气虚质则卫表不固而恶风多汗、易罹外感呈现肺气虚寒证;若是兼脾气虚质则水湿水谷不化而清涕量多、纳差形瘦呈现脾气虚弱证;若是兼肾气虚质则阳气失于温煦而畏寒肢冷、清涕长流呈现肾阳不足证;若是兼阳热质则内热郁蒸而面红唇赤、鼻涕黄浊呈现肺经伏热证。其中肺气虚卫阳不足易于外感风寒发为肺气虚寒证,风寒化热或者外感风热与阳热质相合发为肺经伏热证,肺气虚与脾气虚相兼而为肺脾气虚证,卫阳虚与肾阳虚相兼而为肾肺阳虚证,此类病机相合、证候相兼皆属临证常见。

由此可见,小儿鼻鼽的共同病机为伏风内潜,肺、脾、肾不足,由外风引发而产生不同的演变和转化。其证候当从伏风、外风,寒热、虚实,以及以肺为主、结合脾肾来辨别。对于这类疾病治疗的目标,应定位为谋求发病轻、少发病,若能达到较长时期不发病,即缓解,甚至经调理后长期缓解不发病,也可能获得临床治愈。

2.证治有道

小儿鼻鼽乃外风、伏风相合束于肺窍而发作,治当以消风宣窍为基本法则。紧扣病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合理选方用药,随症加减,方能显效。《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发作期以疏风利窍、宣肺消风治标为主,根据所夹寒、热不同,或以辛散温通,或以辛凉宣通;缓解期伏风内潜为隐患,宜扶正消风治本,治以补肺健脾、调和营卫以御风,或益气固表防风、或养阴润肺御风、或温振阳气却风,在补益肺脾肾之时均不可忘记消伏风、防外风,此为治本之策。

急则治其标。《灵枢·五阅五使》曰:“鼻者,肺之官也。”鼻为气体出入之门户,清阳之气从鼻窍而入,故称“清窍”,司嗅觉、助发音,为肺系所属。小儿鼻鼽的病位在肺,属上焦疾病,余认为其治疗当遵“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用药原则。临证多用辛散升提宣通鼻窍之祛风药,辛可宣展肺气,升则直达病所,所谓“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而施以质轻味薄性平之品,正合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用药特点。根据发作期患儿不同证候,用药注重因势利导,从表向上散邪外出的基础上,施以疏风宣肺通窍之法。小儿鼻鼽发作期症见骤然鼻塞或鼻塞加重,鼻痒,甚至目痒、皮肤痒,清涕如注,喷嚏连作频发,咳嗽,咳痰,寐中张口呼吸。此为“伏风内潜”“外风触发”共同导致肺窍不利的结果。

笔者临证治疗本病,在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前提下,选择疏风宣肺、消风利窍之药,自拟消风宣窍汤为主方加减变化,用于鼻鼽发作期,收到良好的效果。消风宣窍汤药物组成:炙麻黄、桂枝、辛夷、苍耳子、五味子、乌梅、胆南星、广地龙。该方由四个药对相伍而成,分析如下。

麻黄、桂枝二药配对,首见于《伤寒论》,相须为用,辛温宣窍力强,可解表散寒、疏风宣肺、平抑伏风、透达鼻窍,通鼻塞、消鼻痒、减清涕、制喷嚏。因生麻黄发汗作用较强,而本病患儿常见有自汗、盗汗等症,故临证多用炙麻黄,汗出过多者则不用,常用剂量2~4g。炙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疏外风、抑伏风,为消风宣肺第一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含有麻黄碱,对鼻黏膜血管有显著的收缩作用,从而改善鼻腔通气,减少鼻涕渗出、促进分泌物引流,还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其挥发油有抗炎效应。桂枝辛散温通,透营达卫,外散风寒,内助卫阳。现代研究认为桂枝可抑制IgE所致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具抗过敏作用。

辛夷、苍耳子配伍出自《济生方》苍耳子散,原方用治鼻渊肺经风热。辛夷,性温味辛,质轻浮,入肺、胃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功效。众多实验研究证明,辛夷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作用机制与拮抗过敏介质(过敏性慢反应物质SRS-A、组胺Hi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及减少过敏物质释放、下调其受体mRNA表达等有关。苍耳子辛窜通窍,祛风止痛,透脑化浊,为常用的鼻科要药,《本草纲目》谓其有“蒸脑止涕”作用,沈金鳌《要药分剂》称:“苍耳子:治鼻渊、鼻瘜,断不可缺,能使清阳之气上行巅顶也。”通过对血液的变化观察表明,苍耳子能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介质释放。两药合用共奏消风通窍止浊之功,兼为引经之药。二药合用尤适于鼻痒流涕、不闻香臭、喷嚏频作等过敏症状明显者。苍耳子若过量服用有临床出现全身无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厌食、面色苍白、脸庞浮肿等副作用的报道,严重者可以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文献报道中毒量在每日30g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用量不超过9g,我们临床用于儿童一般掌握在3~6g,未发现过中毒反应。

乌梅、五味子配伍使用,皆属味酸敛肺抑风之品。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具抗过敏、止涕等功效。现代实验研究发现乌梅对豚鼠的蛋白质过敏性及组织胺休克,具有对抗作用。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现代药理学证实五味子能够调节T淋巴细胞,抑制过敏反应。二药均能敛肺、涩肠、固肾,相须伍用,收敛耗散之肺气、抑制伏风之上泛,促使鼻黏膜炎症吸收,正气得以扶补、机体免疫力增强、有效提高抗过敏能力,防止或减少本病的复发。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患儿痰湿壅盛,则不宜早用收敛之品。

胆南星、广地龙配对使用,为植物药与虫类药相伍,两药功效有相通之处,攻逐风痰,相配可起到协同作用。胆南星性凉味苦,主清热定惊,擅消风痰。地龙咸寒,引药入络,搜风止痒,化痰解痉。现代研究认为地龙中含次黄嘌呤具有对抗组胺作用,明显抑制玫瑰花结形成,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含琥珀酸,可减少血清中的IgE抗体形成。二药合用,相辅相成,共奏消风化痰、通络宣窍之功。此药对尤其适用于鼻鼽并发哮喘的小儿,症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鼻窍不通,喷嚏流涕等,协同增效,可两病同治。

消风宣窍汤通过加减变化,可以用于小儿鼻鼽发作期的各种证候:风寒表证明显者加荆芥、防风疏风解表;风热表证明显者加金银花、薄荷、蝉蜕疏风清热;鼻塞重者加川芎、细辛辛温宣窍;清涕量多者加苍术、藿香燥湿止流;鼻干瘙痒者加白芍、生地黄益阴润窍;痰多色黄者加浙贝母、黄芩、黛蛤散清化痰热;干咳少痰者加南沙参、麦冬、天冬润肺止咳;皮肤瘙痒者加地肤子、刺蒺藜消风止痒;伴见湿疹者加徐长卿、白鲜皮消风除湿。曾用消风宣窍汤为主治疗小儿鼻鼽218例,疗程3个月,消风宣窍汤试验组总有效率92.8%,开瑞坦对照组总有效率82.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采用卵白蛋白(OVA)溶液制作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利用GC-MS分析消风宣窍汤干预后对模型小鼠脾脏样本代谢谱的影响,共鉴定出45种代谢产物发生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消风宣窍汤可通过调控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β-丙氨酸代谢相关的脾脏代谢物,使其趋于回归,从而发挥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

缓则治其本。小儿鼻鼽缓解期证候为肺、脾、肾不足,伏风内潜,所以,在发作期病情缓解后,应当继续治疗,调补肺、脾、肾以防御外风,同时消抑伏风。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柯琴曰:“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

缓解期肺气亏虚、伏风内潜证治以补肺固表、消抑伏风,选方玉屏风散加味。兼卫阳不足者多汗而汗出身凉,易冒风寒,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温卫固表;以肺气亏虚为主者冷热交替时鼻鼽易发,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温阳健脾;偶冒风寒者恶风畏寒、鼻塞流涕,速用桂枝汤加味解肌发表;兼肺咽阴虚者咽痒喉干、干咳时作,加蝉蜕、青果、麦冬润肺利咽;兼肺咽结热者咽部疼痛、乳蛾红肿,加虎杖、蒲公英、败酱草清热利咽;兼风泛肌肤者肤起湿疹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徐长卿除湿止痒。此外,各方中均常选加蝉蜕、苍耳子、辛夷、胆南星、僵蚕、地龙等消风之品。

缓解期脾气亏虚、伏风内潜证治以健脾益气、消抑伏风,选方异功散加味。涕多苔腻加苍术、藿香、法半夏化湿利窍;脘胀痞满加枳实、莱菔子、木香消积除胀;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焦六神曲、炒谷芽消食开胃;口干苔少加南沙参、麦冬、玉竹益胃生津。方中常选加徐长卿、乌梢蛇、豨莶草、川芎、白芷等消风之品。

缓解期肾气亏虚、伏风内潜证治以温补肾阳、消抑伏风,选方金匮肾气丸加减。兼卫阳不足加桂枝、白芍、甘草温卫和营;兼脾阳不振加干姜、益智仁、砂仁温补脾阳;大便稀溏加炒白术、补骨脂、肉豆蔻温阳止泻;小便清长或遗尿加益智仁、乌药、桑螵蛸温肾缩尿。同时常选加桂枝、细辛、五味子、乌梅、辛夷、刺蒺藜、地肤子等消风之品。 O47kfY8sUownCAJ2oXut58gsqYU0e9/5A/3bXmFdze7jit6j4zjvTHqLF0dkGX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