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浅谈《金匮要略》中脏腑病相传及治疗

学习脏腑疾病传变学说很有现实意义,它既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具体应用,也是疾病演变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学习它可以掌握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对预测病情变化、了解疾病预后均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应深入学习和掌握。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经旨要求临证时防止疾病传变。若见肝实之病,应知本病易传化给脾,导致脾病,脾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脏的盛衰,直接影响着病体的康复和恶化。肝病传脾之证临床较为常见,其症见头晕目眩,胸胁胀满,纳呆便溏,神疲肢软,后世用疏肝健脾的逍遥丸治疗,常能收到满意效果。临床对于肝火旺盛者,不可用苦寒泻肝之品,以免损伤肝脾,此亦顾脾之义。肝虚者用滋补药时,不可滋补太过,以免影响脾运,此亦顾脾也。由此可知,肝病实者应泻肝顾脾,虚者应补虚顾脾,其病虚实虽当异治,然应时时兼脾之顾护。

然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脏邪实则能传,虚则不传;脏病唯虚则受传,实则不受。四季之末十八天,脾土当令,是时脾气旺盛而不受邪,无须补之。一般医生不明此理,见肝之病,不了解实脾防传的重要性,只知治疗肝病,必然造成肝病未已而脾病再起的被动局面。具体如肝实证,脾虚时应实脾;脾不虚,可用泄法或疏肝法治之;若脾气偏弱,苦寒药应慎用,可于温中健脾药中稍佐疏肝之品。脾阴虚而用滋补药品时适当加健脾消导药如茯苓、焦三仙;肝气过旺应疏泄肝气,防止脾胃受伤,如肠鸣腹痛、腹泻,泻后仍绞痛,为肝郁脾虚,土虚木乘,脾受肝伤,升降失常所致,故用痛泻要方。

又云:“肝为气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说明胃病往往是肝气犯胃所致,缘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主疏泄,以条达为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肝胃之气相通,一荣俱荣,一伤俱伤。肝胃在生理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就奠定了胃脘病从肝调治的理论基础。针对肝旺犯胃,脘腹胀痛,常用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每获良效。

可见脏腑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疗时应照顾整体,及时充实病变可能波及的脏腑,以防止传变。 g4XI7Epv1lY8i+4ZILT4Ue9Zg3zjEBks4Q7JWOuDTLtxI99M1YpGMI+RLgyJ3+b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