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九、从相火虚衰论治肝病

1.理论基础

“相火学说”是元代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的,这一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内生火热理论,使中医学对火热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等,都有了长足进步。他认为“君火”指人体正常的神明活动,“相火”是人体正常的局部热能,反常的“相火”是人体局部内生火热。

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之化。肝主藏血,故云体阴;肝主疏泄,故云用阳。且肝与胆相表里,内寄相火。所以肝的体阴用阳之特点,决定了肝的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只有在血养其本、气资其用的前提下,肝才能调畅敷和而不病。否则最易导致“阳有余,阴不足”的病理变化。我们在临床肝病的辨治中,应用《格致余论·相火论》的观点,把肝病所产生的局部内生火热按病理相火这一理论去研究,提高了对其病机的认识水平。同时,在丹溪所分二型相火证治的基础上,在肝病临床诊治中,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将病理性相火分为6种,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

2.病机特点

相火虚衰的病机特点为肝阳气亏虚。历代医家论肝病,多论其有余,而论肝气、肝阳不足者甚少。肝内寄相火,寓一阳生化之气,寄居肾中真阳。《格致余论·相火论》指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蒲辅周医疗经验集》谓:任何一脏,皆有气血阴阳,“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肝气肝阳虚证,是导致疏泄不及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若肝阳不足,则机体生化困乏。《素问·方盛衰论》曰:“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灵枢·天年》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由此可见,先秦时代,医家就已认识到肝气虚、肝阳虚所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规律。二者有轻重之别,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两者并无绝对界限。

3.辨证要点

临证可见疲乏无力,胁下不适或隐痛,情绪抑郁,寐差易惊,面色晦暗,纳差,大便不畅,腰痛,畏寒肢冷,女子月经不调,或男子性功能减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4.治法用药

针对肝气虚型患者,自拟“补肝颐气汤”(柴胡、升麻、当归、生黄芪、山萸肉、白芍、茯苓、陈皮、远志、夜交藤、合欢皮等)加减以补肝益气。

对于肝阳虚型患者,自拟“桂附二仙汤”(桂枝、黑附片、白芍、炙甘草、仙灵脾、巴戟天、仙茅、石楠叶、鸡内金、醋鳖甲等)加减以温生肝肾阳气。 01S/2wr4NbldomtVXZ5eI062wvQUF0Sdy8v5O05K6By355LaIKvUeKUnOxmyhv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