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神气血之间相互联系,并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经络学说对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气功等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宋代窦材《扁鹊心书》更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之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有路径、途径之意,《释名》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经脉是经络的径直部分,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联络、网络之意,《说文》注:“络,絮也。”言其细密繁多。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经脉与络脉的区别是“经为主干,络为分支”,经脉和络脉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联络沟通等作用,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章对十二经络原文进行了逐条阐述,重点学习十二经的循行规律和具体循行路线,从而运用经络理论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和有效地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原文】
肺手太陰之脈,起 ① 於中焦,下絡 ② 大腸,還循 ③ 胃口 ④ ,上膈屬肺,從肺系 ⑤ 橫出腋下,下循臑 ⑥ 内,行少陰 ⑦ 、心主 ⑧ 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⑨ ,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靈樞·經脈》)
【词解】
①起:经脉之始为“起”。
②络:脏腑所属的经脉绕行于其相合的脏腑称“络”。
③还循:经脉去而复回称“还”;沿着一定的走向称“循”。
④胃口:胃之上口,贲门部。
⑤肺系:指肺及其相连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⑥臑(nào音闹):指上臂。
⑦少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
⑧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⑨廉:边、侧之意。
【释义】
手太阴肺经,从中焦腹部起始,下绕大肠,复从大肠回还沿着胃口上行,上贯膈膜,入属于肺,再由喉管横走,至于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下达肘中,顺着前臂内侧上骨的下缘,入寸口,沿着鱼际,出拇指尖端。其支脉,从手腕后直出食指尖端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原文】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 ① 之間,上入两筋 ② 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 ③ 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④ ,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 ⑤ 頰,入下齒中,還出挾 ⑥ 口,交 ⑦ 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靈樞·經脈》)
【词解】
①合谷两骨:合谷,穴名,在拇指、食指的歧骨间。两骨:指第一掌骨、第二掌骨。
②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
③髃(yú音余)骨:“髃”,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④柱骨之会上:柱骨,指颈骨的隆起处,此处为大椎穴,又称会上,以其诸阳经会于此故。
⑤贯:经脉从中穿过称“贯”。
⑥挟:经脉并行于两侧曰“挟”。
⑦交:经脉彼此交叉为“交”。
【释义】
大肠手阳明经脉,起于食指尖端,沿着食指上侧,通过合谷穴拇指、食指歧骨之间,上入腕上两筋中间的凹陷处,沿前臂上方,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端的前缘,上出于肩胛上,与诸阳经相会于柱骨大椎穴上。向下入缺盆,联络肺脏,下贯膈膜,会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缺盆上走颈部,贯通颊部,下入齿龈,回转绕至上唇,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挟于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原文】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 ① ,旁納太陽之脈 ②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 ③ 唇,下交承漿,却 ④ 循頤 ⑤ 後下廉,出大迎 ⑥ ,循頰車 ⑦ ,上耳前,過客主人 ⑧ ,循髮際,至額顱 ⑨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 ⑩ ,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下挾臍,入氣街 ⑪ 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 ⑫ ,抵伏兔 ⑬ ,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間;其支者,下廉 ⑭ 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靈樞·經脈》)
【词解】
①頞(è)中:頞,指鼻梁。頞中,即鼻梁的凹陷中。
②旁纳太阳之脉:纳,《甲乙经》作“约”,为缠束之意。谓在鼻旁两侧与足太阳膀胱经相缠束。
③环:经脉围绕其周围曰“环”。
④却:经脉进而退转曰“却”。
⑤颐:口角后,腮的下方。
⑥大迎:穴位名,位于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处。
⑦颊车:穴位名,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横指处,闭口咬紧牙关时肌肉隆起,放松时按之凹陷处。
⑧客主人:耳前足少阳胆经上关穴处。
⑨额颅:前额骨部,发下、眉上处。
⑩人迎:穴位名,位于结喉旁一寸五分动脉处。
⑪气街:穴位名,又名气冲,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五寸,旁开三寸处。
⑫髀关:在大腿前上方的横纹处,又为穴位名。
⑬伏兔:大腿前外侧隆起处之肌肉,其形有如兔伏,故名。
⑭廉:《脉经》《甲乙经》作“膝”字,为是。
【释义】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其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另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原文】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内側白肉際 ① ,過核骨 ② 後,上内踝前廉,上踹 ③ 内,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④ ,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别上膈,注心中。(《靈樞·經脈》)
【词解】
①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指手足掌背两面的交界处。交界处的背面曰赤肉,掌面曰白肉。
②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在足内侧所形成的圆形隆起,其状如圆骨,故名。
③踹:在此为“腨”之误,指小腿的腓肠肌。
④舌本:舌根。
【释义】
脾足太阴经脉,起于足大趾的尖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分界处,经过大趾后的核骨,上行于内踝的前方,再上行于小腿肚的内侧,沿胫骨后方,与厥阴肝经交叉出于其前,上行膝股内侧的前缘,直达腹内,入属脾脏,连络胃腑,上过膈膜,挟行咽喉,连于舌根,散于舌下。它的支脉,又从胃腑分别而行,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原文】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 ① ,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却上肺,下 ② 出腋下,下循臑内後廉,行太陰、心主 ③ 之後,下肘内,循臂内後廉,抵掌後銳骨 ④ 之端,入掌内後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靈樞·經脈》)
【词解】
①心系:指心与其他脏器联系的脉络组织。
②下:《甲乙经》《太素》均作“上”,可从。
③太阴、心主: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
④掌后锐骨:掌后小指侧的高骨,其凹陷处为神门穴。
【释义】
心手少阴经脉,起于心中,出属于心的脉络,下过膈膜,联络小肠。它的支脉,从心系上行,挟于咽喉,上联目系。另一直行的经脉,又从心系上行肺部,向下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的后缘,到达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进入掌内后侧,沿着小指的内侧至指端,与手太阳经相接。
【原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 ① 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側两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 ② ,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頰上䪼 ③ 抵鼻,至目内眦,斜絡於顴。(《靈樞·經脈》)
【词解】
①踝:掌后小指侧的高骨。
②肩解:肩臂两骨相连接之处。
③䪼(zhuō):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释义】
小肠手太阳经脉,起于手小指的尖端,沿手外侧,上入腕部,过锐骨直上,沿前臂骨下缘,出肘侧两骨之间,再上行,沿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左右交于肩上、下入于缺盆,联络心脏,再沿咽部下行穿过横膈膜,到达胃部,再向下入属小肠本腑。它的支脉,从缺盆沿颈上抵颊部,至眼外角,回入耳中。又一支脉,从颊部别走眼眶下,至鼻,再至眼内角,斜行而络于颧骨部,与足太阳经相接。
【原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内眥,上額交巔 ①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②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髆 ③ 内,挾脊抵腰中,入循膂 ④ ,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内左右,别下貫胛,挾脊内,過髀樞 ⑤ ,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 ⑥ ,至小指外側。(《靈樞·經脈》)
【词解】
①巅:头顶部。
②角:即耳廓的上部。
③肩髆(bó):髆,同膊,此指肩胛。
④膂(lǚ):夹脊两旁的肌肉。
⑤髀枢:髀,股部。髀枢,指股部髋关节的部位,环跳穴处。
⑥京骨:足小趾本节后半圆形骨,又为穴位名。
【释义】
膀胱足太阳经脉,起于眼内角,向上行于额部,交会于头顶之上。它的支脉,从头顶至耳上角。它的直行经脉,从头顶入络于脑,复从脑后下行项后,沿肩胛内侧,挟脊柱的两旁直达腰中,从腰部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联络肾脏,入属于膀胱本腑。其另一支脉,从腰中会于后阴,通过臀部,直入膝腘窝中。又一支脉,从左右肩胛骨内侧,另向下行,穿过脊内,经过股部上方之关节部位,沿骨外侧后缘,向下行,与前一支脉会合于膝腘窝中,由此再向下通过小腿肚,出外踝骨的后边,沿足小趾本节后之半圆骨,至小趾尖端外侧,交于小趾之下,与足少阴经脉相接。
【原文】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 ① 走足心,出於然谷 ② 之下,循内踝之後,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靈樞·經脈》)
【词解】
①邪:通“斜”。
②然谷:穴位名,位于内踝前大骨下陷中。
【释义】
肾足少阴的经脉,起于足小趾的下面,斜走足心,经过内踝前大骨凹陷之下,沿着内踝的后面,转入足跟,由此上行小腿肚内侧,出腘窝内侧,上行股内侧后缘,穿脊而入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它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连肝穿过膈肌,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归结于舌根。它的支脉,从肺出行,络于心脏,再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原文】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曆絡三膲 ①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两筋 ② 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 ③ 出其端。(《靈樞·經脈》)
【词解】
①历络三膲:指自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历,经历;膲,同“焦”。
②两筋: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
③小指次指:从小指开始序数的第二指,即无名指。
【释义】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经脉,起于胸中,出于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膜,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循行胸中,横出胁下,当腋缝下三寸处上行至腋窝,再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入肘中,下循臂,行于掌后两筋之间,入掌中,沿中指直达指尖。又一支脉,从掌中别出,沿无名指直达指尖,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原文】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間,循手表腕 ① ,出臂外两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 ② ,散落 ③ 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靈樞·經脈》)
【词解】
①手表腕:手表,指手的表面,即手背。手表腕,此指手背腕关节。
②膻中:即胸中。
③落:《甲乙经》《太素》作“络”,为是。
【释义】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之末端,上行出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背部,再向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穿过肘关节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关节部,与足少阳胆经交叉走其后面,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本腑。它的支脉是从胸腔中部分出,上行出于锁骨上窝,再上项部,联系于耳廓后面,直行向上出于耳廓上角,自此弯屈向下到面颊部再至眼眶下部。它的又一分支是从耳廓后面进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廓前面,经过客主人穴所在部,向前交叉于面颊部,到达外眼角,接于足少阳胆经。
【原文】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 ① ,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别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 ② ,橫入髀厭 ③ 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 ④ ,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 ⑤ ,出膝外廉,下外輔骨 ⑥ 之前,直下抵絶骨 ⑦ 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 ⑧ 内,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⑨ 。(《靈樞·經脈》)
【词解】
①头角:即额头两侧。
②毛际:耻骨联合部的阴毛处。
③髀厌:同“髀枢”。
④季胁:胸胁两侧的软肋处。
⑤髀阳:指大腿外侧。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⑥外辅骨:即腓骨。
⑦绝骨:在外踝上三寸,腓骨的凹陷处。
⑧大指歧骨:歧骨,泛指骨骼连接的夹角处。此指足大趾、次趾之间的骨缝。
⑨三毛:此指足大趾爪甲后二节间背部之短毛。
【释义】
胆足少阳经脉,起于眼外角,上行至额角,向下绕到耳后,沿颈走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入缺盆。它的支脉,从耳后入耳内,出于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又一支脉,从眼外角下行至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至眼眶下,向颊车,下颈,与前一支脉合于缺盆,再由此下行胸中,通过膈膜,联络肝脏,入属胆腑,沿着胁里,出少腹两侧的气街,绕过阴毛际,横入环跳穴处。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腋,沿着胸部过季胁,与前支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沿大腿外侧,下行至膝外缘,下走外辅骨的前方,直下至外踝上方的腓骨凹陷处,出于踝前,沿着足背,出足小趾与第四趾之间。另一支脉,由足背走向大趾之间,沿着大趾的骨缝,至大趾尖端,再回走穿过足大趾爪甲后背面的丛毛,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原文】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内廉,循股陰 ① ,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 ② ,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内;其支者,復從肝别貫膈,上注肺。(《靈樞·經脈》)
【词解】
①股阴:即大腿内侧。
②颃颡(háng sǎng):指上颚与鼻相通的部位,相当于鼻咽部。
【释义】
肝足厥阴经脉,起于足大趾丛毛上的大敦穴,沿着足背上侧,至内踝前一寸处,向上至踝骨上八寸处,交叉于足太阴脾经的后方,上膝弯内缘,沿阴股,入阴毛中,环绕阴器,至小腹,夹行于胃部,上行属肝,下络于胆,再上通过膈膜,散布于胁肋,从喉咙的后侧,入喉咙的上孔,联系眼球深处的脉络,再上出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中央之百会穴。它的支脉,从眼球深处脉络,向下行于颊部内侧,环绕口唇之内。另一支脉,又从肝脏通过膈膜,上注于肺脏,与手太阴肺经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