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的运动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气机的升降出入一旦止息,就是生命活动的终止。
气是运动的、变化的,气在其自身阴阳对立的作用下,可表现为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等多种形式。气的各种变化形式,《黄帝内经》概括为“升、降、出、入”四个字。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五脏及各组织在人体中位有高下,气有盈虚,高则下降,下则上升;盈者溢出,虚者纳入。正因这种高下、盈虚的阴阳对立,就必然产生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其中“升”指气行的方向是向上,“降”是指气行的方向是向下,“出”是气行方向由内而外,“入”是气行方向由外而内。由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是互为因果、联系协调的,所以周学海《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曰:“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不只言升降,而必言出入。升降直而出入横,气不能有升降而无出入,出入废则升降亦必息矣。只论升降,不论出入,是已得一而遗一。”
升、降、出、入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比如机体的呼吸运动、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无不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才能实现。升降出入存在于一切生命过程的始终,所以,《类经图翼》曰:“死生之机,升降而已。”这是对生命规律即气机运动规律的高度概括。生命活动的功能状态就是生命运动,正如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论》所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生命活动实际上是气不停的运动变化过程,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气的运动贯穿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
总之,气的运动变化形式可概括为“升、降、出、入”四大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仅推动和激发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如:
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
脾——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胃主降浊,以降为和
肝——肝主疏泄,肝气升发;胆主降浊,中正致和
心——心主阳热,下潜肾水;生化气化,温煦推动
肾——肾主水液,蒸腾气化;开合升降,代谢平衡
气的升和降、出和入,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从局部来看,并不是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而是各有侧重,比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则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又是协调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平衡失调,称作气机失调,即是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有多种形式。如:
气滞——气机阻滞不通
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
气结——气不能外达而结聚
气虚——气虚弱而无力推动血行
气闭——气郁闭于内,不能外达
因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才能具体体现出来,所以脏腑气机升降的规律就是观察气机运动道路的重要指征。总体来说,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心肺在上宜降,肝肾在下宜升,脾居中而连通上下为升降的枢纽。左右为阴阳的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肺主肃降,从右而降,肝左肺右,犹如两翼,为气机升降的道路。由于六腑的功能为“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总体是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消化和排泄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的作用。如胆之疏泄胆汁、胃之腐熟水谷、小肠之泌别清浊、大肠之主津液等,可见,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实际上每一脏腑之间或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它们都处于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动态平衡中。
由于人体中脏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是经络,在经络中除十二正经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外,其余部分通过与十二正经的网络途径相联系,组成了全身“经络脏腑相关联络网”,而这个网络就是人体气机、气血、津液等运行的通道,使人体气血在网络中循环不已,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形成了一个密闭的气血循环系统,运行于周身,濡养着生命。
在人体生命能量运行中,除血液是在脏腑络脉和骨肉血络进入脉内,不行于脉外,其他组织间均有大量的气、津、液、精等均未进入心系,而在少阳三焦、脉外网络、经络玄府网络间运行,以保证血脉内外运行的生命物质虽形态有异但性质相同。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把气血津液精中的清气称为“阳气”,把血津液精称为“阴精”。
概括起来看,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经络是脏腑气机运行的通道,三焦膜腠是津气升降出入之路,少阳三焦为枢;玄府网络是元气和津液在体内流通、宣散、滋养、排泄的组织,刘完素称其为鬼神门,是“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所以气机运行的通道有四条:血脉网络、经络网络、三焦网络、玄府网络。
①血脉网络: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随,如环无端,营卫之中,气血各行其道,均有津液、水谷之精、肾髓之精相随,运行全身,成为脏腑功能活动的能源。营卫所行之清气,是从肺系气道间玄府进入血络。水谷所化生的精微是从脾胃系肠道间玄府进入血络。肾系所化生之精,是从命门系膜间之玄府进入血络。肝系所藏之血,与肺、脾所生的清气结合行于脉中,上注于心,又经三焦和玄府分别注入五脏六腑及脑、髓、骨。肝系所生之少阳升发之气,与肾中所化生的元阳通过三焦和玄府在脉内外结合,形成卫气以充沛全身。心系所主之血,通过脉络网络、三焦网络、玄府网络、骨髓网络濡养全身各组织器官,运送生命能量。
②经络网络: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与医疗实践中,从砭石、推拿、气功、针灸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结合当时的解剖认识,经过历代医家的反复推敲和应用实践,逐步上升为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
经络为人体脏腑气血的运行通道,气血在经络中循环不已,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形成了一个密闭的气血循环系统,使气血运行于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从循行方式言,经脉以纵行为主,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脉多循行于人体深部分肉之间,而络脉则循行于人体体表较浅的部位。正如《灵枢·经脉》所言:“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系统,其中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等。经络系统除十二正经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外,其余各组成部分通过与十二正经的网络联系等途径,也同脏腑联系,使经络与脏腑密切关联,形成经络脏腑气血相关连的大网络。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复杂网络,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并在气机运动的推动下,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机、推动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保证气机升降出入、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而复杂的通路系统。
③三焦网络(三焦是津气出入升降之路):“三焦”由《内经》提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后经《难经》《中藏经》《类经》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使它成为“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之府也”。其功能是:
通行元气: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全身,形成脏腑气化的动力。《中藏经》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三元之气,即肺之清气、胃之谷气和肾之精气。
调节气机:三焦气化调节着人体生命活动,三焦气化功能正常,上、中、下三焦道路通畅,五脏六腑之精微通过三焦气化,完成气、血、精、津、液的相互转化,机体生命得以维持。否则,三焦也可作为邪气传变通道,使气血津液流通不畅而致病。
运行水谷:《难经》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污浊代谢后升降出入的通道。
保证“君主”功能:“三焦手少阳之脉……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三焦是“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陈士铎《外经微言》)。因此,三焦气化是落实心主气化的保证。
通调相火:相火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丹溪认为“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的运行全身,全靠三焦的气化输布。
以上说明,三焦网络、膜腠遍布全身,位居脏腑、组织之间,属半表半里,也称少阳三焦,人体气血津液精均从此升降出入,故称少阳为枢。
④玄府网络:“玄府”一词最早见于《素问·水热穴论》,其曰:“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王冰注曰:“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刘完素扩大了《内经》的认识,他说:“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一名鬼神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
以上说明,玄府应是一个具体的微观解剖概念,它虽幽微难见,却无处不在,为气、血、津、液、精等物质提供了具体的道路和场所。广义的玄府是人体微观的网络概念、微观的系统概念、微观的整体概念。它对后世的金元四大家和温病学家影响很大。
综上而论,血脉网络、三焦网络、经脉网络、玄府网络、精髓网络等构成气机运行之通道,在此通道上,气机运动的形式是左升右降,实出虚入。
大体上来看,气血中的气和液多行于脉络内外,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精、髓,正如《灵枢·决气》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津液中之气和水多行于三焦及经络和玄府之中。
气机运行的规律是左升右降。左右的提出,首见《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即:面北——上南下北,左西右东。若主岁者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在下者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面南则左东右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王冰注云:“阴阳间气,左右循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也。”杨上善曰:“阴气右行,阳气左行。”
以上均说明,《内经》所谓的“左升右降”指的是自然界的气机运动。
真正把气机运动全面和人联系起来的应为黄元御,他在《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中曰:“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肝藏血,肺藏气……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以上说明:左升应为清阳之气,当从人体气机运行通道的左侧升;右降应为浊阴之气,当从人体气机通道的右侧降。出入应为实则当出,虚则当入,即:气实则浊出,气虚则清入。从病类来看,外感病多因出入受阻,内伤病多因升降失常。在病情进展中,出入升降也可相互影响。
气机运行的物质是气、血、津液、精、髓。
①气与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之与血,异名而同类,相辅相成,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血帅,一是指气能生血,即气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二是指气能行血,即气又是血液运行的推动力;三是指气能摄血,气的固摄作用就是脾统血作用,以保证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于脉外。血为气母是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
气为主,血为辅。因气为阳,血为阴,阳主阴从。人之死生皆由气,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其细微的精微物质,血是脉道中运行的红色液态物质。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要之务。正如《景岳全书·诸气》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由于气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故中医学又常以气血概称,经常强调气血的共同作用,如《妇人良方·调经门》曰:“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血对气的作用也很大,血为气之母,是指气的生成和运行始终离不开血,这是因为血能为气的生成提供水谷精微。而血又能载气运行,以通达全身。
②气血与精津液的关系:气、血、精、津、液均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的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气、血、精、津、液之间相对而言,则气为无形物质,而血、精、津、液为有形物质。气与血精津液的相互化生与相互转化,体现了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精与血中,是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均可化而为血,而血中又蕴涵精与津液。
气与血、精、津、液的属性不同,气为阳,阳主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宜运行不息而不宜郁滞;血精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气对精的作用——精乃气之子,精气互生,气聚则精盈,气虚则精走。
精对气的作用——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
气对津液的作用——气能生津,是指气是津液生成和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能行津,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气能摄津,是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的排泄。
血与精的关系——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即“精血同源”。
血对精——血藏于肝,与肾精化合而成为命门之精。
精对血——精能生髓,髓能生血,所以“精血同源”。
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对津液的作用——血津同为阴,行于脉中为血,渗于脉外为津液,故血少则津枯。
津液对血的作用——津血均为阴液,津渗入肺则为血,津从气化则为汗,故“血汗同源”“津血同源”。
气血精津液学说的含义:气血精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气、血、精、津、液的生成、运行以及生理功能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生命物质的气在“气化”的作用下,气可以化生为血、为精、为津、为液等具体生命物质,从而形成气、血、精、津、液的生命物质系统。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气血精津液学说是从生命物质系统的层次,来阐述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问题。
中医学理论即为“气一元论”,认为气—形—神是人体生命的三个要素,它们的运动规律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运动规律。就形与气而言,则生命过程就是一个形与气相互转化的运动过程;就形与神而言,则生命过程就是形体与功能、物质与精神之间相辅相成,和谐平衡的过程。形—气—神充分体现了形神合一、体用合一的生命观。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经络,属于“形”或“体”的范畴;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属于“神”或“用”的范畴。而“气”属于“形”或“体”与“神”或“用”的物质基础。
气血精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最为重要。
(1)气运动的自然属性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早在《内经》中就指出了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自然界万物共同的生化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曰:“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说明万物的化生都是在阴阳之气不断升降相召、相互交感变化中实现的。所以说,气机运动是万物化生的根本。
(2)气的运动形式是万物变化的共同形式:气的运动形式,即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又云:“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说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和自然界共同的变化和发展的推动力。气的升降出入之间互为因果,如周学海《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曰:“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人体正是由于气之升降出入的相互协调,不断运动,促进了阴平阳秘,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3)气的运动与阴阳平衡的关系(基础):气以升降出入为运动形式反映了自然界和机体阴阳消长、互根互用、动态平衡的运行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指出阴阳二气由于清浊性质不同,从而产生升降的不同运动形式,形成了天与地。由于天地相互交感又使其成万物化生的根本所在,故清代医家石寿棠在《医原》中云:“若是阴阳互根,本是一气,特因升降而为二耳!”《医原》曰:“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指出了气升降运动体现了阴阳动态消长的内在规律。
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以阴阳升降出入之理,揭示人体饮食的摄取、消化、吸收、输布与排泄的生理过程,成为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生理基础。
(4)气的运动与五行生克的关系
①气的升降出入也反映了机体脏腑间五行生克制化的运行规律,其正常生理功能是按照脏腑间生克制化,保证了机体的系统平衡规律。清代名医何梦瑶《医碥》曰:“五脏生克,须实从气机病情讲明,若徒作五行套语,茫然不知的,实多致错误。”我的导师麻瑞亭经常指出:“临证一定要明白,肝气升而肺气降,心火下蛰于肾,肾水上奉于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心肾为升降之根,肝肺为出入之本,脾胃居中洲,斡旋气机,交通水火,为升降出入之枢。”
②脏腑之间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实现了五行的生克制化联系。何梦瑶《医碥·卷之一·杂症·气》曰:“藏属肾,泄属肝(升则泄矣),此肝肾之分也。肝主升,肺主降,此肺肝之分也。心主动(志一则动气也),肾主静,此心肾之分也。而静藏不致于枯寂,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之脾,中和之德之所主也。”指出了五脏之气通过升降出入运动达到生克制化,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以上两条说明气之升降出入运动与阴阳动态平衡及五行生克制化的内在一致性,成为应用气机理论探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指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