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四、运用中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经验

流行性出血热,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经鼠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起病急、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为特征。中医学典籍中无此病名记载,一般认为,属疫病范畴。20世纪70年代末,流行性出血热大流行。笔者在1976年10月至1978年10月参加西安市出血热防治医疗队,被分配到西安市灞桥区水流公社,驻公社卫生院,主治当地流行性出血热,共收治32名重症出血热患者和1名钩端螺旋体患者,因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无一例死亡。1978年年底在全市出血热防治表彰会上,水流公社防治组受到表彰。下面为笔者运用中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经验。

1.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湿、热、毒三邪杂感有关。热为阳邪,热性炎上,故出血热在临床上以高热、酒醉貌、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为早期症状;继而热邪伤阴耗津,血受煎熬而成瘀,瘀热内陷,出现口渴、斑疹隐隐;甚或动风动血,出现热厥神昏、出血等热伤营血证候。毒邪暴烈,易引邪内陷,变化多端,瘀热水毒相互影响,往往损及络脉和肾。湿性黏滞,阻碍三焦气机。故本病初起多伴身重头痛、关节疼痛、胸闷呕吐,舌苔多腻;后期湿夹热而陷于下焦,导致肾脏气化不利,水浊内停,出现少尿水肿,水气凌心犯肺及关格等。流行性出血热由湿热毒邪侵入人体,在病理变化上以肾脏损害为主,而其病变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则多与瘀血密切相关。湿阻气机,热灼津液,毒邪内盛,络脉受损,皆可致瘀热内阻,从而出现各种见症。如瘀因留滞于体内,郁久生热,内外之热相互胶结,湿热更甚,促使病情迅速恶化;热毒炽盛,灼伤脉络,复因瘀血阻络,因不循经,溢于脉外,故为肌衄、鼻衄、吐血、尿血等出血症,后期血损气耗,气不摄血,可导致全身性广泛出血;瘀血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可致昏迷谵语。瘀热内盛,全身脉络、五脏六腑无不涉及,而以肾脏损伤最为严重。肾瘀脉损,多见尿血、腰痛;湿热毒瘀充斥三焦,气机受阻,水道不通,气化失司,致水液内停,出现少尿,尿闭、水肿;水液不得从溲而出,水气上逆,凌心犯肺则咳喘气逆,心悸不得卧;肾为胃之关,肾不化气,胃气上逆,发为关格(相当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变后期,如治疗得当,瘀热消退,但肾气已虚,固摄无权,水液直趋膀胱,遂出现多尿症。此时正气已虚而余邪未清,最易反复。

2.分型论治

(1)气营(血)两燔型:症见高热,酒醉貌,三痛症,口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斑疹隐隐或衄血,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数或洪数。血检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尿检可见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其管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予清瘟败毒饮加减。药用:水牛角50g(先煎),生地黄、赤芍、玄参、淡竹叶、紫草各15g,牡丹皮、知母各10g,淡子苓、丹参、板蓝根、生石膏(先煎)、白茅根各30g。每日1~2剂,水煎服。

(2)热厥型:症见体温下降,瘀斑及出血症状加重,四肢厥冷,皮肤潮湿,脉沉细无力,或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血压下降,脉压低,血液浓缩,血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增高。治以清热凉血,养津透营。予犀角地黄汤合生脉饮加味。药用:水牛角50g(先煎),生地黄、赤芍、牡丹皮、麦冬、紫草各15g,西洋参、五味子、川芎、生甘草各10g,丹参、板蓝根各10g。每日1~2剂,水煎服。

(3)肾瘀型:症见少尿(尿量24小时小于400mL),尿血,甚或尿闭,腰痛如被杖,全身多发性出血,顽固性呕吐,血压升高,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光剥,脉弦数。尿检:红细胞量多或肉眼血尿,大量尿蛋白和管型;血中尿素氮、肌酐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血钾升高。治以泻热逐瘀,疏通肾络。予加味桃仁承气汤。药用:桃仁、紫草、赤芍、王不留行各16g,大黄(后下)、玄明粉(冲服)、丹参各30g,炒枳壳10g,水蛭、青黛各6g。每日1剂。

(4)水毒泛溢型:症见面浮身肿,胸闷咳喘,气急痰鸣,心悸心痛,余症同肾瘀型。治以峻下逐水。予自拟葶丑承气汤。药用:葶苈子、生大黄(后下)、丹参各30g,玄明粉(冲服)、益母草各20g,黑丑、白丑各10g,枳实15g。

(5)肾虚失固型:症见多尿,夜尿多,尿量多达每日3000~10000mL,诸症趋向好转。治以补肾固摄。予参麦地黄汤加味。药用:北沙参20g,麦冬、生地黄、怀山药各15g,五味子、茯苓、泽泻、牡丹皮、山茱萸、桑螵蛸、覆盆子各10g,旱莲草12g,炙甘草6g。随症加减,服至尿量与尿常规检查正常为止。

3.体会

叶天士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一般而言,流行性出血热卫分证时间短,症状轻,疾病的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极为迅速,病情会很快转入气分证或气营两燔证,甚至在卫分阶段,邪热多已波及营分,两证并见。而气营两燔证基本贯穿于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三期,表现为“病理中心在气营”,所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应是本病的主要治法,丹参、板蓝根为主要治疗药物,一般多配以牡丹皮、赤芍、生地黄等。攻下法是中医学对热病辨证为阳明腑实证的治疗大法。古人有“温病下不嫌早”“温病早投攻下不为大害”“急下存阴”等明训。吴有性更明确指出,“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临床上凡有腹胀,便秘,腹痛拒按,尿少,日晡热甚,舌红苔黄或变黑、生芒刺,脉数实等都是使用攻下法的适应证。用下法要突出“早”字,通过导泻,很多患者的烦热等症状都可以得到缓解,不少患者的尿量可有不同程度增加。因此,攻下法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中占有特殊地位,应当进一步予以探讨。吴有性说:“要善用下法而不妄用下法。”在出血热的治疗中对于表邪未解、脉微细欲绝等应属禁用之例。扶正祛邪是流行性出血热治疗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吴有性强调治疫逐邪为第一要义,是完全正确的。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应根据出血热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偏重,一般来说,发病早期应以祛邪为主;低血压休克或少尿期则应祛邪、扶正并举;多尿期、恢复期则应以扶正为主,扶正也当以凉补为主,生地、麦冬、沙参之类多可选用。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危重疾病,临床只能对症治疗,无特效疗法,中医辨证治疗对本病各个阶段均有较好疗效,临床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少尿症须鉴别津伤和水积。出血热初期可因毒热之邪灼伤津液出现高热、呕吐、少尿,后期则因肾瘀水积而出现少尿,二者的病变机制和治疗方法迥异,须注意鉴别。邪热伤津液一般出现于发病第2~4天,肾瘀积水多出现在发病第5~7天;邪伤津液临床多表现先高热呕吐,再见少尿、无水肿、口渴喜饮、饮后尿量增加等症状,治以清热解毒养阴;肾瘀积水临床表现为先见少尿,再出现顽固性呕吐,多有水肿,口不渴或渴不欲饮,饮后肿甚而尿量不增加,治以攻水逐瘀。②时疫发斑非病衰。《瘟疫论》云:“伤寒发斑则病笃,时疫发斑则病衰。”出血热临床所见发斑,乃因邪毒内陷营血,致络损血瘀,瘀热内盛,迫血妄行而溢于肌肤。这是病情严重的表现,而不是病热衰退,邪从肌肤外透之象,切勿掉以轻心。③用药中尚需注意初期忌发汗;清热解毒不可过于苦寒燥烈,须佐以甘寒之品,以防伤津耗液;对于出血症不可见血止血,只宜凉血散血,以防留瘀化热,瘀热愈甚。 vdwfY0keTDsDVZsMkACOfQANnEZ6HZioz/f3pRqz8I3IOh1Wt0/pmMjn4HuXG3z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