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鼻鼽,尚有鼽、鼽嚏、鼽窒、鼽鼻、鼽水等别称。最早记载见于《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素问·脉解》提出“鼻鼽”病名:“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鼻鼽主证可见于《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鼽者,鼻出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小儿鼻鼽临床表现为突发或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鼻部症状。随着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敏体质小儿逐年增多,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冬、春季多发,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部分病人常伴发过敏性结膜炎、风咳、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可有家族史。

历代医家对鼻鼽病因病机的论述多从“寒热”或“脏腑虚损”等方面立论,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儿鼻鼽发病应首先从伏风内潜、外风引发、肺窍不利出发,结合寒热虚实、脏腑辨证。《素问·风论》曰:“故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为六淫之首,此为外风。广义外风可包括各种致敏因素,如接触异味、异物,包括花粉、尘螨、动物皮毛、油漆涂料、鱼虾螃蟹,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物等等。以上均属虚邪贼风。《灵枢·五变》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藩篱疏薄,最易感触风邪,外风致病,多先犯肺,鼻为肺之外窍,常先受病。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鼻》中说:“鼻流清涕者,肺风也。”外风犯肺,肺窍不利,常见鼻塞流涕、喷嚏、鼻痒等症。外风与内风常相合致病,正如《西溪书屋夜话录》所云:“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

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分析总结提出:患儿特禀质先天禀赋有异,形成“伏风”内潜的体质在本病病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外风屡犯则常为诱发因素,两风相合引起鼻鼽发病。伏风来自先天,平时潜伏体内而不外发,但因患儿为特禀质,即过敏性体质,若为外风、异气所感则易于发病。外风见于四季而为春季主令,于正常小儿无碍,但对于特禀质儿童则常常引动伏风,束于肺窍,致鼻塞不通、鼻腔作痒、鼻涕流注、喷嚏频作。经过治疗,可以疏解外风、平抑伏风,使疾病获得缓解,但因伏风内潜夙因未除,一旦再为外风、异气所触便随时复发。外风常兼寒、热、燥、湿诸邪,加之小儿体质虚、实、寒、热的区别,故鼻鼽流涕有清涕、黄涕、无涕或涕多之不同表现。伏风致病,不仅为鼻鼽,也可为其他“风病”,故患儿常合并风咳、哮喘、湿疹等疾病。

西医学中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可归于本病范畴。变应性鼻炎属于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是因机体接触变应原(如气候突变、接触粉尘、花粉、不洁气体等刺激)之后出现的一种非感染性鼻黏膜炎性疾病,多由肥大细胞和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所致,常表现为突发或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鼻部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血管运动性鼻炎作为非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类型,其症状与变应性鼻炎极为相似,多为鼻部自主神经功能失衡、血管反应性增强而出现的应激性疾病,与情绪变化相关,常在清晨起床时鼻部症状突然发作,辅助检查示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阴性,变应原检测及特异性IgE抗体阴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和鼻腔检查与变应性鼻炎基本一致,鼻腔分泌物中可找到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但变应原检测及特异性IgE抗体阴性,其发病病因不明。西医临床主要采取包括第二代H1抗组胺药、局部鼻用皮质类固醇、减充血剂、白三烯受体调节剂等非特异性治疗以及特异性的脱敏治疗,虽具有一定效果,但病情容易反复且不能根治。

中医药治疗鼻鼽在远期疗效、防止鼻鼽反复发作、减少哮喘等合并症出现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均有着一定的优势。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鼻鼽对于调控TLRs/NF-κB信号通路有重要的作用,而TLRs作为Toll样受体,在气道过敏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F-κB可单独或与其他核转录因子协同,通过免疫的调节和对炎症因子及炎症介质之间的级联放大瀑布效应,在免疫反应和炎症中起枢纽作用。中医药治疗可从调节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抗炎、抗过敏等多个角度出发阐释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临床治疗小儿鼻鼽提供了一定的药理证据及研究基础。 1OYPPKDJoJaEC3JKEiAuMqIY9fMpcFuVJYjnseuHtlQYx5VElwER/h+/1VUqSh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