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依据相火学说治未病及肝病

朱丹溪认为,“人之所以恒于动者,皆相火助之也”,而相火根于肝肾之阴。相火妄动则耗伤肝肾之阴,相火论指出了正常相火的重要性及火与阴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如何才能维持正常相火,使人不病?

相火源于肝肾之阴,人之阴气,根以胃为养,人体的气血津液输布有赖于相火的推动,异常相火产生的原因多为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

1.维持正常相火不妄动,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保养胃气:东垣认为脾胃虚弱则元气不足,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阴火亢盛反过来更损耗元气。朱丹溪继承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非常重视胃气的作用,他认为:“夫胃气者,清纯冲和之气,人之所赖以为生者也。”在人患病的时候,虽有实邪,如果胃气不强,则不能勉强攻下之,而胃强者病则易治,正如朱丹溪所说:“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不但如此,他还认为,胃气是元气、阴气。朱氏认为,李东垣所说的火伤元气者,为火伤胃气也;胃气正常就是《内经》中所谓的“少火”之气,是生人立命之根据,为正常状态下的相火,胃气弱则为妄动火,朱氏引李东垣云:“火,气之贼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

(2)维持气血通畅:由于人体的气血津液输布有赖于相火的推动,一旦气滞、痰凝、血瘀、湿阻引起气机郁阻,为了增加行气的动力,人体通过自我调节、反馈机制,常引起相火亢进。正如朱丹溪所说:“人之所借以为生者,血与气也。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脉道阻涩,不能自行。”临床出现沉涩脉,多为脾虚郁火,郁而生火故也。而相火妄动,也常可引起气机阻滞,津液郁而化为痰饮,痰饮又闭阻清气之道,以至于相火不运。朱丹溪云:“病热之人,其气炎上,郁为痰饮,抑遏清道,阴气不升,病热尤甚。”故相火妄动与气痰湿郁常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3)强调正心收心养心:朱丹溪认为“心动则相火亦动”。人的神志意识依赖于人体气机运行及脏腑经络的正常运行,而后者又依赖于相火推动,凡人的神志活动,先由君火引动相火,进而由相火推动气血运行完成。君火是发令者,相火是禀命者,如张景岳说:“君道唯神,其用在虚;相道唯力,其用在实。”心神动用以相火为根基,顺应相火的运动规律,情志劳逸有理有节,顺势而为,方可君相和谐,颐养天年。如丹溪所说:“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医者立教,恬惔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动于妄也。盖相火藏于肝肾阴分,君火不妄动,相火唯有禀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虐焰,飞走之狂势也哉!”而相火的正常运行,又可以使心神思虑得以正常发挥,心神与相火也是互根互用、相互影响的。

总之,通过学习朱丹溪学说,“治未病”要从维持正常人体相火,使之不妄动做起,应注意保养胃气,疏通气血,强调正心、收心、养心这三点。脾胃为后天之本,吸取水谷之精气以养五脏。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恬惔虚无,相火不妄动,精为内守,病安从来?临床治疗中遣方用药不能伤及脾胃且予顾护,注意行气活血,健康宣教也不容忽视。

2.相火学说在治疗肝病中的应用。

“相火学说”是元代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的,是在《内经》“少火”“壮火”说的基础上,继承刘河间《火热论》、李东垣《阴火论》,吸收了陈无择、张子和的若干观点而形成的。这一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内生火热理论,使中医学对火热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等,都有了长足进步。

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之化。肝主藏血,故云体阴;肝主疏泄,故云用阳。且肝与胆相表里,内寄相火。所以肝的体阴用阳之特点,决定了肝的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只有在血养其本、气资其用的前提下,肝才能调畅敷和而不病;否则最易导致“阳有余,阴不足”的病理变化。

笔者在临床肝病的辨治中,应用“相火论”的观点,把肝病所产生的局部内生火热按病理相火这一理论去研究,提高了对乙肝病机的认识水平。同时在丹溪所分二型相火证治的基础上,在肝病临床诊治中,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将病理性相火分为六种,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根据六型相火的理论基础、辨证特点,自拟治疗相应异常相火的方剂,临床疗效卓著。如对于辨证为郁热相火型用解郁合欢汤、血热相火型应用白茜汤、湿热相火型应用桃红化浊汤、瘀热相火型多用三才化纤汤、阴虚相火型多用三甲复脉汤、相火虚衰型多用补肝颐气汤治疗,将相火学说巧妙、灵活地应用于西医学肝病的治疗,尚属首倡。 VxD4c5EQoPfdd7Cm9Sd+VTdvXZly5u7Sf1lBXzIfM5U4Z31tmPmkwhZVNjeihN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