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气交变大论》主题是五运太过不及,德化政令变异与疾病灾祸发生的关联性。所谓常名缘布,化于太虚,人身参应,身心、舌脉、脏腑、经络之象可以诊察论病,以老庄之学名可名非常名,此常名当以感性、理性、悟性观象论病,尤以本真生命太虚原象体悟病之形诊机理。本论开篇即言明道:“《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人与天地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以天道自然一体的整体观视之,人健康与否深受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
天有五运,地列五行,人体生理病理与天时地利人和相关,顺自然者为常则健康,岁运太过不及逆自然而复则病,阴阳往复,顺为明道,逆为失道。以下以木运为例,援引本篇相关内容来说明。“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木克土而土气卑屈,病见“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颠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若岁木不及,金克木而反乘而至,燥气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干,民病中清(胆为中清之府,即胆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泻,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中宫土位),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综合引述五运之变、四时之应,阐释了天地阴阳留守、大小、离附远近,福祸过失均以象之察而见,明示生理病机并与神识相关,经云:“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并曰:“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天上星宿之象),征应有吉凶。”此为象之常也,象见高下,其应一也。“一”即混沌,即自然。顺应自然者,灾变不相加,胜复盛衰不相多,往来大小不相过,出入升降以为常态,神机气运以维护生命。中医学优势在临床,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候,明确五运太过不及、生克乘侮的总体病机,细察舌身诸象,以脏腑经络之象作为证候主体依据,明道医病则万举万当。
论天时以木不及与金不及为例,说明生态环境变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木不及时,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贱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前者于秋为金克木,后者为火气胜之复,是木生火,皆由木气不及之时发生,故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胠胁,外在关节。若天时以金不及时,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前者于夏为火克金,后者为水气胜之复,是金生水,皆由金气不及之时发生,故其眚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经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天地阴阳动静往复,五气之变而四时应之,以神明为纲纪而寒暑彰其兆。
承天而行为顺,道法自然,秉象而思,自无不应,必无妄动为常。若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应常不应卒,慎思明辨而宣明大道,究于无极者,命曰《素问·气交变大论》。以木运为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东方甲乙木主肝胆,在先天八卦中东方为离(
),离中虚,上下为阳,中间为阴,是阳多阴少,阳中寓阴,火中有水,少阴之数,少阳之位,木曰曲直,主疏泄,肝藏血,胆为中清之府。五官为目,五体为筋,五季为春,五气为风,而气所胜,以燥胜风,五志为怒,而志所胜,悲胜恐,五色为青,五化主生,五味为酸,而味所胜,辛胜酸、五时为平旦,其德为和,其令宣发,其政舒启,其变摧拉,其眚曰陨,岁运太过不及为病,治当损有余而补不足,燮理阴阳求得阴平阳秘。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论世事礼归于仁,礼之用和为贵,均在调制承平的哲理之中。《内经》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宣明大道是太极而至极,至极而无极,道通为一,无朴纯素,无己无功、不杂不污而同天地之化,所以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认知理解《素问·气交变大论》重大命题,继承贤哲深邃思想,敞开仁德胸怀,善于吸纳古今中外的文明,于浩瀚宇宙苍穹的时空,步入数字化新纪元,以原发创生性本真之我,创新中医药学科内涵。
回首张仲景《伤寒论》序言所述“阴阳大论”即《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缘于稽考《太始天元册》,五运六气学说重视易象太虚、明道天纲,阐明天地人神整体动态流转之气是生命的本源。追溯医史,自上古时期运用砭石护理,进而《胎胪药录》《伊尹汤液经》以药物疗伤治病,起源于中原黄河流域观测自然所绘制的河图、洛书与负阴抱阳的太极图,是以符号系统表述科学医学理论在先,文字撰述医籍文献在后。而《太始天元册》早于战国时期的《灵枢》《素问》。高保衡、林亿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有记载“负阴而抱阳”“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又启玄子王冰所撰序指出:“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符号系统“一”即混沌,无朴纯素,大象无形而太虚原象,五运终天布化真灵,是以象与象思维为主体,以五行学说为关联,太和为气之总名,一气化生而为精,气聚形立而生神。重视学科始源即“大医精诚”中所言“博极医源”之源头,也是中医学深邃的哲理,它决定着学科理念与研究方向,是学科框架更新的潜在动力。
20世纪,全世界对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与治疗曾取得重大成就。我国政府对传染病防控十分重视。列举1974年夏季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暴发的一种人马牛羊均受传染的疫病,以高热、头痛、抽搐为主症,当时病因不明。国务院下令卫生部紧急组织多学科的防疫救护医疗队。王永炎于当天上午9点接到通知,下午3点赶赴机场乘机前往疫区。防疫队中有中西医专家、兽医专家、昆虫学家、病理学家等一行共45人。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的王诗恒教授作队长。王永炎是队伍中最年轻的中医师,这缘于20世纪60年代做助教时在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即今北京地坛医院)带领学生实习,参与了猩红热、白喉、麻疹并发肺炎、乙型脑炎、脑膜炎等疾病的防治,有防控急性传染病的历练。飞抵疫区后,队长明确要求对病原体传播途径展开调研。当时的要求一是救治患者,另则最重要的是在病原体与传播途径未明确前,以中草药制剂为疫区人群做预防。任务明确后分析病例,发现多数属于气营两燔,治用清营汤煮取200毫升,一日四服,若见毒热蒙蔽心神昏迷者化服安宫牛黄丸2丸,隔2小时再服1丸,再隔4小时再服1丸,嗣后日服2次,每次1丸。蒙医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善用散剂,选用防风通圣散,此方寓有解表散邪、通理攻下、解毒活血、益气养血等功效,共17味药,制成散剂,每次服6克,日2次。进入疫区1周后,查明既往乙脑流行止于河北张家口坝上,内蒙古自治区从未有流行或者散发,故免疫力差,当年暑夏炎酷燔烁又多雨,草原水泡子易孳生蚊虫,而乙脑的传播途径正是经蚊传播,进而导致乙脑病毒肆虐流行且人禽均有发病。本次内蒙古自治区乙脑流行,喷药灭蚊、隔离疫点,中医、蒙医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至9月上旬疫情已完全控制。对比此前参加过的防疫救灾医疗队,这次有幸得到王诗恒教授的指导,对我而言是深刻的教育也是启迪创新的门径。
2009年,全球流行甲型H1N1流感,疫临首都,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下,中医专家迅速组建专家工作组,经调研发现该流感病毒RNA基因变异,呈暴发性流行,以青少年患病为主,专家组认真调查症状表现,病患高热、不恶寒、头痛、咽喉痛、频繁咳嗽,并细察舌脉,分析本病当属毒热袭肺的风温肺热病,非疫病晚发,以肺体清虚,状如橐龠,肺主气司呼吸,肺为华盖,心肺同居于胸膈之上,若呼吸急促、心悸短气,按玄府气液理论,瘀毒灼伤肺叶而见胸腔积液,肺叶干涸枯萎则属太阴毒热之瘟疫,迫及生命之危象。因此,初期卫气同病必当速予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而拟出金花清感方,专家组坚定迅速奔走于中药店铺与医院中药房制作袋装汤剂,发放至学校、机关、企业及事业单位,有效地遏制了甲型流感H1N1在北京的蔓延。于5月下旬由北京朝阳医院以金花清感标准汤剂做循证医学临床试验,其疗效观察报告发表在《美国内科学年鉴》。经媒体推介,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对中医金花清感标准汤剂防治甲型流感H1N1的疗效给予认可,并推荐各国有条件者参照应用。这是一项满足国之用民之需,疗效具有共识,并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医学是人学,仁心仁术源于仁德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源自文化的自觉,顺自然合规律性,求真储善造福民生,以创新为第一要务而嘉惠医林。
(王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