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毕生研究仲景学说,勇于实践,善用经方治疗外感与内伤杂病。其诊治伤寒杂病的辨证与辨病思路、施方技巧、用药特色、临证经验等都体现于《伤寒九十论》和《普济本事方》之中。尤其《伤寒九十论》,案案有论,先列病证,后论治法。医案详细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居处、就诊时间、发病经过、诊断治疗情况、方药运用、治疗效果,并于每案之后,还以典籍有关理论,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使之成为一份珍贵的临床资料。该书不仅记载了许氏对伤寒之证的临床实践,且开后世医案专著之先河,对医案的日臻完善和中医医案学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奠基作用。
1.善用经方,详论方药
(1)善用经方 许氏临证善用经方,如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桂麻各半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猪苓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黄芪建中汤、大陷胸汤、抵当汤、理中丸、蜜煎导、麻子仁丸、茵陈蒿汤、苓桂术甘汤、甘麦大枣汤、吴茱萸汤、真武汤等常用来治疗感冒、喘证、伤寒、阳明经证与腑证、寒热往来、温病、中暑、呕吐、头痛、黄疸、便秘、脏躁、喉痹等病证,并有临证医案验证,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案合参,相得益彰。如用大青龙汤治何保义伤寒案:何保义从王太尉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予曰:若头疼发热,恶风无汗,则麻黄证也;烦躁,则青龙汤证也。何曰:今烦躁甚。予投以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枣,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三投汗解。许氏在案后阐发说:桂枝、麻黄、青龙,皆表证发汗药。而桂枝治汗出恶风,麻黄治无汗恶寒,青龙治无汗而烦,三者皆欲微汗解。若汗多亡阳为虚,则烦躁不眠也。(《伤寒九十论·大青龙汤证第五》)
(2)详论方药 许氏应用经方注重选药,论述甚为精当,如论桂枝、麻黄用药之证,论桂枝汤用赤、白芍不同,论桂枝、肉桂的区别使用。许氏指出应用麻黄汤,“夏至后须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盖麻黄汤性热,夏月服之,有发黄斑出之失”,以防夏季辛温太过而造成弊端。“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案后阐发说:仲景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伤寒九十论·桂枝证第三十一》)“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称赤芍药。《孙尚药方》皆曰白芍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孙兆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予尝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伤寒九十论·辨桂枝汤用芍药证》)
2.化裁经方,治疗杂病 许氏调治杂病也非常重视对经方的化裁和应用。如用来治疗肝虚受风的真珠丸系在《金匮要略》酸枣仁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龙齿二味直入肝经以镇飞扬浮越之神魂,配伍人参、柏子仁、当归、地黄培土荣木、补血养肝;犀角(今用代用品,下同)凉血清火以除烦,沉香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扶脾达肾,引火归原,从而熔定魂与补虚于一炉,发展了前人理论,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民国名医张山雷在《中风斠诠》中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近世平肝熄风之法,知有珍珠母者,实自叔微此方(即真珠丸,编者注)开其端,是不可以不录。”
3.虚人伤寒,扶正祛邪 虚人受风,正虚伤寒,临床常见,许氏发仲景未言之言,补仲景未备之方,主张先扶正然后祛邪。如感冒风寒,“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脉浮数者,法当汗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然仲景条文未出方药,只系示后人以法”。故许氏先用小建中汤加当归、黄芪补益营气,以固其本,乃六七日营气足,尺脉应,再用麻黄汤汗出而病除。至于寻常伤风,提出不必用麻黄汤等峻剂,用轻宣即可,方如拒风丹。《伤寒九十论·麻黄汤证第四》有案例为证:乡人邱忠臣,寓毗陵荐福寺,病伤寒,予为诊视,其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之。翌日,病者不耐。其家晓夜督发汗药,其言至不逊。予以乡人隐忍之,但以建中调理而已。及六七日,尺脉方应,遂投以麻黄汤。啜第二服,狂言烦躁且闷,须臾稍定,已中汗矣。五日愈。
因此,许氏强调治伤寒注重保养真气,扶助正气,否则抗邪无力,正不胜邪即可发病。其在《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以真气为主》中云:“伤寒不问阴证阳证,阴毒阳毒,要之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谚云:伤寒多死下虚人。诚哉是言也!盖病人元气不固,真阳不完,受病缠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阳病宜下,真气弱则下之多脱;阴病宜温,真气弱则客热便生。故医者难于用药,非病不可治,主本无力也。”又说:“自身无病,真气完固,虽有寒邪,易于用药。”许氏认为,不管伤寒是阴证还是阳证,其人体的真气最为重要。真气充盛,正气充足,抗邪能力强,邪不易侵袭而致病,即使患病,也多为正邪斗争剧烈的实证,病势虽急,但不易传变,病程也较短暂,容易治愈;真气虚衰,正气不足,抗邪能力弱,不但易于感邪,且易深入,病情多变,易发生重证或危证,难于治疗。强调了真气的盛衰对于疾病的治疗与转归有着决定性意义。当然在杂病的治疗过程中,许氏也注重保养人体的真气,尤其注重对先后天之本的顾护。
4.重视灸法,兼顾针刺 许氏私淑仲景,不废针刺,重视灸法,灸药合用,综合发挥中药、针刺、艾灸三者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提出风府穴“禁不可灸”。
(1)师法仲景,阴证用灸 仲景《伤寒论》论述针灸治病,总的原则是“阳证宜针,阴证宜灸”。许氏推崇仲景学说,对仲景关于灸法的观点颇赞同。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主张阴毒、阴证、阳微之证最宜用灸。就《普济本事方》而言,书中载方数百,除药物治疗外,基本上只用灸,极少用针。许氏将灸法用于阴证,尤其是阴盛阳脱之危急症期,这对后世灸法治疗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2)灸补肾阳,善用重点穴 《普济本事方》中重视温补的学术思想非常突出,除临床用药之外,在灸可温补原则的指导下,许氏常采用灸法治疗肾元不足诸证,如《普济本事方·卷二》治疗肾厥证:“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除了服玉真圆外,“更灸关元穴百壮”以温肾降逆。
许氏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主张利用灸法温补肾阳,在用穴方面,重视并善于运用关元、气海、肾俞、神阙,对这些穴位的位置、主治、可灸壮数都有详解。这些穴位或属任脉,位于下焦,或属五脏俞穴,均与肾脏关系密切。《普济本事方》记载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此男子生气之海也,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悉可灸之。阴证伤寒,不限壮数”。“关元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治“脐下痛”,“可灸三百壮”。
(3)创隔巴豆、黄连灸 许氏创隔巴豆、黄连灸法治结胸。《普济本事方·卷九》载:“巴豆十四枚,黄连七寸和皮用。上捣细,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脐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才灸了,便以温汤浸手帕拭之,恐生疮也。”结胸证是指邪气积于胸中而出现胸脘疼痛、胀满之证,分为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并在正文下用小字注:“阴毒伤寒,关隔不通,腹胀喘促,四肢逆冷,亦依此灸之,气通可治。”可见该法利用巴豆辛热毒烈之性泻下冷积,通利逐实,黄连性寒善清,制约巴豆性味,将这两味性质有霄壤之别的药物共同使用,实是许氏的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