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一、肝气虚证治探析

中医理论认为,肝为刚脏,五行属木,时令应春,体阴而用阳,肝内寄生相火。临床上其病机多为升动无制,久郁化火,肝阳上亢等证,故有“肝无虚证”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床十分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之“体”不足,亦有阳气不足之“用”衰惫。后世医家很少提及,一般教科书中也少见肝气虚之辨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肝气虚证临床较少见,二是肝气虚与脾气虚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往往以脾代肝。因此,对肝气虚证进行分析与研究十分必要。下面就肝气虚证之历史渊源、病因病机、诊断等方面探讨。

1.肝气虚证的历史渊源

考证医籍,肝气虚证始见于《内经》。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方盛衰论》云:“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一书中亦提到肝气虚,其云:“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宋代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云:“夫肝脏虚损,气血不荣,内伤寒冷,致使两胁胀满,筋脉拘急,四肢厥冷,心腹疼痛,眼目昏暗,手足常青,胸中不利,不能大息者,是肝气不足之候也。”近现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有记载。如张氏用升肝舒郁汤治妇女阴挺,亦治肝气虚弱、郁结不舒。名医秦伯未、蒲辅周、刘渡舟等,在其著述或医案中也都提及了肝气虚证。秦伯未曾言:“在肝虚证上,只重视血虚而不考虑气虚,显然是不全面的。”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一般认为,肝的生理特点为“体阴而用阳”,病理特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病理情况下,既有肝体不足之血虚,亦有肝用不及之气虚。故而可以认为肝气虚证是普遍和客观存在的,应当引起临床医家足够的重视。

2.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

肝气虚证临床常见,其病因病机多为以下几种:情志内伤,耗伤肝气;久病体弱,他脏伤肝;劳逸失调,损伤肝气;用药不当,攻伐无度。特别强调七情作为内伤致病因素,可伤及五脏六腑。肝主情志,在情志因素致病中肝脏最易受损害。

3.肝气虚证的诊断

具备气虚证和肝脏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特有症状,从而构成对肝气虚证的临床诊断。疲乏无力,气短懒言,舌体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喜太息,情志抑郁或烦躁,思维迟钝,多梦善恐;胸胁满闷,少腹坠胀;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肝主筋,为罢极之本,肝气虚则筋不能动,可见疲乏无力等表现;肝气虚则疏泄不及,屈意难伸,从而出现肝经所过部位不适,如胸胁满闷、少腹坠胀、喜太息等;肝气虚,其疏泄失常,失于对情志的调畅,则见抑郁或烦躁等,失于对经水的调节则可见月经不调等。陈家旭将肝气虚证的诊断总结为应具备如下几方面表现:具备气虚证表现,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白或薄白、脉沉弱无力等;情绪及思维活动的改变,如抑郁不快或烦躁不安、思维迟钝、多梦善恐等;肝经循行部位出现不适,如胸胁满闷、喜太息、小腹坠胀;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4.肝气虚证的证候分型

据肝气虚症状,可归纳为筋失所养、谋虑失司及循经见症三组类型。

(1)筋失所养:肝气虚弱,肝用不及,不但木不疏土,精微不运,而且无力推动血行,周身因此失其所养,所伤在筋。症见神疲乏力、膝酸胫软,其乏力有不为休息所能缓解、劳累后尤甚之特征,甚则可见四肢麻木、爪甲枯槁无华、肢体运动不能自如等症状。故有“肝者,罢极之本……其充在筋”“疲之根源为肝”之说。

(2)谋虑失司:《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脏阳气升发,能保持人体精力旺盛和情绪稳定,能使人对事物迅速做出判断和决定。若肝气虚弱,不得升发,则神机不运,谋虑失司,则可出现思维不敏、犹豫不决、表情淡漠、不善言语、闷闷不乐、善恐易惊、头昏脑涨、眼蒙睛迷等症。如部分老年性脑动脉硬化患者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常由肝气虚、神思不得伸展所致。

(3)循经见症:足厥阴肝经布胁肋、行少腹而绕阴器。肝气不足,经脉失养,可见胁痛隐隐,悠悠不止,劳累后加重;少腹或坠胀或作痛,阴囊冷缩或精少不育;在女性则见月经愆期、量少色淡,情欲低下,甚或闭经。肝气虚之舌脉,历代诸医较少论及。华佗在《中藏经》中言肝气虚:“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称:“诊其脉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以上论述可供参考。据临床观察,其舌质多淡,舌苔薄白,脉见沉弱,尤以左关为甚,此乃肝气虚,疏通畅达无力,血运不畅之故也。肝气虚证广泛地存在于临床,且常与他证互见,如不加细辨,则易混淆。

5.肝气虚证的类证鉴别

(1)肝气虚与脾气虚:两者均可见乏力、舌淡、脉弱等气虚证候。脾气虚除出现上述症状外,往往兼有纳呆、呕吐、泄泻、腹胀、食后胀甚等脾虚不运、脾虚生湿症状,甚则脾不统血而见呕血、便黑,其形体多为消瘦。肝气虚之患者,则多兼见神思不得伸展及筋失所养之症状,如悒悒不乐、表情淡漠、犹豫不决、双下肢困重等。虽可因木不疏土,见脘腹胀满,但此满为虚满,按之柔软,很少见呕、泻等症。

(2)肝气虚与肝郁:虽然两者均有悒悒不乐、胸胁隐痛、少腹坠胀等郁滞症状,但肝气虚证是劳则郁甚,不为情志所转移,予疏肝解郁药无效或使其病情加重。而肝郁者,其病情常随情志因素而有所变化,适当运动往往使症状好转,脉象多为弦。肝气虚证有明显的气虚症状,肝郁者无。

(3)肝气虚与肝血虚:两者均见肢体麻木、爪甲不华、视力减退、月经愆期等症。《难经·二十二难》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属气虚者,以筋腱弛纵、伸缩无力为主,每兼虚寒之象,如形寒肢冷、四肢不温等;属血虚者,以肢体麻木、肌肉跳动为多,常兼虚热之象,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6.重视肝气虚证的意义

中医学认为,“气者,人之根本也”。黄元御强调“人之生气不足者,十之八九”。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表现。肝气虚是肝脏功能失调的一大病理机制,否认或忽视肝气虚,脏腑辨证理论是不完善的。由于对肝气虚的忽视,直接导致目前临床辨证对“肝气虚”存在空白。肝气虚证为疾病长期发展演变后而形成的一种病理表现。重视肝气虚,既能从理论上丰富对中医基础理论、慢性肝病及疑难杂症的认识,也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又能拓展临证思路。补肝气是提高慢性肝病及疑难杂症诊断治疗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由之路。笔者依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补肝颐气汤治疗本证,疗效满意。

7.补肝颐气汤组成及方解

(1)基本组方:当归12g,生黄芪、合欢皮、夜交藤各15g,白芍、柴胡、升麻、郁金、茯苓、陈皮、远志各10g。

(2)功效:补肝益气,柔肝健脾,养心安神。

(3)主治:肝气虚诸证。情绪抑郁、悒悒不乐、胁肋胀痛、失眠、多梦、嗳气、脘痞、纳差等。

(4)方解:升麻、柴胡为君,二者同用,以升举阳气,疏肝解郁。当归、黄芪、白芍、郁金为臣,黄芪补气升阳,辅助升麻升气举陷,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共助君药柔肝之体,养肝之用,而体阴用阳。陈皮、茯苓、远志、夜交藤为佐,远志、夜交藤养心安神(依据五行学说母病及子,同时未病先防),茯苓健脾、安神,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以防木不疏土,脾胃气机壅滞。使药合欢皮,既安神解郁,又作为引经药。诸药合力,共奏补肝益气、柔肝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效。 T9NcjPuVE7Iii+jsEpCMMANU9Gj1H/PoEAa9HN3OTcB8/GWhKALWQZFvBj4cPI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