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問曰:余聞方士 ① ,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 ② ,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 ③ ,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説。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④ ,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 ⑤ ,故藏而不寫 ⑥ ,名曰奇恒之府 ⑦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 ⑧ ,此受五藏濁氣 ⑨ ,名曰傳化之府 ⑩ ,此不能久留,輸寫者也 ⑪ 。魄門亦為五藏使 ⑫ ,水穀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 ⑬ ,故满而不能實 ⑭ 。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虚,食下則腸實而胃虚。故曰實而不满,满而不實也。(《素問·五藏别論》)
【词解】
①方士:本指知晓方术,炼丹求仙,以保长生不老之人。后泛称医、卜、星、相之辈。此指医术较为低劣的医生。
②或以肠胃为脏:肠胃,是下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简称。
③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我冒昧地提出疑问时,这些持不同观点的方士们彼此相互驳斥,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敢,谦词,自言冒昧之意。
④女子胞:即子宫,又名胞宫,位于少腹之中,主月事、孕育胎儿,为奇恒之腑之一。
⑤藏于阴而象于地:指奇恒之腑具有贮藏阴精的作用,像大地蓄藏万物一样。阴,阴精;象,征象。
⑥藏而不泻:指奇恒之腑贮藏精气,而不转输水谷和排泄糟粕。
⑦奇恒之腑:指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其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⑧泻而不藏:六腑能转输水谷和排泄糟粕,而不能贮藏精气。
⑨五脏浊气:此指五脏在代谢中产生的浊物。
⑩传化之腑:传导变化饮食物的器官。
⑪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指五脏浊气和水谷糟粕不能久留于传化之腑,需要及时被转输和排泄。
⑫魄门亦为五脏使:指魄门受五脏支配而启闭。魄,通粕。魄门,即肛门。使,役使、支配之意。
⑬藏精气而不泻也:五脏主藏精气而不主传化水谷。
⑭满而不能实:满,指精气盈满;实,指水谷充实。指五脏但藏精气,而不能被水谷充实。
【释义】
本段论述了脏腑的分类及其功能特点。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器分为脏和腑,心、肝、脾、肺、肾属于五脏,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属于六腑。另外还有被称为“奇恒之腑”的脑、髓、骨、脉、胆、子宫。属于奇恒之腑的脏器贮藏精气,类似大地可藏的特性,属于阴的特性,因此固摄贮藏精气而不可外泄。属于六腑的脏器内中空,是天之气所生,如天包罗万物的特性,因此可以传送变化,而没有精气的存储,它们被称为传化之腑,食物或者水液在其内流动传送,而不能滞留不输,因此传化之腑表现出输送排泄食物和水液的特点。肛门是排出人体糟粕之处,排与不排需要脏腑之气的调节和指挥,传化之腑中的食物和水液不可久留,而是充盈与排空交替。五脏的特点是贮藏精气,五脏之精气充养于脏腑,保证各脏腑行使功能,这个精气不可外泄而亏少,五脏要保持精气的充盈饱满,但又不能壅实郁结而失去活力。六腑是空腔的脏器,容纳食物并消化食物,其功能的发挥靠五脏精气的充养,负责食物和水液的传导,其传导水谷的状态是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而不能肠胃同时皆实,那样就是胀满不消化的病态了。即食物入口后,填充了胃,胃里充实而肠道相对较空,随着胃的蠕动和推动食物下行,胃里排空,食物下行到肠,肠道充盈食物而胃出现暂时的空,这种交替就是六腑传化的表现。
【原文】
願聞十二藏之相使 ① ,貴賤 ② 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 ③ 出焉。肺者,相傅之官 ④ ,治節 ⑤ 出焉。肝者,將軍之官 ⑥ ,謀慮 ⑦ 出焉。膽者,中正 ⑧ 之官,決斷出焉。膻中 ⑨ 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 ⑩ 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⑪ 。三焦者,決瀆 ⑫ 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 ⑬ 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 ⑭ 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 ⑮ 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 ⑯ 大危,戒之戒之!(《素問·靈蘭秘典論》)
【词解】
①相使:十二脏腑功能的相互为用与相互联系。
②贵贱:指十二脏腑功能的主要、次要之分。
③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④相傅之官:肺的作用犹如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宰相。相傅,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之职。
⑤治节:治理调节。指肺协助心调节气血、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
⑥将军之官:肝属风木,性动而急,犹如将军之性。
⑦谋虑:筹划思考。
⑧中正:不偏不倚,正直无私。
⑨膻中:心包络。
⑩仓廪:贮藏粮食的仓库。
⑪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肾精充足,精力充沛,筋骨劲强,精巧多能。伎,同技,指多能;巧,精巧的意思。
⑫决渎:通利水道。
⑬州都:水中陆地。此指水液汇聚之处。
⑭相失:失去相互协调关系。
⑮使道:相使之道。指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道路。
⑯宗:指宗庙、社稷。此指国家政权。
【释义】
本段论述了人体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人体的十二脏腑发挥各自的功能,并且相互联系,互相为用。脏腑所行使的功能不同,担当的角色也不同,在十二脏腑中位居的主次也不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犹如一国之君,是机体脏腑的君王,具有调控掌管五脏六腑的作用,使得机体精力充沛,气血旺盛而健康。肺是主司人体呼吸,协助心发挥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具有协助心更好地发挥君主的意义,犹如一国之宰相一样。肝主疏泄,条畅全身气的运行,犹如调兵遣将的将军一样,肝气和畅保证气血顺达,使得机体情绪安和,而有谋虑智慧。肝与胆密切相关,胆气有助于肝气的顺达,肝气保证胆气的正常疏泄,肝胆气旺而气血和顺,运用谋略可以做出决断和选择。膻中即心包络,是心之外护,犹如使臣一样,传达君主的意志和命令,其功能正常,可以保证心气舒展,精神愉悦而喜乐有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是运化饮食物之脏腑,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之气的运化使得食物转化为营养之精华而被机体利用,犹如掌管粮食仓库的官吏。大肠是肠胃系统的后端,犹如掌管末端运输的官吏,主要负责吸收水谷糟粕中多余的水分,将食物残渣变为粪便而排出体外。小肠位居于胃下,受盛胃中水谷并泌别清浊,将其一分为三:水谷精微交由脾运转全身;水谷糟粕下传大肠;代谢浊水输入膀胱。肾藏精,精生髓,髓充于骨,肾精充足则骨骼坚硬,体格强壮。髓充于脑,肾精充足则脑髓足,灵巧记忆而生智慧。三焦分布于人体上中下三部,是运行水液的通道,三焦之气通利,则水液在全身的输布通利。膀胱是存储尿液的器官,这是人体水液会聚之处,膀胱犹如掌管水利的官吏,负责气化水液,推动水液的终端代谢。十二脏腑既分工又合作,紧密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而脏腑的协调是由心主统领的,即心在十二脏腑生理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主明则下安”,心功能正常,协调各脏腑使其各自发挥自己的功用,则身体无恙,延年益寿,终身不会出现危险。“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不能协调总领各脏腑,可以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失却相互的密切协调关系,就会损害机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这就犹如君主昏庸,其统治地位就可能有倾覆之危。这是特别要注意的啊!
【原文】
藏象 ① 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 ② ,神之變 ③ 也;其華 ④ 在面,其充 ⑤ 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 ⑥ ,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 ⑦ 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 ⑧ ,通於秋氣。腎者,主蟄 ⑨ ,封藏之本 ⑩ ,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 ⑪ ,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 ⑫ ,魂 ⑬ 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 ⑭ ,此為陽中之少陽 ⑮ ,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 ⑯ ,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 ⑰ ,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⑱ 。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⑲ 。(《素問·六節藏象論》)
【词解】
①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表现于外的现象。
②生之本:即生命的根本和主宰。生,生命;本,根本、主体、主持。
③变:《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处,即居处。下文“魄之处”“精之处”“魂之居”“营之居”,均作“处”为是,即居处之意。
④华:精华,光华,荣华,为表现于外的精华之象。
⑤充:充养。
⑥阳中之太阳:心居上焦胸中阳位,通于夏气,其性属火,故为阳中之太阳。前“阳”字指部位,后“阳”字指功能特性及所通应的季节。
⑦魄:指神的活动之一,包括人出生后的本能活动和痛痒的感觉等。
⑧阳中之太阴:《灵枢·阴阳系日月》曰:“肺为阳中之少阴。”肺居胸中阳位,但其性主收敛、肃降,应于秋气,秋为少阴之气,故当为“阳中之少阴”。
⑨蛰:动物冬眠伏藏谓蛰。此指肾脏藏精的功能,有生机内藏之意。
⑩封藏之本:指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宜妄泄的功能。藏,闭藏、内藏之意。
⑪阴中之少阴:《灵枢·阴阳系日月》曰:“肾为阴中之太阴。”肾居下焦阴位,主闭藏,应于冬气,冬为太阴之气,故当为“阴中之太阴”。
⑫罢极之本:罢,免除,停止;极,劳困。肝藏血主筋,能耐劳作而消除疲劳,故为罢极之本。一说,罢,音义同“疲”,罢极,即劳困之意,此从病理角度阐释,可参。
⑬魂:指神的活动之一。包括人的谋虑、梦幻等思维意识活动,以及志怒、惊恐等情感活动。
⑭其味酸,其色苍:据北宋林亿的《新校正》,此六字与下文的“其味甘,其色黄”六字,应为衍文。
⑮阳中之少阳:《灵枢·阴阳系日月》云:“肝为阴中之少阳”。肝居下焦阴位,通于春气,具有少阳生发之性,故当为“阴中之少阳”。
⑯器:容器。指胃肠、三焦、膀胱等器官转五味、出糟粕的作用。
⑰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⑱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至,到达。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通于长夏,而长夏居于春夏与秋冬阴阳之交,故称脾为“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水谷,与六腑关系密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诸腑皆传化水谷,总统于脾,故称为至阴之类。《灵枢·阴阳系日月》云:“脾为阴中之至阴。”
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众说不一,而以“十一”乃“土”字之误的观点较妥。“土脏”即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传化之腑。决,通也,泄也。胆气疏泄,通降于土脏,土脏则得以正常运化,故谓之。
【释义】
本段论述了藏象的概念、脏腑的性能以及与五体、五华的通应关系。藏象是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征象能够于相应的外部反映出来,人体的脏器有其生理功能,并有和其相联系的形体,其华彩的外在彰显,同时和四季阴阳相通而呼应,从而构成了中医学对人体脏器五脏功能的系统认识。心是生命之主宰和根本,也是机体有形之体的变化掌控之所在。心的华彩外显在面部,心所运行推动的气血充养全身的血脉,心的特性为阳中之阳,心气旺于夏季,与夏季炎热之阳气相通。肺是呼吸之脏,主全身气的运行,主藏魄,其华彩外显在皮毛,肺气充养于皮肤,其特性是阳中之阴,肺气旺于秋季,与秋季收敛之气相通。肾气主闭藏和藏精,宜闭固而不妄泄,被称为“封藏之本”,其华彩外显在头发,其气充养于骨,其特性是阴中之阴,肾气旺于冬季,与冬季寒凉之气相通。肝藏血,是魂之居,其华彩外显在指甲,其气充养于筋,筋主运动,肝气旺则运动灵活而不疲劳。其特性是阴中之阳,肝气旺于春季,与春季生发之气相通。肝所对应的味为酸,对应的颜色为青色。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分别属于肠胃系统和水液代谢系统,肠胃消化系统是空腔脏器,能够承载食物并消化吸收,剩余食物残渣成为人体所不需要的糟粕而排出体外。脾胃主运化食物,犹如粮仓的大本营,因此脾胃被称为“仓廪之本”,饮食物被消化后转化为具有营养的营气贯注于血脉中。脾的华彩外显在口唇,其气充养于肌肉,其特性是阴中之至阴,脾气旺于长夏,与长夏湿之气相通。脾所对应的味为甘,对应的颜色为黄色。胆对应于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脏腑之气也随之而生化,因此脏腑之气萌生则取决于胆气。
【原文】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 ① 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 ② 歸心,淫精於脈 ③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 ④ ,肺朝百脈 ⑤ ,輸精於毛皮 ⑥ 。毛脈合精 ⑦ ,行氣於府 ⑧ ,府精神明 ⑨ ,留於四藏 ⑩ ,氣歸於權衡 ⑪ 。權衡以平 ⑫ ,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⑬ 。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 ⑭ ,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⑮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⑯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⑰ 。合於四時五藏陰陽 ⑱ ,揆度以為常也 ⑲ 。(《素問·經脈别論》)
【词解】
①淫:浸淫,此处为滋养、濡润之意。
②浊气:此指水谷精微中浓稠的部分。
③淫精于脉:水谷精微中浓稠部分渗入脉内,化为营血,并沿经脉运行全身。
④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经脉之气沿经脉输布运行,首先到肺。因肺经为十二经之始,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故经气运行首先到肺。“脉气”“经气”同义互词。
⑤肺朝百脉:经气通过经脉聚会于肺,又由肺通向全身的经脉,百脉中运行的气血有赖于肺的调节。朝,朝会、会聚;百脉,泛指全身的经脉。
⑥输精于皮毛:肺通过经脉输布精气,内至脏腑,外达全身。皮毛,在此指代全身。
⑦毛脉合精:肺主气,心主血脉,肺外合皮毛,心在体合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
⑧府:指经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
⑨府精神明:经脉中气血运行正常。府精,经脉中的精气;神明,此指经脉气血运行正常。
⑩留于四脏:脉中精气输布于心、肝、脾、肾四脏。留,通“流”。
⑪气归于权衡:言精气输布要保持平衡协调的状态。权衡,即平衡。
⑫权衡以平:脏腑之气平衡协调,则十二经脉之气亦随之盈满而平定。
⑬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气口长一寸九分,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故曰气口成寸;肺朝百脉,为十二经脉之始终,脏腑气血盛衰情况皆显见于气口,所以诊气口可了解脏腑的气血盛衰与疾病的预后吉凶,故曰以决死生。
⑭游溢精气:水饮精气从胃中浮游盈溢的状态。游,流动也;溢,渗溢,满溢。
⑮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饮入胃,肠胃吸收人体所需的液态精微物质,经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达于肺,由肺布散至全身。
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既可将脾上输之水液布散全身,又可将代谢后的浊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肾与膀胱。
⑰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精之气布散于全身,通灌于五脏的经脉之中。
⑱合于四时五脏阴阳:饮食精微的生成与输布,气血津液的生化和运行,与四时阴阳及人体五脏阴阳变化相适应。合,应也。
⑲揆度以为常也:结合四时五脏的阴阳变化综合分析水谷精气的输布代谢是常规大法。揆度,揣度,诊察之义;常,指常规大法。
【释义】
本段论述了谷食和水饮在人体的输布过程,强调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应的整体观。谷食入胃后,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以滋养全身的筋膜。其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浓稠的精微物质,注入于心,之后流注于经脉,再经过肺输送到全身的血脉。把营养输送到皮毛,气血相合,汇聚于经脉之中,通过经脉的转输再流注到心、肝、脾、肾四脏。在精气输布过程中,气血要保持平衡的协调状态。本段突出了经脉在精气输布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了肝、脾、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更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内经》最早对人体血液循环初步的认识,这一认识远早于17世纪西方医学的血液循环理论。
水液入于胃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成为富含营养物质的津液,津液被脾气向上升散,汇聚于肺。肺居上焦,再通调水道将津液下输到膀胱,故谓“肺为水之上源”。又肺通过宣发作用,也可以将津液输布到肌表皮毛。而下输到膀胱的水液,经肾与膀胱共同气化,将其中具有营养的部分蒸腾气化于全身。此为水液代谢的全过程,水液历经中焦,而后上焦、下焦,四布于周身皮毛,灌注于五脏六腑,代谢后变为尿与汗排出体外。此外,人体的水液代谢还随着四季寒暑的更迭、五脏阴阳的盛衰而变化,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可见,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为肺、脾、肾、三焦、膀胱,所以后世治疗水湿、痰饮病变,多从肺、脾、肾等脏入手。
【原文】
五藏者常内閱於上七竅也 ① ,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為癰 ② 。(《靈樞·脈度》)
【词解】
①五脏者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藏于内,其精气通过所属经脉显现于颜面诸窍。五脏功能正常,则诸窍和利;五脏失和,则七窍不通。阅,显现之意。
②六腑不和则留为痈:指六腑不和,则营卫气血运行不畅,阳热之气壅滞,发为痈疡。
【释义】
本段论述了五脏与七窍的关系,此理论是五脏主五官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五脏的精气分别充养于人体的不同官窍,中医学认为,五脏各有所主的五官。五官的功能依赖于脏腑之精气的盈亏,脏腑有病变也可以从相对应的五官七窍上反映出来。肺气布散于鼻,肺气和顺则鼻嗅觉灵敏,能辨识香臭不同气味。心气布散于舌头,心气和顺则舌体红润,气血充足,则转动灵活,能辨别不同的味道。肝气布散于眼睛,肝气和顺使眼睛得肝血濡养,视力正常而能辨认不同的颜色。脾气布散于口,脾气和顺则口中有味,食欲旺盛,能品五谷饮食。肾气布散于耳,肾气和顺则听觉灵敏,能辨五音。如果五脏功能失常,则官窍气血不通利,功能出现异常;六腑不和则气血留滞,郁结而发热,发热则腐肉导致痈脓。
【原文】
諸脈者皆屬於目 ① ,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 ② ,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 ③ 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 ④ ,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⑤ 。(《素問·五臓生成》)
【词解】
①诸脉者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十二经脉上注于目。属,连属、统属。
②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于骨节,联络骨骼,具有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节,指骨节。
③此四支八溪之朝夕:犹言人身脏腑之气血流注四肢关节、血脉、骨髓、筋膜之间,如同潮汐般不断地营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支,同“肢”。溪,同“谿”,肉之小会。八溪,泛指四肢关节。朝夕,即潮汐。
④肝受血而能视:即目得血而能视。目为肝之窍,人的视觉功能与肝血的盈虚密切相关。肝,目之代称。
⑤摄:人之四肢筋脉得到肝血濡养,才能活动自如。如手指得到血的濡养方能摄取。
【释义】
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人体十二经脉可以上贯注于眼睛。脊髓上通于脑,汇聚于脑;骨骼关节的肌腱韧带等附着在关节,联络骨骼关节,使关节运动自如;血液由心主,心推动血液的运行,周流不息营养脏腑组织;肺主全身之气的调节,维持全身气的运行。人体的脏腑气血从早到晚不断地流行在全身,灌注于四肢关节、血脉、骨髓、筋膜之间,犹如每天的潮汐从不间断地营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气血的运行在人体清醒和运动时输送到全身,在人体休息入睡时,一部分血液回流贮藏于肝。肝主藏血,保证血液的调节,将血上注于眼睛,保证眼睛视觉良好;将血灌注于足部,保证四肢运动灵活能行走;将血灌注于手掌,使手掌有力而能握物;将血灌注于手指,使手指灵活能轻巧捏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