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对仲景和剂的诠释

张仲景《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并总结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疗方法,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该书中和剂颇多,现取其部分述之。

1.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证为太阳风寒不解之邪传于少阳,正邪纷争,进退于半表半里之间,采用和解之法使少阳气机通达,半表半里之气和畅。小柴胡汤既有祛邪清热之药,也有扶正补虚之药,集寒热补泻于一体。用柴胡配黄芩,柴胡疏解少阳邪热,黄芩清胆经、胆腑邪热。半夏配生姜以治胃而止呕,同时治疗胸胁满闷,胃气不和。人参、甘草配大枣以治脾,补中益气。本方既可治疗伤寒外感热病,也可治疗杂病,为和解表里、调和阴阳之经典方。

2.大柴胡汤

《伤寒论》第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大柴胡汤用于少阳兼见阳明里实证,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作用。本证虽具有少阳、阳明两经之候,但仍以少阳为主,阳明位次,故治法也以和解少阳为主,兼泻阳明之热。大柴胡汤证为反复腹痛,伴有呕吐,本方既能清肝胆又能荡涤胃肠,既能治气又能治血,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3.四逆散

《伤寒论》第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原文论述阳郁致厥的证治。四逆散为《伤寒论》少阴病篇首载,后世对该方的研究颇多。四逆散是公认的疏肝理脾行气之祖方。柴胡疏肝郁,枳实理肝气,芍药养肝阴,甘草缓肝实脾。方药针对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和肝体阴而用阳,以及肝病传脾的生理病理特点而设。柴胡之升运益于脾之虚,枳实之降和适于胃之实,芍、草酸甘化阴,柔肝扶脾,以防“土虚不能升木”,调理中焦脾胃,四药实在缺一不可。

4.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第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太阴脾虚有寒,简称“胆热脾寒”。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泻胆火;桂枝、干姜温脾和中,以行三焦;天花粉清热止渴;牡蛎软坚散结除满;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瓜蒌皮宽胸理气。诸药合用,肝脾同调,寒温并用,气机枢转。

5.乌梅丸

《伤寒论》第338条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在《伤寒论》中既治蛔厥又主久利,为厥阴正治之主方。厥阴为二阴交尽,一阳初生,阴尽阳生之脏,病则阴阳不能协调而各趋其极,故厥阴病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厥阴肝又为风木之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病至厥阴,除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外,尚有肝风内动、风火相煽之证。本方辛酸苦俱备,具有温脏、补虚、安蛔之功。

6.黄连汤

《伤寒论》第181条谓:“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本方针对上热下寒,腹痛欲呕的证治。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去黄芩之意,在于远寒,加桂枝之旨,使其温通上下而降冲逆。盖半夏泻心汤偏于苦降,而本方偏重于辛开,但亦不离和解之法。正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少阳方总论》所说:“用黄连泻心胸之热,姜、桂祛胃中之寒,甘、枣缓腹中之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所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仍不离少阳和解之治法耳。此证在太阴、少阳之间,此方兼泻心、理中之剂。”以此思之,颇得黄连汤证治之真谛。

和解剂在临床应用很广,调和营卫、调和胃肠、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诸法,只要紧扣病机,注重辨证,则疗效确切,值得研究应用。 ElTCj4eGFQgJEeuTBPmYIW1QzmOACA+C4UKZ0C2Wa3nqzzxTNdmig1qtn8vz2T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