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痿

一、痿的病因病机

【原文】

黄帝問曰:五藏使人痿 ,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 ,則皮毛虚弱急薄 ,著 則生痿躄 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虚,虚則生脈痿,樞折挈 ,脛縱 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素問·痿論》)

【词解】

①痿:即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疾病。痿有痿弱和痿废两种含义。

②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③急薄:干枯不润。

④著:留着不去。

⑤痿躄(bì):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病。躄,两腿行动不便。

⑥枢折挈(qiè):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枢,枢轴,此处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举。

⑦胫纵:足踝小腿弛缓不收。胫,指小腿。纵,弛缓。

【释义】

本段论述了“五脏使人痿”的病机。五脏有热,致使气血津液耗损,筋脉肉皮骨等五体失养而发为痿证。因肺主一身皮毛、心主一身血脉、肝主一身筋膜、脾主一身肌肉、肾主一身骨髓,五脏通过其相互通应关系主宰着五体组织。所以由于五脏气热,耗伤精血津液,进而导致五体失养痿弱甚至痿废不用,发为五体痿病。而在五脏气热中又以“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肺气热,不能输送精微于皮毛,则皮毛干枯不润。由于肺居五脏之上,能敷布精血津液,内养脏腑,外濡五体,因此肺热日久灼伤五脏津液,使五体失养,四肢痿废不用,而成痿躄之证。由于肺气热与诸痿皆有关,故不曰“皮痿”而称“痿躄”。心主血脉,心气热,则脉中营阴耗损,尤其是远端之下部血脉,其营阴更易受损,虚火上行,所谓“下脉厥而上”,导致下部脉虚,发生脉痿,令关节弛缓如折,足胫弛纵,不能站立,发生脉痿。肝气热,则熏蒸胆汁外泄,口苦;熏蒸筋膜,筋膜干燥则筋脉拘急挛缩,发生筋痿。脾气热,则耗伤胃津,导致口渴,肌肉失去津液滋养,则麻木不仁,发生肉痿。肾气热,则肾精耗竭,髓减骨枯而腰脊不能举动,发生骨痿。可见,五体之痿乃因五脏内热所致,亦是“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与《痹论》所述五体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而内舍五脏发为五脏痹者不同。正如张志聪注曰:“夫五脏各有所合,痹从外而合病于内,外所因也;痿从内而合病于外,内所因也。”皆为五脏与五体的“相合”理论在临证的运用。

【原文】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長也 ,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 ,所求不得,則發肺鳴 ,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藏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絶 ,胞絡絶則陽氣内動,發則心下崩 ,數溲血也。故《本病》 曰:大經空虚,發為肌痹 ,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 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故《下經》 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内 也。有漸 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 ,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内伐 ,内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素問·痿論》)

【词解】

①肺者,藏之长也:功能上肺主气、朝百脉,位置居于五脏之上,为五脏之华盖。

②失亡:心情不畅,若所爱之物亡失。

③肺鸣:此指呼吸喘息有声。

④胞络绝:心包之络脉阻绝。胞络,杨上善注:“胞络者,心上包络之脉。”绝,阻绝不通之义。

⑤心下崩:即心血下崩。崩,大量出血。姚止庵注:“包络所以卫心,悲哀太甚,则气急迫而包络伤,络伤则心病。盖心属火而主血,心病火发,血不能静,遂下流于溲溺也。”

⑥《本病》:古代医籍名,已佚。

⑦肌痹:《太素》作“脉痹”,可从。

⑧宗筋:此指男子之前阴。《素问·厥论》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⑨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带下。

⑩《下经》:古代医经名,已佚。

⑪使内:即入房。

⑫渐(jiān):浸渍之义。

⑬相湿:《甲乙经》作“伤湿”。

⑭阳气内伐:即阳热之气内侵,伤及阴液。

【释义】

本段论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肺热叶焦”在痿证发病中的重要性。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为五脏之长,又其位于五脏之上,而为五脏之华盖,尤其是辅助君主完成心主血脉运行的功能,如若心情不畅,犹如所爱之物亡失,又其愿望不得实现,则会由心伤肺,呼吸喘息有声,久之则肺热叶焦,发生痿躄。悲哀太过伤心,心络不通,阳气内郁化热,移热于小肠,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尿血。失血既多,心脉空虚,或为血脉不通而发脉痹,或为血脉失养而发脉痿。若思虑过度,又难以实现愿望,而又经常令贪欲外露,纵欲过度,则会导致阴器痿软,发为筋痿,进一步可出现男子滑精、女子带下的症状。正如《素问·痿论》所说:“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是由肝血亏虚,房室太过所致。若经常居住潮湿之地,或工作范围是以水为事,会经常受到水湿侵袭,浸渍肌肉,导致肌肉麻痹不仁,发为肉痿。正如《素问·痿论》所说:“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于湿地也。”如有气候炎热时远行劳倦,耗气伤阴则口渴,更令阳气内伐真阴,阴虚阳亢,虚热内生,肾脏真阴亏虚,而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减,则会筋骨痿弱不用,发为骨痿。《素问·痿论》所说:“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总之,五痿的发生与内在五脏之热密切相关,而五脏之热可由情志郁结、房室劳倦、生活居处等因素引起,这也是痿证的主要病因病机特点。

二、痿的外证辨别

【原文】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黄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素問·痿論》)

【词解】

①络脉溢:指浅表部位的血络充盈。

【释义】

本段论述了五脏气热致痿的临床外在表现。临证中可以从五体外在表现来辨别五脏之内热吗?回答是肯定的。比如肺热可致面色白,毛发衰败;心热可致面色红赤,络血外溢;肝热可致面色发青,爪甲枯槁;脾热可致面色发黄,肌肉麻木不仁;肾热可致面色发黑,牙齿枯槁。以上论述彰显了“察外以知内”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痿的治疗

【原文】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 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閏 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 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穀 ,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揔宗筋之會 ,會於氣街 ,而陽明為之長 ,皆屬於帶脈 ,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虚,則宗筋縱,帶脈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滎而通其俞 ,調其虚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 ,則病已矣。帝曰:善。(《素問·痿論》)

【词解】

①论言:指《内经》之前的医学典籍。

②闰:同“润”,润养也。《甲乙经》作“润”。

③宗筋:此处宗筋泛指全身之筋膜。宗,众之意。

④主束骨而利机关:主司约束骨节而滑利关节。束,约束。机关,即关节。

⑤谿谷:指肌肉。《素问·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

⑥阴阳揔宗筋之会:指阴经、阳经与宗筋汇于阳明气街。阴阳,指阴经、阳经。揔,音义同“总”,会聚也。

⑦气街:穴名,又名气冲,在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经。

⑧阳明为之长:在诸多经脉润养众筋的过程中阳明经起主导作用。长,主持之义,引申为起主导作用。

⑨属于带脉:指阴经阳经统受带脉的约束。属,受其管束之意。

⑩带脉不引:即带脉不能约束收引。

⑪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即针刺荥穴,用补法,以补其气;刺俞穴,用泻法,以通其气。吴昆注:“十二经有荥有俞,所溜为荥,所注为俞。补,致其气也;通,行其气也。”十二经荥穴为:肺(鱼际)、大肠(二间)、胃(内庭)、脾(大都)、心(少府)、小肠(前谷)、膀胱(足通谷)、肾(然谷)、心包(劳宫)、三焦(液门)、胆(侠溪)、肝(行间)。

⑫各以其时受月:分别在各脏所主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高世栻注:“肝主之筋,心主之脉,肾主之骨,脾主之肉,各以其四时受气之月而施治之,则病已矣。受气者,筋受气于春,脉受气于夏,骨受气于冬,肉受气于长夏也。”

【释义】

本段主要论述了痿证的重要治疗原则,就是“治痿独取阳明”。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一方面因为阳明主消化饮食,为多气多血之经,五脏六腑赖其水谷精微以养,全身的筋膜亦赖阳明气血润之,而筋膜能约束骨骼关节,主管着机体的运动。而另一方面因为冲脉隶属于阳明,冲脉有统领十二经的作用,号称“十二经之海”,冲脉气血能够灌溉滋养全身之肌肉,与宗筋汇于阳明气街,故冲脉、宗筋皆由阳明统摄,并受着带脉的管束,又连属于督脉。所以,如果阳明气血不足,宗筋失养,则全身筋膜弛缓不收,加之带脉也不能约束收引,而导致足部痿弱不能行走,甚至肌肉萎缩或塌陷。所以“取阳明”就成为治疗痿证的关键。那么,怎么样针刺阳明呢?就是补其荥穴、通其俞穴,即刺其荥穴,采用针刺的随补法,以补其气;刺其俞穴,采用针刺迎泻法,以通其气,即补其虚泻其实,调畅阳明经脉气血运行。此外也可以“因时制宜”,结合五脏六腑所主的季节而选穴针刺,则痿证可愈。 tPsJmCWfwsa0/5I249Uog2aMmPNiFclH1UaAWDk4ge9zYMPfE6hQYoqI6a5fp/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