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五、《内经》望诊与儿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察色置于四诊之首位,认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由于儿科又被称为哑科,故望诊对于儿科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疾病重在诊断,诊断重在收集资料,四诊望、闻、问、切是中医搜集资料的最重要方法,是诊断疾病、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尤其是面部、舌体等与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病理改变,大都会从体表表现出来,望而知之谓之神。如果脏腑、气血、阴阳有了异常变化,就必然会在相应部位反映出来。因此,中医将望诊作为四诊之首。

对于小儿,其肌肤柔嫩,反应灵敏,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还是自身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都容易从面部、唇以及舌苔等苗窍形诸于外,加之小儿不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其反映病情较成人更为真实。另外,作为“哑科”的小儿,由于发育尚未成熟,气血未充,加之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气息和脉象,难以闻诊和脉诊;又因精神意识发育未完善,不能表达病情,问诊也受到影响,故主要凭医生观察精神、面色、舌苔等来了解疾病。由于小儿的这些生理病理特点,使儿科望诊成为四诊之最。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曰:“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差千里衍。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唯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寒热……”历代儿科医家均注重望诊。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创立五脏证治法则,重视面部望诊即面上证与目内证。《幼科铁镜》说:“小儿唯以望为主,问继之,闻则次,而切则无也”。小儿望诊重在观察小儿精神状态、面部情况和局部三个重要方面。

1.望神

神是指小儿的精神状态。望神色就是望小儿的精神状态和气色,通过对小儿的目光、神态、表情及反应等方面进行综合观察,了解五脏精气盛衰、病情轻重及疾病的预后,是小儿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本神》指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又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生长旺盛,在正常情况下,精气充实,脏腑功能活跃,故正常小儿精神状态良好,语言清晰,思维敏锐,表情自然,体态自如,反应灵敏,目光明亮灵活,面色荣润含蓄,即所谓“得神”。部分外感轻症患儿也如此。在儿科临床上,尤其是一些外感患儿,平素体质健壮,患病后精神如常,治疗应缓药、轻药,即拨即应,慎用重药、猛药,以免损伤正气,适得其反。望神在判断小儿疾病轻重及预后方面则更为重要,小儿脏器轻灵,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受外因的影响,又少有情绪因素影响,故患病后极易从精神状态表现出来。患儿精神不振,言语减少,情倦怠或懒动等,表示为外感重症,或为内伤之症,或为脏腑功能失调之症;如患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或神昏谵语或烦躁不安,呼吸不均,为重危之症,预后不佳。治疗应积极对待,甚至要有治未病的准备及措施。因此,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对于鉴别疾病的轻重和判断预后有积极作用,《素问·移精变气论》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

2.望色

色即指面部及皮肤的气色,包括颜色和光泽。望色就是通过观察皮肤的颜色来观察是否患病、疾病轻重及判断预后。早在《内经》就有望色诊病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面部是十二经总汇之所,故面部血管丰富,为脏腑气血所荣,五脏变化可从面部相应的五部、五色表现出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四诊抉微》也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加之小儿皮肤娇嫩,面部皮肤外露,其色泽变化易于观察,故面部望诊是小儿望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世荣在《活幼口议》中亦云:“凡理婴孩先看面部,定气察色最为要也,良由内有疾而形于外,是以本位与地位一体。”又说:“望诊要精观形气、细察盈亏。”正常小儿或轻病患儿面色光明润泽,含蓄不露;内伤疾病或外感重症患儿,面色㿠白无华或萎黄或青灰或青紫或潮红等。这些对判断疾病轻重及预后至关重要。

3.望局部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勃勃,发育迅速,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不能视为成人的缩影,在局部望诊方面也有其特殊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望咽喉、口唇和肛周最具特色。

(1)望咽喉:是通过观察咽喉部的色泽、形态及分泌物来诊查疾病的方法。小儿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最多,咽喉为呼吸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中医认为,咽通于胃腑,是饮食之道,为胃所系;喉连于气道,为气息之门,归肺所属。咽喉共为肺胃之门户。另外,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亦与咽喉有关。正常咽喉淡红润泽,无肿胀,无分泌物。咽喉是否红肿是临床鉴别内伤与外感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其脓性或膜状分泌物,在临床具有特异性的诊断意义。

(2)望口唇: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和形态来诊断疾病的方法。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环口唇,故观察口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中医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如口唇苍白为贫血,现代有研究通过观察小儿唇苍白程度来估计贫血分度。中医治疗则从脾论治,《素问·五脏生成》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对于发热的患儿,口唇或口周发青,为热盛动风之征,对于预防高热惊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无发热的患儿,口唇或口周发青,则提示心脏或肺部疾病;口唇樱桃红色,则提示有腹泻脱水或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唇红而口周苍白,是猩红热之征。口唇干裂,则提示川崎病或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的可能。中医治疗则重点从脾胃着手。

(3)望肛周:即通过观察肛周色泽及形态来诊断疾病的方法。肛门为消化道的末端,通于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对于小儿肛周的观察,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腹泻的患儿,肛周淡红则为虚寒泄泻或伤食泄;肛周潮红或紫红多为湿热泄。对于肛裂患儿,肛周潮红则为脾胃热盛,大肠积热;肛周皮肤苍白则为脾胃气血不足,肠道失于濡养。如肛周潮红脱皮,多为川崎病的特有表现。因此,对于小儿肛周的观察,无论是中医辨证论治还是西医诊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诊断疾病时,不应单纯以某一方法为依据,需全面观察,四诊合参,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与辨证施治。 EK7yBNjG8BqMPaTMKj1UoUfW791byc3/er5lTvtFy89cWJoZL6eu/J2NTspWCX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