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陰陽者,天地 ① 之道也,萬物之綱紀 ② ,變化之父母 ③ ,生殺之本始 ④ ,神明之府 ⑤ 也。治病必求於本 ⑥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词解】
①天地:泛指自然界。
②纲纪:即纲领。
③父母:指本原、根本。
④生杀之本始:指事物产生与消亡的本原、由来。
⑤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的场所。
⑥本:指阴阳。
【释义】
本段阐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普遍的规律,是分析和认识事物的纲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中,并且不断地有新的事物产生,也会有旧的事物消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由于阴阳两个方面的不断变化,我们可见的自然界事物也随之出现相应的改变,所以阴阳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场所。将“阴阳”引入医学领域,为临床诊治疾病提出指导思想,即“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阴阳”,治疗疾病要抓住阴阳这一根本。因为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所以在诊断疾病时,先要分清阴阳,判断是阴证还是阳证,治疗的原则是纠正阴阳的平衡。
【原文】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① 。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②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③ 。此陰陽反作 ④ ,病之逆從 ⑤ 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词解】
①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指自然界事物一年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②飧泄: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③䐜胀:脘腹胀满。
④反作:即反常。
⑤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
【释义】
本段论述了阴阳的属性、作用及其失调的表现。阴阳存在于自然宇宙中,天地之阳气,质地轻清,轻清者趋向于上升,则积为天阳;而天地之阴气,质地重浊,重浊者趋向于下降,凝集为地阴。从阴阳的属性特点看,宁静者为阴,而躁动者为阳。阴阳也存在于一年四季的变化中,阴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即阳气增加,阴液也增多,阳气肃杀萧条,阴也减少而收敛。阳气主动而升腾,可化为气;阴气主宁静凝聚,可成为有形之体。在人体,人体之气属于阳,人体之精、血、津液为阴。以寒热来反映阴阳,可以说明阴阳的相互转化。四季变化如冬季寒冷之极的时候,也即是阳气萌生的时候;夏季炎热之极的时候,也即是阴气萌生的时候。如原为寒转为热的病证,在人体伤于寒则病为热;原由热而转变为寒的病证,内热极盛时反会出现恶寒和战栗。寒气归属于阴,由于阴主凝聚而不发散,因此所聚之气为重浊之气;热气属于阳,由于阳主上升而不凝聚,因此所成之气为轻清之气。人体的轻清之气趋向于上,如果轻清之阳气衰少不足,不足以向上升举,则衰于下,可以见到飧泄现象,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者大便稀而不成形;如果重浊之阴气停滞于人体上部而不趋向于下,可以见到腹胀、腹满现象。这样的现象属于阴阳的失常,阴阳运行出现了逆行异常所导致的疾病现象。
【原文】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①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 ②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词解】
①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界之气和饮食水谷之气化生的清阳出于头面官窍,产生声音和嗅、视、听觉等功能。产生的浊阴变为粪、尿由前后二阴排出体外。
②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之气发散于肌肤、脏腑间隙以温养之。浊阴之气趋向五脏贮藏而濡养之。
③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饮食物所生之精气,充实于四肢,其代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
【释义】
本段论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转化及其作用趋势。阴阳二气存在于宇宙自然中,其中天地之清阳之气,质地轻清,轻清者趋向于上升,聚而为天;而天地之浊阴之气,质地重浊,重浊者趋向于下降,凝集为地。地气在下属阴,虽阴主降,但降中有升,通过阳热的蒸腾作用,可上升为云。天气在上属阳,虽阳主升,但升中有降,通过阴寒的凝聚作用,可下降为雨。雨虽然是从天上降落所至,但若无地气上升为云,则天气无以下降为雨,故雨出于地气。同理,云虽然是地气上升所至,但若无天阳之气的蒸腾,则地气无以上升为云,故云出于天气。以上通过自然现象解释阴阳的可分性,二者互根互用,并可以相互转化,可以说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将阴阳的升降理论进一步联系人体,人体吸入的自然界之气和饮食水谷之气化生的清阳之气主升,属阳,出于头面官窍,产生声音、嗅觉、视觉、听觉等功能,而食物糟粕和废浊的水液为浊阴主降,属阴,由前后二阴排出体外;营卫二气,卫气为阳,营阴为阴,其中卫气外行于肌腠肌表,发挥温煦全身、防御外邪的作用,营阴趋向五脏贮藏,发挥濡养作用;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属阳,充实于四肢,其代谢后的水谷糟粕,属阴,归于六腑排出体外。
【原文】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①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②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 ③ 也。故曰: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词解】
①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以阴阳之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血气和男女。血为阴,气为阳;男为阳,女为阴。
②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古代浑天说认为,天体自东向西旋转,日月东升西降。圣人南面而立,左东右西,东升西降,天人相应,故谓人身左右为阴阳升降之道路。
③能始:能,胎之借字。即元始的意思。
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气居于内,为阳气的根基;阳气居于外,为阴气的役使。
【释义】
本段主要论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天地是自然界万物的上下。就血气而言,气为阳,血为阴,就男女而言,男为阳,女为阴。圣人坐北面南,左侧为东,右侧为西,左为太阳升起之方,右为太阳下降之方,左升右降,故左为阳,右为阴,左右为阴阳升降的道路。水的特性属寒,是濡润的、向下的;火的特性属热,是炎热的、向上的,二者最能体现阴阳的特点,是阴阳的象征。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阴阳两个方面的不断变化,阴阳是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所以阴阳是互根、互用的,阴主内,阳主外,阴为阳守护于内,才可以使阳气不耗散于外;阳为阴气役于外,才可以固护而使阴精不滑脱。例如,气虚的自汗,表面上看自汗是阴津的滑脱,而实际可能是由于阳气未能发挥固护作用。
【原文】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 ① 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虚,氣門 ② 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 ③ ,形乃困薄 ④ 。(《素問·生氣通天論》)
【词解】
①人气:此指阳气。
②气门:即汗孔。
③三时:指平旦、日中、日西三个时段。
④形乃困薄:形体困乏虚损之意。
【释义】
本段阐述了人体阳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相通应的规律。自然界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的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运转不息,白天行于体表。清晨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活跃于外,人体的阳气也随着活跃于外;中午,自然界的阳气最旺盛,人体的阳气也最旺盛;太阳偏西时,自然界的阳气逐渐递减,人体的阳气也逐渐内收,汗孔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由于人体的阳气收敛于内,要减少活动,不要扰动筋骨,以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阳气闭藏而出现疾病。晚上行于体表的阳气减少,护卫肌表的能力降低,所以不要接触雾气露水,免受外邪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如果违反一天之内这三个时段的阳气活动规律,人体阳气昼夜节律紊乱,功能失常,就会生病而使身体困顿虚损。这是《内经》“天人相应”学术观念在养生防病方面的具体表现,说明顺应自然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是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
【原文】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内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 ① ,夏病在陽 ② ,春病在陰 ③ ,秋病在陽 ④ ,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裏内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素問·金匱真言論》)
【词解】
①冬病在阴:冬季为病,责之于秋日失于摄养,所谓“奉藏者少”。秋为阴,故曰“冬病在阴”。
②夏病在阳:夏季为病,责之于春日失于摄养,所谓“奉长者少”。春为阳,故曰“夏病在阳”。
③春病在阴:春季为病,责之于冬日失于摄养,所谓“奉生者少”。冬为阴,故曰“春病在阴”。
④秋病在阳:秋季为病,责之于夏日失于摄养,所谓“奉收者少”。夏为阳,故曰“秋病在阳”。
【释义】
本段用阴阳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属阳。我们要了解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的道理。四季当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之所以致病,在于秋日失于摄养,故曰:冬病在阴;夏季之所以致病,在于春日不注意养生,故曰:夏病在阳;春季之所以致病,在于冬日养脏不足,故曰:春病在阴;秋季之所以致病,在于夏日失于长养,故曰:秋病在阳。我们需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人体背和腹而言,背部为阳,心、肺居于膈上,附于背,其中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肾、脾居于膈下,藏于腹,其中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阴中的至阴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
【原文】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① 。两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② 。故陽强不能密,陰氣乃絶 ③ 。陰平陽秘 ④ ,精神乃治 ⑤ 。陰陽離決,精氣乃絶。(《素問·生氣通天論》)
【词解】
①阳密乃固: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
②圣度:即最高的养生及治疗法度。
③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指阳气过亢,浮散失密,不能发挥正常的卫外、固护阴精的作用,使阴精外泄或者耗伤,以至尽竭。
④阴平阳秘:平,充盛;秘,均匀。指阴精充盛,阳气固密。
⑤精神乃治:精,精气;神:神明;治:协调、平衡。指精气充盛,神志安宁。
【释义】
本段指出了阴阳平衡的关键是阳气的固密。阳气温煦机体,卫外抵御外邪并且可以固护阴精;阴精内藏于五脏,并能应阳气的需求,为阳气提供化源。人体生命健康的保证取决于阴阳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但这种关系中阳气起主导作用,只有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阴阳二气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调和阴阳是养生以及防治疾病的重要法则。否则,阳气过亢不能发挥正常的卫外、固护阴精的作用,使阴精外泄,同时在内的阴气又受过亢阳气的损耗,以致真阴亏损而至尽竭。总体上阴阳必须保持充盛、均匀、平和、协调,才能健康不病。如果这种协调关系被打破,即为病理。严重时会出现阴阳失调的危候,即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一方损耗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机体的生生不息之机遭到破坏,甚则死亡。
【原文】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①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②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词解】
①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本指过用酸苦涌泄药,则机体阳气损伤;过用辛甘发散药,则机体阴精耗损。后世发挥为:阴邪偏胜,则伤阳气;阳邪偏盛,则伤阴气。
②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本指用辛甘药太过,就产生热病;用酸苦药太过,就产生寒病。后世发挥为:阳邪胜致热病,阴邪胜致寒病。
③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本指重复(或反复)用寒性药则生热性病;反复(过用)用热性药则生寒性病。后世发挥为:反复感受寒邪会造成真寒假热证;反复感受热邪会导致真热假寒证。
【释义】
本段论述阴阳的病理状态。人体的阴阳必须维持相对的平衡。如果其中一方偏盛,便会使其相对的一方受到克伐而削弱。如阴邪偏盛,则会伤了阳气;阳邪偏盛,则会伤了阴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若阳气偏亢,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就会产生热性的病变;若阴气偏亢,机体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盛,就会产生寒性的病变。若反复感受寒邪则会出现真寒假热的情况;若反复感受热邪则会出现真热假寒的情况,需要仔细辨识。
【原文】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 ① ,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 ② ,腹满,死,能 ③ 冬不能夏。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 ④ ,數慄 ⑤ 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 ⑥ 之變,病之形能 ⑦ 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词解】
①喘粗为之俯仰:呼吸急粗而困难使身体前俯后仰之状。
②烦冤:即烦闷不舒。
③能:通“耐”。
④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⑤数栗:数,频繁,多次之义。栗,颤抖,即频频战栗。
⑥更胜:更,更替,更迭之义,即阴阳盛衰交替。
⑦形能:能,通“态”。即形态,指疾病所产生的症状和体征。
【释义】
本段论述了阴阳偏盛的证候表现。机体阳气偏亢则身热,如果再加之腠理郁闭,内热不得外泄,热炽于里,壅塞于肺,就会导致呼吸急粗而困难,甚至可见前俯后仰之状。若不出汗,阳邪不能因汗泄越于外则全身内外皆热,若热邪耗伤津液则见齿干,阳邪扰乱心神可见烦闷不舒。阳热炽盛,肠中阴液枯竭,燥屎内结,大腹胀满,则上下内外,皆已闭塞,故出现腹满,提示阳偏盛的重症,另外腹满亦提示土气败绝,而胃气的有无决定着预后的好坏,故腹满者,预后不良。夏日自然界的阳气较旺,天人相应,阳盛阴绝之人阳邪更盛,则不能耐受。冬天自然界阴寒之气较重,遇寒人体阳热之邪稍减,所以冬天尚能支撑。阴偏胜,常因寒邪入侵伤及体内阳气,出现身寒。阳气衰微,卫表不固,则常常汗出而身觉清冷。更甚者,出现频频战栗,四肢厥冷等阴盛阳衰的症状。阴寒内盛,阳衰竭于体内,阴寒内结,水液无阳气的运化,停于体内,可见腹满,这是阴偏盛的重症,另外腹满亦暗示脾胃阳气衰败,提示预后不良。夏日自然界的阳气较旺,天人相应,阴盛阳绝之人的阳气可得自然界阳气的支持,所以夏天人体尚能支撑,冬天自然界阴寒之气较重,遇寒人体阴寒之邪更严重,则不能耐受。以上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都是由于阴阳胜负在人体交替变化的结果。
【原文】
陰者藏精而起亟 ① 也,陽者衛外而為固 ② 也。陰不勝其陽,則脉流薄疾 ③ ,並乃狂 ④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 ⑤ ,九竅不通。(《素問·生氣通天論》)
【词解】
①阴者藏精而起亟:五脏所藏蓄的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亟,频数。
②阳者卫外而为固:阳主卫外,阳气为阴精固密于外,使阴精能固守于内而不外泄。
③脉流薄疾:指经脉中的气血流动急迫快速。薄,通“迫”。
④并乃狂:指阳邪入于阳分,阳热内盛,扰乱神明而发为狂病。并,交并、合并,引申为聚合。
⑤五脏气争:五脏功能失调。
【释义】
本段论述了阴阳协调的重要性。阴藏精,须阳气推动,又为化生阳气提供物质和能量;阳卫外,须阴精化气,又为阴精起推动和固卫作用。二者相互为用,缺一不可,保持阴阳的平和协调,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若阴阳之间的制约关系失常,可出现相应的证候表现。若阴虚不能制约阳气,阳热内盛,使脉流疾速,甚至热邪并入阳分,心神受热邪扰动而出现心神不宁、狂乱不安的症状;若阳虚不能制约阴气,则可形成阴寒内盛、五脏功能失调、气机失和的病变,以致九窍不通。
【原文】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别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 ①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② ;觀權衡規矩 ③ ,而知病所主。按尺寸 ④ ,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词解】
①审清浊,而知部分:审察色泽清浊,可测知疾病部位。清浊,指望诊中面部颜色的清与浊。清,指面色明润光泽;浊,指面色晦暗滞浊。
②苦:病之痛苦。
③权衡规矩:泛言四时常脉。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比喻脉象。
④尺寸:概言尺肤和寸口。
【释义】
本条论述了诊治必须取法于阴阳的重要性。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患者的色泽和脉搏,首先辨别病证属阴还是属阳。如肤色荣润光泽者属阳,肤色晦暗枯槁者属阴;脉浮、滑、大者属阳,脉沉、弱、细者属阴。审察面部色泽,是明润光泽还是晦暗滞浊,可测知疾病部位。观察患者的呼吸,听患者发出的声音,可以知道患者的痛苦。正常人脉象在一年四季中会有规矩权衡的变化,通过诊察四时脉象是否正常,来分析是何脏何腑的病。通过观察尺肤的滑涩,寸口的浮沉,而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用这种方法诊断疾病不会产生差错,治疗疾病不会产生过失。
【原文】
氣味 ①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词解】
①气味:药物的四气和五味。气味属于偏义复词,文中指药物的五味。
②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释义】
药物的气味是不同的属性,气属阳,味属阴,而阴阳中又有阴阳。辛味,能宣散、行气血,走气而性散,一般发散表邪的药物如麻黄、行气的药物如木香,大多数有辛味。甘味入脾,有补益作用,脾在五行上居中土之位,可以滋养周身,布散灌溉四旁,如甘草,大枣,蜂蜜等。所以五味之中的辛味、甘味因其能向外发散或转运而属阳。酸味药具有收敛的作用,又因酸性属木,能依赖春之木性而上涌,如瓜蒂味苦,能催吐。苦味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能泻下。呕吐、泻下物多是痰涎、未能消化的食物、大小便等有形之物,在阴阳属性上属阴。所以五味之中的酸味、苦味因其具有涌泄作用而属阴。
【原文】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①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②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③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④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⑤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词解】
①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药物饮食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药物饮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②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中之阴。阴之阳,即阴中之阳;阳之阴,即阳中之阴。
③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为阴中之阴,有泄泻作用,如大黄之属;味薄为阴中之阳,有通利小便作用,如木通之属。气薄为阳中之阴,有发汗解表作用,如桂枝之属;气厚为阳中之阳,有助阳发热作用,如附子之属。
④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此句本义为:药食气味纯阳者易化为壮火令正气虚衰,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易化为少火令正气盛壮。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气,指正气。之,作使、令解。后世对壮火、少火的含义,有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壮火即病理之火,少火为生理之火。
⑤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销蚀人体的元气,人体的元气赖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元气。前“食”字,是销蚀的意思,后“食”字,音义同饲。
【释义】
本段阐述了药物、饮食物气味之厚薄的阴阳属性及作用趋势。药物饮食物的气和味可分阴阳,其中药物饮食物之味属于阴,作用多向下沉降,而走前后二阴。如苦寒的大黄,作用泻下,从下窍肛门而出。药物饮食物之气属于阳,作用多向上升散而到达上窍,即面部孔窍。药物饮食不仅有气味之别,气味还有厚薄之分。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中之阴。味厚为阴中之阴,有泄泻作用,如大黄之属;味薄为阴中之阳,有通利小便作用,如木通之属。气薄为阳中之阴,有发汗解表作用,如桂枝之属;气厚为阳中之阳,有助阳发热作用,如附子之属。从药物饮食的阴阳属性来看,其中药食气味峻烈之品,如乌头、附子之类,属于壮火,非阳气大亏者不用,否则易耗散人体正气;药食气味温和之品,如人参、当归之类,属于少火,能平和地温补人体的正气。后世对壮火、少火的含义,有进一步的发展,认为壮火是阳气亢旺过度而化的亢烈火邪,即病理之火,少火是人体平和的阳气,有温煦作用,即生理之火。病理之火会损伤阴精,销蚀人体阳气;生理之火可温养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