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五、四逆散之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四逆散首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且从病名、病因、病机、方药治法等方面阐发。四逆散证虽属少阴病无疑,但临床在肝、胆、脾、胃病,特别是肝病的辨治中也常用,且疗效明显。其缘由异病同治也。

《伤寒论》四逆散证仅一条,即少阴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后世医家认为其为调畅气机升降出入之良剂,临证之时用之甚广。

首冠少阴病,历代医家有不同看法,李中梓认为治在肝胆:“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汪苓友说:“上方虽云治少阴,实阳明少阳药也。”《医宗金鉴》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从用药上推阐四逆散使“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张令韶说:“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柴胡启发阳气而外达,阳气通而四肢温矣。”近代陆渊雷也认为本证绝非少阴病,而是少阳类证。从以上注家解释中不难看出,四逆散的作用主要与肝胃有关,运用范围较广。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逆,不顺、不和之义。《素问·通评虚实论》曰:“气逆者足寒也。”张景岳注:气逆不行,则无以及于四肢,阳虚于下,故足寒。气有余、不足都能导致厥病,病机的关键是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四逆散证的气机不利(实)是其病机。后世医家也认为四逆散证为阳气内郁致逆,如张路玉说:四肢为诸阳之本,阳邪传至少阴,陷下于里,而不能交通阳分,乃至四逆下利。张令韶说:凡少阴病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

既然四逆散证为气机不利而致厥逆,此又为何所因?四逆汤与四逆散同治四逆,同为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但阳气不能达于四肢的原因则不同。曹家达认为,四逆散证为湿痰与食滞交阻中脘,所以血中温度不达四肢而手足厥逆,但使内无停阻之中气,外无不达之血热,而手足自和。

诸阳受气于胸中,而敷布于上下、表里、内外,阳气者升而降、外而内矣。阳气受种种因素影响。阳气郁结于内,不能敷布于外;阳气郁结于上,不能散行于下。阳气郁结于内,则外部之阳回救为逆,外表之阳则虚。阳气郁结于上,则下部(腹部)之阳上犯为冲,下部之阳则虚。总之,本证病机的趋势为向内、向上。其治疗总以外枢、下枢为要。外枢则表阳实,手足自温。下枢则肺气清,水道通调,水便利。

四逆散加减,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散寒,降其冲逆之气。悸者,加桂枝、茯苓,桂枝通心阳,鼓动膻中,使外周之阳气归其本位,则冲逆降、心悸止;茯苓宣肺下调,通水道,小便利。腹中痛,加附子实腹阳,散郁结。泄利下重者积滞在肠,气机不畅,原方枳实、芍药正属对证。

总之,四逆散主之少阴病,四逆,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者,虽病不同,但气机升降出入异常,故可异病同治;四逆汤主之少阴病,病虽相同,同为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致逆冷,然一为阳郁,一为阳虚,所以治则异,或四逆散或四逆汤,同病异治。

中医诊病主要通过辨证论治求出病机。病证表现虽同而病机不同,不可同治;病证表现虽不同而病机相同,应同治。四逆散证虽有四肢逆冷,类似少阴病,但不能误以为是少阴病的全身虚寒证。这也说明温病辨证的重要意义。 AjI/u81pHCViLyi+rraokUM2VlDbqmDsm68uVfe3JYuqyictnb4sFmmiMJ8gCg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