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六、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名探析

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国际疾病认识分类中一种组织病理学病名。它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或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分解失衡,从而在肝内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可贯穿于慢性肝病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医学认为此病可归属“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不同中医病证阶段,其临床表现虽无特异性,但患者常有肝区不适、疼痛,舌质暗红,舌下络脉迂曲,脉弦细涩等表现。考究古代文献,精研历代医家观点,笔者认为就其病因病机及发病过程,本病似应命名为“肝痹”较为恰当。

首先,“痹”有广义、狭义之分,平素所指痹证或痹病即为狭义之“痹”,指由于外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病证,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证,表现以关节、肌肉、筋骨等处的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广义之“痹”泛指机体为邪痹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腑气机不畅所引起的病证。它是络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络脉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将由经脉线性运行的气血弥散性渗灌到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发挥温煦濡养作用。病积延年,久病不愈,由经入络,由气及血,络中气血流通不利,血滞为瘀,阻滞络道,成为痹证的发病基础。故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内经》中有关“痹病”有20多篇都认识到此病,内容广泛,不同部位的痹证,病名多达10余种,如五脏痹、六腑痹、皮肉筋骨痹、周痹等。其中五脏痹,包括肺痹、心痹、脾痹、肾痹、肝痹,皆在五体痹的基础上,“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素问·痹论》)。东汉华佗《中藏经》进一步说:“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指出五脏痹的发生在于外感邪气,真气闭阻,络脉瘀滞所致,为邪气循经脉内入脏腑之络,导致络气郁滞而引起脏腑功能障碍的临床病证。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进一步发展了《内经》痹病学说,其中论及“血痹”认为系体虚外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胸痹”为阴寒、痰浊、瘀血等留聚胸中,使气机不得宣通所致;尤其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明确指出,黄疸病的“痹”证是“痹非中风”,所以发黄者因“瘀热以行”而致。

近代中医名家秦伯未概括总结了前人经验,认为痹病“总地看包括两种:一种指肌肉筋骨疼痛、麻木;另一种指脏腑机能障碍。而大家只注意到前一种,而忽视了后一种”。实际上前一种多因“风寒湿”引起,后一种多属于“血凝不流。”如《素问·痹论》曰:“病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所以脏腑的“痹病”其病位在血脉,主要病机应为“血凝而不流”。

综合西医“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和中医“痹病”的病机特点,二者病理发展过程类似,且均可波及脏腑,引发相应部位血脉痹阻,使络道瘀滞,脏腑功能障碍。因此笔者认为“肝纤维化”应属中医“肝痹”之名。 TvtxmRyTAk3rxjTJrxq2ZAJFlfkZZN+Mf/nm5EUPwWOZJNA66XT0dD+GhIOnjlb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