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从高概念角度解读《素问·五运行大论》理论内涵

高概念大数据信息智能融合的新时代带来了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古代始于黄河流域的河图、太极图的中原文化是史前期尚无文字记载的哲学、科学的根基,具有深邃的哲理,其符号系统隐喻着天道与生命的关联性,探索发掘其内涵,有助于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防治,启示驱动创新。

一、天纲明道与健康

天分五气,地列五行。五行定位分属于天干为十。三阴三阳为标,寒暑燥湿分化为本,天真元气分为六化,隶属十二地支。以五运六气观天地阴阳之象、万物生灵之象、健康疾病之象,论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即是天纲。稽考《太始天元册》,土金水木火运,甲庚丙壬戊为太过,己乙辛丁癸为不及。例如金运乙庚者,乙者庚之柔,庚者乙之刚,大而言之阴阳,小而言之夫妇。贤哲谨奉以祀天元,以书天册。天地生灵万物整体动态流变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人居天地之中,形类与精气之动,犹如根本与枝叶,仰观天象以正阴阳至理真宗,求真顺应自然是明道也。(图1-1,1-2,1-3)

图1-1 河图

图1-2 新概念五行图

图1-3 天人相应圆运动图

依河图大气以中气为“枢纽”(图1-1),面南为尊,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图中白圆点表示阳,黑圆点表示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北方壬癸水,水性润下、封藏;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南方丙丁火,火性炎上、宣通;天三成木,地八成之,东方甲乙木,木性曲直、疏泄;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西方庚辛金,金性从革,收敛;中央戊己土,天五向四方地十上下(面南、面北各五),土爰稼穑、运化;以阳气为主导由西北方向东南方升,以阴气为主导,由东南方向西北方降而成“圆运动”。按白圆点1—3顺序左旋依次生成木和火;按照黑圆点2—4顺序右转依次生成金和水。上下左右升降谓周天之位,气相得则和,若以下临上,左旋右转升降失位不相得则病。此象素证候之病位、病机必当察明以维护阴平阳秘的健康。

新概念五行图(图1-2)揭示阳气和阴气分别垂直上升和垂直下降,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发生弯曲而呈现圆运动。如肾属水,水既有阳长阴消的一面,又有阴长阳消的一面。缘此可说明肾阳温煦心阳,又可说明肾阴滋养肺阴,前者水火既济,后者金水相生。五行和五脏的关联由于阳长阴消与阴长阳消的同一性,因此相生相克符合生理关系和临床诊疗实践。

民国时期中医学家彭子益先生提出人体十二经气也可分阴阳,两两成对,以中气为枢轴,周而复始地运行,“阳气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升,阴气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降”的圆运动。十二经气分成6对,两两进行圆运动。气由手太阴肺经始,依次经过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而传遍十二经,如环无端,构成天人相应的圆运动图(图1-3)。如若左不升谓之“阳虚”,右不降谓之“阴虚”;升之太过谓之“阳亢”;降之太过谓之“阴盛”。阴阳失去平衡则处于病态,治疗的关键是选用药物、针灸、推拿、导引等方法以燮理阴阳,恢复平衡,即称调制承平。

二、气运顺逆与疾病

庄子“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的是天道自然一体。天者,太虚寥廓幽远,浩瀚宇宙苍穹;地者,生灵万物变化流转,秉持太极而无极;人居天地之中,顺应自然,崇尚道德,臻仁储善立美。天之造化,大气举之,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于人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在地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依照五行的引申含义,人体、自然、社会各种事物或现象,凡有五种功能作用,都可将其及相关联者纳入五运范畴。

表1-1 人体、五行与自然社会的关联图

从表1-1可以看到五运中的其德、其政、其令、其变、五志与其志所胜,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心理、情绪、理解、认知就会受其影响;味所胜对饮食及其嗜好产生影响;气所胜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产生影响。纵观人生存活动在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巨系统中,生灵万物与五运系统诸元素变化流转以时空整体相互关联,可见五运系统关联与高概念背景下万事万物的关联性是一致的。整体观的“观”是范畴,阴与阳、正与邪、动与静、显与隐、升与降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只有在极限的情况下,二者是“非此即彼”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分化与浑然一体“亦此亦彼”。“互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动”,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互根”即对称消长,道通为一。依《太极图说》,无中生有,又有生于无,分化、混沌一体是交替出现的。升降对称规律:脾升胃降结伴而行,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脾胃升降和合则生理机能正常。正与邪是正反两面相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与正相抵,正胜邪则病愈,邪胜正则病危。显与潜消长对称规律:显与潜是同时存在的,消与长结伴而行,蕴有正负逻辑。联系现代社会,我们改革开放奔向四个现代化的时期,同时提出韬光养晦的负逻辑,也是为我国带来高速发展良机的因素之一,过去几个世纪能做出来的事业,如今几十年完成了,足知中国哲学的负逻辑与和而不同的理念对世界多元化文明是一大贡献。

三、国学对中医学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倡导“仁”,道学倡导“无、朴”,儒道互补。医学是人学,具有感性、理性和悟性。仁学育人为精诚大医,是医者的主流价值观。无、朴之学对当今医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图1-4 众“象”衍化及观象论病图

证候是时空动态流转之象,也是正邪交争折射的镜像和景象。人的视域有限,肉眼可感知的元素仅有5%上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扩大了人类天文学观察的视野,科技正在进化过程中,然而人类的想象力,本真之我的原发创生性却是探索宇宙的另一重要途径。史蒂芬·霍金宇宙黑洞假说的提出,缘于浩瀚太虚的“无生有”,玄生神而神不可测。当今对太空、深海的观测,激活数据引领开启数字化新纪元。混沌并非混乱、无序、无用,可启发古今上千种名家医案的发掘,医生们系统完整的病历均可作为理法方药的诠证信息资料。信息只能两化融合,通过机器学习发现暗知识,通过“阿尔法折叠”观察蛋白的三维结构,单光子不可分割,量子态不可复制。由此,拓宽了中医中药研究的空间,为中医理论所谓的“黑箱”打开了一扇窗。

学科理念是学科建设的根基,学科进步是事业发展的支柱。目前,年轻中医师补好国学课业,学习象思维,回归中国学人的智慧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解析河图、太极图符号,是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推动学科适应新征程的潜能和动力,是造福民生的需要。

图1-5 负阴抱阳的太极图——冲气以为和

近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西北大学教授孟凯韬在所撰《哲理科学概论》中,将哲学思辨与科学论证相结合,创立象数结合的全息太极图。他提出顺逆交替转化规律,事物至极而返的规律决定世界万物发展的总趋势;潜显消长对称规律和正反两面相抵规律统摄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三五生成规律揭示演化过程;对立统一规律、升降浮沉对称规律和相反相成规律决定世界万物的关联方式;渐变突变、质变量变、分浑交替、否定之否定规律决定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方式、性质、过程和结果。中国古代贤哲运用河图、太极图符号系统表达了普适性规律,涉及人类生理功能、大自然的运行、社会生活及心理健康等。因于此,哲理科学对中医药学治未病与辨证论治蕴有强韧的潜能与驱动创新的生命力。

回首中国传统文化,有汉唐的兴盛,亦有南北朝的衰弱,无论兴衰都要与时俱进。文人于战乱期间谋思想的出路,有过玄学的百家争鸣。医者于疫病流行中挺身而立,救民于危难,推动着医药学的革故鼎新。国学与国医是自然与社会的开发系统,秉持传承创新的理念,容纳一切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今天的中医学人应精进于仁德路上,沉潜于诊疗之中,勤思治学,为人师表。

史前期贤哲的河图洛书与负阴抱阳的太极图作为逻辑学的符号系统,是国学国医的哲学思想,是值得今人做系统反思的思想。先需反思我们的思想,思考应该怎么思想,对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方法需中止概念思维,为系统反思的思想创造条件。总之,求真顺应自然合规律性以储善,真与美的和谐一致以美立命。

(王永炎 范逸品) SjxktCBWdaDP122n2QBo/5msJDvfNKqVAuqnsCvvZR6drfHvhcpT8yC+1kzslR1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