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病因

一、三部之气

【原文】

黄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 喜怒。喜怒不節 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 ,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虚 ,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虚,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 ,不可勝數。(《靈樞·百病始生》)

【词解】

①清湿:此指源于地之寒湿邪气。清,寒冷之意。

②喜怒不节:大喜、大怒没有节制,此泛指七情不和。

③三部之气:即上下文所说伤于表之上部的风雨,伤于表之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不节等三类邪气。

④袭虚:乘人体正虚而侵入。

⑤淫泆:邪气在体内的浸淫传变。淫,浸淫,泆,同“溢”,有布散之意。

【释义】

本段原文指出了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病规律,着重阐明了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各自所起的重要作用。许多疾病的发生,不外乎天之风雨寒暑、地之寒湿之气,以及人本身的喜怒不节、七情不和。七情不和可伤人体的五脏六腑,风雨之邪多侵袭人体的上部,寒湿之邪多侵袭人体的下部,这三类邪气所伤人体的部位不同,有其各自的发病规律。七情过激则直接伤害五脏,病由内生,而始发于阴分;寒湿为地之阴邪,乘虚侵袭人体,往往损伤人体下部,病生于下;风雨为天之阳邪,乘虚侵袭人体,则多袭扰人体上部,而病发于上。此仅指邪气伤人、疾病始发的部位而言,若邪气深重,病情严重之时,邪气则在体内浸淫传变,就会发生错综复杂的各种变化。

二、正气亏虚

【原文】

風雨寒熱,不得虚 ,邪不能獨傷人。卒 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 無虚,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虚邪之風 ,與 其身形,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两實相逢 ,眾人肉堅 。其中於虚邪也,因於天時 ,與其身形,參以虚實,大病乃成 。氣有定舍,因處為名 ,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靈樞·百病始生》)

【词解】

①不得虚:得,遇到。虚,正气虚。意即不遇到人体正气虚。

②卒(cù):同“猝”,突然。

③盖:由于。

④虚邪之风: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和外来的致病因素。

⑤与:此为侵入的意思。

⑥两虚相得:指外来的虚邪之风与内在的正气亏虚。相得,相结合之意。

⑦两实相逢:指自然界气候正常和人体正气充实。相逢,即相遇。

⑧众人肉坚:众人,指人们。肉坚,即肌肉坚实,正气充足的意思。

⑨因于天时:由于天时气候的异常。

⑩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盛实的邪气与正虚的机体相结合。参,合也。虚,正气虚。实,邪气实。

⑪气有定舍,因处为名:邪气入侵有一定的部位,根据邪气所犯的部位而确定病名。气,此指邪气。舍,邪留之处。因,凭借、根据。

⑫三员:即三部。

【释义】

本段原文指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病规律,从病因与正气两个方面讨论了疾病发生的问题,着重阐明了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各自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外来的风雨寒热等邪气,如果不遇到人体的正气虚弱,是不容易侵袭人体的。如果正气充足,即使突然遭到疾风暴雨的侵袭,也不会发病的。一旦人体发病了,必然是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外在的不正常气候和各种致病因素乘虚侵袭所致,内有正气不足,外有虚邪贼风,二者相结合,则使人发病。假如正气充足,天时气令调和,人体则不会发病。所以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二是邪气侵袭。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必当是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尤其是正气不足,又加邪气盛实的时候,则可以酿成严重的疾病。临床上根据邪气的特点和伤害的部位,可以将之分为病在上焦、中焦、下焦,或在表、在里、半表半里等。这种正气为主导作用的发病观,是《内经》发病学的核心内容,这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祛邪。

三、外邪致病特点

【原文】

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乾 ,寒勝則浮 ,濕勝則濡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词解】

①动:指肢节动摇震颤、头晕目眩。

②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逆于肉理,发为痈疡红肿。

③燥胜则干:干,指津液干涸。燥邪偏胜使人体内外津液干涸。

④寒胜则浮:浮,浮肿。寒为阴邪,寒胜则阳气不行,不能化气行水,水聚成为浮肿。

⑤湿胜则濡泻:濡泻,大便稀溏,又称湿泻,湿邪伤脾所致。

【释义】

本段提出了外感邪气的致病特点。自然界有四季变化,产生风、寒、热、燥、湿等不同气候,如果风、寒、热、燥、湿太过就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六淫范畴。六淫邪气侵袭人体一般规律是:如果风气太过,可引起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眩晕;热邪太过,可引起机体营气壅滞,聚为痈疡红肿;燥气太过,可引起人体内外干涩,津液匮乏;寒气太过,可损伤阳气,阳气虚而无力推动水液运行,水聚成为浮肿;湿邪太过,困于脾,使脾运化水谷功能受影响,而出现泄泻或大便稀溏。这段高度概括了外感邪气致病之特点,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学内容,突出了病因辨证要点,对后世研究病邪致病特点,分析病机及立法用药均有重要意义。

四、伏气为病

【原文】

因於露風 ,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素問·生氣通天論》)

【词解】

①露风:指感受风邪。又,泛指外感邪气。露,此作触冒解。

②洞泄:病名。指完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说文》曰:“洞,疾流也。”

③痎疟:疟疾的总称。

④痿厥:病名。症见四肢痿弱寒冷、不能行走等。

⑤四时之气,更伤五脏:指四时之邪更替伤人五脏。

【释义】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的发病观,将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具体到四时五脏阴阳之中。天人阴阳相应,人以五脏为核心,天以四时为度,故人以五脏阴阳通应天之四时阴阳。四时阴阳失调则为邪气,感人则伤及五脏。由于感邪种类和时间不同,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可有感而即发、伏而后发的不同发病情况。比如触冒风邪立即发病者,可见发热恶寒。如果是春季感受风邪,伏而后发者,风邪留连到夏季,可发为水谷不化之重度泄泻;夏季伤于暑邪,伏而后发,至秋得秋凉外引,可发为疟疾;秋天伤于湿邪,伏而后发,至冬加寒气相引,可发为寒饮之咳嗽;冬季伤于寒邪,伏而后发,郁而化热,至春得温热之气相引,可发为温病。这是《内经》关于伏邪发病的经典论述,为后世温病“伏邪发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五、阳气卫外失常

【原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 則折壽而不彰 ,故天運 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 ,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 ,起居如驚 ,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 ,靜則多言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如裹 ,濕熱不攘 ,大筋緛短,小筋弛長 ,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 ,為腫。四維相代 ,陽氣乃竭。(《素問·生氣通天論》)

【词解】

①失其所:阳气运行失常,失去其应居之处所。

②折寿而不彰:不知不觉中寿命减少。折,损也,有减少之意。不彰,不显著。

③天运:天体的运行。

④阳因而上: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阳气上升外越之性,而具有向上、向外的趋势,卫外御邪的作用。因,顺应,依顺。

⑤欲如运枢:此喻人体阳气有如户枢一样主司肌表的开阖。运枢,即转动的门轴。

⑥起居如惊:比喻生活作息没有正常的规律。惊,卒暴之意。

⑦神气乃浮:寒邪侵犯,卫阳之气上浮与之抗争。神气,即阳气。

⑧烦则喘喝:指暑热内盛所致的烦躁、气喘息急,喝喝有声。

⑨静则多言:指暑热伤及心神导致的神昏谵语、郑声。静与烦相对而言。

⑩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指身体发热如燃烧之炭火,如有汗出则热可随汗而外散。又,吴昆将“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移至“因于寒”句下,可参。

⑪首如裹:形容头部困重不爽,如被物裹。湿邪困阻清阳所致。

⑫攘(rǎng):消除,去除。

⑬大筋 img (ruǎn)短,小筋弛长:此两句为互文,意为大筋、小筋,或者收缩变短,或者松弛变长。“ img ”,收缩;“弛”,放松,弛缓。

⑭气:风气。

⑮四维相代:风、寒、暑、湿四种邪气更替伤人。代,更替。

【释义】

本段以取象类比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并对阳气卫外失常的病理进行了论证。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犹如自然界中的太阳在天体中的作用一样,是巨大的能量来源,是生命动力来源。天体中必须依赖太阳有规律地运行不息,才能光明爽朗,万物得以化生繁衍。人体中也需要依赖阳气才能运行通畅,才能保持活力和能量,保持健康。人体的阳气向上向外布散,起着固护肌表、防御外邪侵袭的重要作用。阳气充盛则腠理固密,虽有邪气侵袭,也不容易发病。若寒邪干扰了阳气,阳气开阖失序,浮散损伤,形成疾病,可使人坐卧不安,心神不宁。如果感受暑邪,暑邪为阳邪,性质炎热,蒸腾津液外出,扰动心肺,可见机体汗多,心烦而呼吸急促,喘促有力。如果暑热扰动神明,可造成神志昏迷,妄言乱语,身体灼热体温偏高,汗出多而气耗散。如果感受湿邪,湿邪属于阴邪,阻滞清阳之气上升,不能上达头面,可见到头昏重如被物缠裹而沉重。湿邪郁滞,久可化热,湿热并集,阻滞筋脉,造成气血不能通达濡润,筋脉失去濡养,可表现出筋脉短缩挛急,或松弛萎缓之等肢体运动障碍等病变。如果风邪侵袭人体,肺气郁闭,肺主行水,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可出现头面甚至全身水肿。四季的气候成为致病邪气各自在不同季节为主而伤害人体,造成人体阳气的衰竭匮乏,使得人体疾病丛生。

由此可知,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于生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阳气生理作用有二:一是气化温养功能。天之阳气蒸腾气化水液,温暖大地,促进万物的生长;人之阳气温养脏腑经脉,化生和温运精气血津液,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二是卫外御邪功能。阳气具有固护肌表、抗御外邪侵袭的重要作用。阳气卫外失常,则令邪气乘虚而入。《内经》这种重视阳气的思想为后世相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云:“然则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由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此其最要者也。”并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提出了“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著名论点。

六、饮食所伤

【原文】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絶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 ,短肌 ,心氣抑。味過於甘 ,心氣喘满,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 。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素問·生氣通天論》)

【词解】

①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指阴精。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此泛指各种饮食物。本句意为阴精的产生本源于饮食五味。

②阴之五宫:五宫,此指五脏。阴之五宫,指贮藏阴精的五脏。

③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津,此为浸淫的意思;张介宾注:“溢也”,即过盛、漫溢之意。以,犹乃也。绝,减弱、衰弱。因过食酸味,导致肝气偏亢,肝木浸淫乘脾,则脾气衰竭。

④大骨气劳:大骨,指腰间脊骨,此代指肾脏。气劳,意即肾气劳伤。

⑤短肌:短,缩短,此为损伤的意思。短肌,指肌肉受到损伤。

⑥甘:《太素》作“苦”,可参。

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心气喘满,指心跳急促而烦闷;满,通“懑”,烦闷。衡,平也。味过于苦则伤心,心气受伤则心跳急促而心中烦闷。黑为水之色,火不足则水气乘之,故反见黑。心火虚衰而肾水偏盛,故肾气不衡。

⑧苦:《太素》作“甘”,可参。

⑨脾气不濡:濡,湿也。脾气不濡,意为脾伤不能运化水湿。

⑩胃气乃厚:厚,此指胀满。由脾湿不运,湿盛困胃所致。

⑪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筋脉败坏弛缓,精神耗伤。沮,衰败;弛,松弛;央,通“殃”,损伤之意。

⑫谨和五味:谨慎地调和饮食五味。

⑬骨气以精:骨、筋、气、血、腠理等均得五味滋养而强盛。骨气,泛指上文之骨、筋、气、血、腠理。精,此为强盛的意思。

⑭天命:即天赋的寿命。

【释义】

本段原文阐释了饮食五味与阴阳的关系。饮食五味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药食五味各有阴阳偏性而分入五脏,是维持或调整人体阴阳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五味是化生阴精以养五脏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精气之源。但若饮食偏嗜,则又可因其阴阳偏性而破坏人体阴阳协调,使五脏受损而发病。饮食所伤除直接伤损肠胃外,还可通过五味与五脏的相合关系,引起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并进一步波及其他脏腑。五味偏嗜伤人,过食酸则肝气偏盛,肝旺乘脾,脾气虚弱;过食咸则肾气受损,不能生髓充骨而致骨病,侮土则短肌,凌心则心气抑;过食苦则心气受损,见心胸喘满,肾水克伐心火,寒凝血脉,则见面黑无泽;过食甘则损伤脾气,致脾失健运,胃气壅滞,脘腹胀满;过食辛则肺气受损,津液不布,筋脉失充,神气失养。因此,要谨慎地调和饮食五味,才能维持机体阴阳协调,保证健康不病。

七、五劳所伤

【原文】

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素問·宣明五氣》)

【词解】

①五劳所伤:五种过度的疲劳导致五脏的精气受到损伤。

【释义】

本段原文提出过劳可致多种疾病。很多疾病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由于我们长时间的“过度”而引起的。如用眼过度会伤血,卧床太久会伤气,坐久了伤肉,站久了伤骨,行走过度也会伤筋。因“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肉、肾主骨、肝主筋”,故五种行为过度就会损伤五脏之气。由此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务必防止过劳损伤,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

八、百病生于气

【原文】

餘知百病生於氣 也。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寒則氣收 ,炅則氣泄 ,驚則氣亂 ,勞則氣耗 ,思則氣結 ,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 急,肺布葉舉 ,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 ,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内皆越 ,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素問·舉痛論》)

【词解】

①气:此指气机失调。

②气上:此指肝气上逆。

③气缓:气机涣散不收。

④气消:此指肺气耗散。

⑤气下:气机下陷。以下文看,此为肾中精气不固。

⑥气收:气机收敛于内。收,收敛。

⑦气泄:指阴津和阳气随汗液外泄。

⑧气乱:指神气不定。

⑨气耗:正气耗散。

⑩气结:气机郁结。

⑪心系:指以心为中心及其联系其他脏腑百骸的脉络。

⑫肺布叶举:指肺叶胀大。

⑬精却:肾精衰退而不能上奉。却,衰退。

⑭气不行:《新校正》云:“当作‘气下行’也。”与上文黄帝所问相合,可从。

⑮外内皆越:越,消散、耗散、外越。喘则使气内越,汗出则使气外越。

【释义】

本段提出“百病生于气”的重要观点,指出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机失调所致。人体的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气的运动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有着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有序的气运动不息,保证了机体物质和能量的代谢,维持了机体各脏腑的正常协调功能。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能得以完成。所有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都可以导致气活动失常,机体脏腑功能紊乱,而产生诸多疾病。人体有着丰富的情绪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变化是以五脏之气为物质基础的,一般情况下,情志活动不会导致疾病发生,只有突然、强烈或持续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控能力,才会使人体气的活动紊乱。大怒可以引起气向上的冲逆,也引起血液运行的失常,血随气逆于上,可出现面红目赤、头目眩晕,甚至呕血等症状;肝气上逆,木旺乘土,伐伤脾胃,可出现飧泄。喜悦本身属于良性情绪状态,适度喜悦可以使机体气血和畅顺达,营卫运行通利;过度欢喜可以导致气的涣散,也使精神涣散不收。过度悲伤可以导致气的消耗,使心肺之气拘急不利,阻遏上焦营卫之气的宣发,气郁结而生热,消灼心肺精气。过度的恐惧可以损伤肾气,使肾气不能固守导致气泄走于下,可见到遗精、滑精等症状。精不足于下,肾精无以济养心,造成上下闭塞不通,气不能行走于上,则壅滞在下,造成下焦腹部胀满不适。过度的惊吓使心神动荡不宁,心气散乱,举止无措,气运行逆乱。六淫邪气也可以影响气的运行变化。如寒邪可以导致气的闭藏和收敛,肌表腠理闭阻,卫气不能宣散,可以见到恶寒、无汗、脉紧等症状。热邪侵袭机体,其性升散,可以导致肌表腠理开疏,气开泄和耗散,汗出多,形成耗气伤津的病证。过度劳累则消耗体力,耗散气容易导致气的不足,见到气短喘促,汗出不止,由于气不足,无力固摄汗液,造成身体内外的物质损失。过度思虑则心神凝聚,气留而不行,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不畅。

九种气机失调的病变,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为情志因素,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二为气候因素,如寒则气收、炅则气泄等;三为生活起居因素,如劳则气耗等。“九气为病”的病机特点,基本上概括了气机失常的主要病理变化,如气滞、气陷、气脱、气逆、气虚、气闭等,成为后世分析气机失常病机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F0qr0Pc4LZVgDoarklXLZc7O4ReE07RZlCOPHnu0xu4RzeJ1HrWD+pto5uS769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