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中医世家

祖父潘静山(1865—1944)

清同治四年(1865),潘静山(乳名寿生)出生于织里老街西市的秀才弄。幼时父母亡故,由舅舅抚养。十岁上私塾,仅读一年余即辍学。十一岁时由人介绍,去长兴夹浦一家南货店当学徒。

长兴夹浦是浙北的重镇,太湖溇区的人旧时称其为西乡码头。东临太湖,北邻江苏宜兴,南与雉城接壤。其境内父子岭村有“浙北第一村”的美誉,烟波浩渺的太湖增添了夹浦镇的美丽风光。在夹浦镇的南货店,小小年纪的静山不忘自己的贫苦出身,牢记舅舅的叮嘱,起早贪黑,一门心思放在学做生意上。旧时的孩子当学徒期间什么事情都要做,譬如早上摊店板,拎水劈柴,洗菜拖地,甚至替先生(老板)捶背倒尿壶等。小静山头脑灵活,手脚勤快,做事利索,深得店主一家的欢心。

南货是指中国南方特有的土产。南货店老板姓臧(据夹浦镇文史学者臧新民先生考证:臧某,字幼伯,二十岁考取秀才。后学医,精书画,在上海考取中医师,被称为“长兴小妙家”。后回家就医,带徒弟,精于脉诀和中医内外科。有著作传世),是小镇上的大户人家。臧氏临街有三间店铺,摆陈金华火腿、黄山龙井、递铺笋干、江西莲子、福建桂圆等干货,还有南浔的茶食、湖州震远同的糕点等,货品丰富,琳琅满目。附近乡村的百姓都到小镇上赶集购物,臧氏店铺的生意很是兴旺。

臧先生不仅善营南货生意,还精熟祖传的岐黄医术。南货店往里隔一弄堂,是一个很大的庭院,植有花木草药。进院子便有三层楼的内屋。楼上供家人住宿,楼下是臧先生的诊室兼会客室,侧厅是厨房和库房。前面的南货店基本交由伙计经营,臧先生只需在换季进货等重要事项上把把关即可。先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诊所,为十里八村的乡亲把脉诊疗、开方治病。臧先生是晚清秀才,自幼习国文,精通古文。还熟读古代医书,擅长中医内外科,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病人。臧先生深受古代良医“悬壸济世”理念的影响,形成了高尚的医德,比如为贫困病人诊治免收诊费、不开贵重药方、经常回访病人等。

潘静山在南货店干活的同时,经常被先生喊到后面的诊室帮忙,帮病人洗伤口、换纱布,洗晒草药、碾磨中药,还帮先生抄药方、做膏药。小静山智商很高,更有心学习医道,耳濡目染,几年下来,学到了不少中医知识。

臧先生有一儿子,从小上过私塾,在父亲的指导下,也读了许多医书。臧先生指望其能子承父业,光大家族。但是,臧公子在富裕家庭出生,温室中长大,不理解和体味父亲的苦心。他对南货店的经营并不用心,将中医技术也视作儿戏。他在青年时期结交了本镇和雉城的纨绔子弟,成了夹浦镇上的浪荡公子。

目睹儿子的作为,臧先生气得摇头叹气,多次对儿子苦苦规劝。臧公子却将其视作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臧先生无可奈何,渐渐地对儿子失去了信心。

老先生不甘心自己辛苦创下的家业就此衰败,更不想让自己的中医技术失传。老人把目光慢慢地转移到了小学徒潘静山身上。

传奇,就此开始。

老先生给了潘静山许多中医名著,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丸散膏丹》等,还教他脉理知识,指导其为病人把脉开处方。静山耳听手记,将老先生口述的中医要术烂熟于胸。几年下来,成了方圆数里之内小有名气的郎中,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静山先生”。

有一天,老先生把潘静山叫到内房,语重心长地说:“我年老了,儿子不争气,由他继承中医诊所这个事,看来指望不上了。你自小在店里学生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大家都很喜欢你。这几年你学了中医知识,长进很快,这方面确实有天赋,再努力一下,就可独立行医了。中医是个好行当,乡村需要它,老百姓离不开它。你要做一名有医德的好郎中!”静山听到这里,热泪盈眶,赶紧跪在地上连连磕头:“一定牢记恩师的教诲。”隔了一会儿,老先生在橱柜中拿出一摞书和一些本子说:“这是祖传医书,你拿去悉心研读,必有好处。另几本是我几十年行医的临床记录,实践证明是有效果的,你拿去作日后参考。你现在已长大了,不久就要回到家乡去成家立业,将来必定有所作为。我拜托你一件事,你成家后,在夹浦镇上再留两年,帮我撑撑门面。”静山含泪应允,再跪叩首受书。

几年后,臧先生年事已高。而静山的医术也有了提高,夹浦镇诊所的日常业务,基本靠他运作和处理。

当时,常常有东乡人(长兴山区对湖城以东乡村的称呼)到夹浦镇进行商贸活动,也有东乡的农民用农船载来青菜、湖葱、萝卜等交易。太湖潘溇村有位叫朱传根的商人在夹浦镇做生意,一次因小疾到诊所请小郎中静山治疗,闲聊之中,得知静山是织里人,父母双亡,在夹浦当学徒时蒙老板器重而学到了中医技术。他乡遇同乡,朱传根有心关照这个小郎中,于是两人有了往来。过了一些日子,朱老板又到诊所来看静山,说:“我们村上有户人家,早先也是大户。男主人病亡后,遗下母女艰辛度日。如今女儿已长大,她母亲托我物色个人品好的青年做上门女婿。我知道了你的身世后,认为很合适。你以为如何?”

静山听后思索了一会儿。想想自己年龄也不小了,应该有所考虑。但婚姻是大事,自己从小由舅舅抚养,要听听娘舅家的意思。他把想法告诉了朱老板,朱老板说:“尊重长辈应该的。这件事包在我身上,我先去织里找你娘舅说媒。”

此时已是清光绪年间,社会正发生着剧烈的动荡和变革,但山村乡民是很少能感觉到的。忽一日,静山接到舅舅的书信,要他抽空回织里一趟,说有重要事情商量。

从夹浦回织里有水路、旱路两条。旱路基本靠步行,水路可乘小航船到湖州,再到潘公桥堍坐去织里的航船。静山请好假后择日起程,在湖州换坐航船经南横塘回家。船过淤泽桥,静山远远望见总管堂内那棵高大的银杏树时,心情就激动起来,毕竟好多年未回家了啊。小木船摇过宝镜桥,穿过五溪漾,就在妙音桥北堍停靠,乘客都在此上岸。妙音桥离秀才弄很近,步行三五分钟即可到家。

秀才弄是织里街西市的一条长长的巷子,两旁有好多民宅。前面是清澈明净的织溪,东面是高家坟堂(辛亥革命英烈姚勇忱初葬于此),西面有育婴堂、宝相寺、土地庙。清末属于乌程县十一区一百十四庄。

久违了的家,静山已记不清自己家里的样子。他慢慢地踏进这条熟悉而又陌生的弄堂,忽见有人探出头来,用惊诧的目光望着他。“这不是小静山吗?长成小伙子了。今天终于回家了。”静山一眼认出这是邻居婶婶在招呼自己,赶忙施礼问好。

自家的旧宅已收拾得干干净净。舅舅、舅妈及几位近亲已在等候,还备好了一桌丰盛的菜肴为他接风洗尘。

舅舅这次招他回家确实有正事。原来,他们看静山已长大成人,而且学得一身本事,是到了该成家的年龄了。前些日子,有湖塘的朱老板特地来说媒,潘溇村的南姜湾徐家有个女儿,长相出众,诚实善良,手工针线活件件皆精。徐家打听得潘静山自幼孤苦,现在山区行医,发奋自强,有意招静山为入赘女婿。静山见长辈们一片真诚,想想自己的家世,既然人家有诚意,自己年龄也不小了,就答应先去女方家看看。

织里到潘溇,步行一小时即可到达。第三天,潘静山打扮一新,由舅舅陪同去太湖潘溇徐家相亲。

这一日天气晴好。他们从街后步行到郑港村,走过打子桥和桥头坝,沿郑百亩漾绕过曹家兜,又走过一座南北向的古老藤桥,就到了始建于三国年间的元通塘桥。他们在桥上远眺北塘河,河水清澈,缓缓流淌,两岸苇草轻轻摇曳。北塘河据说是明太祖朱元璋部将攻打湖州城时秘密运送兵马粮草的河道,它西起龙溪港,东至江苏吴江,与大钱以东的诸条溇港贯通。

他们在元通塘桥北堍的凉亭稍稍歇脚后,不多久就到了潘溇村南姜湾港东的徐姓人家。作为牵线月老,朱传根已在门外等候。

徐家原是溇区大户,徐女之父徐尔康(徐振华的太祖父)早年经营蚕丝生意,创下一份家业。此时徐尔康已亡故,遗孀与女儿阿胜守着家并艰辛度日。潘静山与舅舅进入徐宅后,老太太很热情,用熏豆茶和蛋汤招待客人。一番闲谈与互相询问后,老太太就让女儿出来见见面。静山见姑娘衣着得体,言谈大方,很是喜欢。当天双方就确定了婚事,约定择吉日下聘礼。

旧时婚姻,要按传统习俗操办。静山是入赘女方,婚事准备事宜当然女方多费心,男方由舅舅具体操办。中间也少不了媒人朱传根来回跑了多次。

半年后,徐府举办了隆重的乡村婚礼,这年,潘静山已有二十六七岁了。潘静山正式入赘徐家,成为上门女婿。上门时,潘静山只带了一只大的竹网篮和自制的药箱。

婚后,潘静山信守对恩师许下的诺言,到长兴夹浦镇的诊所坐了两年多门诊。后来潘静山回潘溇南姜湾开设中医诊所,还定期到大钱、东桥等集镇设柜,为乡亲治病。静山先生擅长中医外科,经验丰富,对中医内科也颇有研究,常为病人开方配药,在太湖溇港诸村留下良好名声和影响。

潘静山与徐阿胜生有一子二女。长子徐翰清,从业中医,1935年因病逝世;长女徐云珍,嫁与东桥村叶济良为妻,民国年间逝世;次女徐桂珍,从小送溇区人家作童养媳。

潘静山晚年丧子后,身心受到很大伤害。虽然身为名医,但人的衰老是必然规律。迈入古稀之年后,潘静山已身患多种疾病,“流火”时常发作,世无回春良药,于1944年在故宅逝世,享寿79岁,当时在湖州的乡村已算高寿。他一生经历了清同治、光绪、宣统三帝,经历了中华民国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多任总统,经受了兵荒马乱、日寇入侵和晚年丧子之痛。让老人最感欣慰的是,自己在有生之年,培养了足以继承中医事业的孙子徐振华。

一缕医脉,传承不息。

父亲徐翰清(1898—1935)

太湖溇港自大钱以东有三十六溇的地名歌谣:“大白诸沈安,罗大新泾潘,潘幻金金许杨谢。”由此可知,潘溇位于溇区偏西的地段。南面毗连北塘河边的蚕环田、汤家田、白桥坝,东接幻溇村,西邻大溇,这些村庄的名字都与“塘浦圩田”有关联,沾满溇港水的味道。北面则是“包孕吴越”的太湖,太湖里盛产被人们称为“三宝”的白鱼、白虾和银鱼。这里还是黄麻、百合、胡萝卜的产地,曾经名盛一时。

徐氏“慎德堂”,是一座筑于潘溇南姜湾溇港东岸的临水民居。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老宅子,三开间五进深,院墙高厚,颇具大户人家气派。正墙门两侧是书房,西侧书房是潘静山先生诊室,有书桌书橱,藏有古籍和中医经典,墙壁悬挂名人字画,书桌上放有文房四宝。墙门入内的东厢房是备用库房。大厅前是一个大院子,植有花草树木。大厅中间上方,悬挂“慎德堂”匾额,为行楷字体,苍老遒劲,乃乡绅沈白生先生题额。正厅平时空闲,为家族操办婚丧嫁娶等重大事宜场所。正厅后面为退堂间,宽约2米,供本宅长工置床住宿。东、西退堂各开边门一扇,西至河埠,东至桑地。中退堂后面为仪门,进入是小天井,两边是灶间,家人烧饭之用。最后一进是两层楼房,上层为家人卧房,楼下是来客或家人卧室,女用人也住楼下。楼房后面是两层的羊棚屋,下层饲养猪羊,上层悬挂一架木质水车,还放有石臼及一些柴草。西门有石帮岸石硚口,上有水阁廊檐,下雨天淘米洗菜时不用撑伞,炎炎夏日也晒不到太阳。石硚口边系有木船,静山先生出诊时备用。还有许多病人雇舟而来,有时候帮岸上系着一排木船。潘溇港往南不远处即北塘河,水路可达南浔、织里、湖州、义皋、大钱等水乡市镇。而晚清地图上标注的“元通桥市”也近在咫尺。

潘溇南姜湾的“慎德堂”,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尚保存完好。后来因为徐氏的“自由职业者”及“开明地主”成分,这座清代乾隆年间始建的老宅被随意破坏,水阁廊檐被拆除,大厅内穿栅梁木被锯掉。古旧的“慎德堂”匾额被人拆下拿走,下落不明。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潘静山的儿子出生在潘溇港东岸的“慎德堂”里。静山夫妻俩非常疼爱孩子,精心抚育,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他们给儿子取名徐翰清,寓意读书识文,知书达理,清白为人。徐翰清七八岁时,到邻近的东桥村去读私塾。塾师李峻翔,大钱镇人,精通国文和经史子集,还懂中医。其在东桥村教书时间很长,颇受乡人欢迎。

为了继承中医事业,在翰清十二三岁时,父亲潘静山联系了塘南长超喻家埭的老中医朱宜春先生,让翰清拜其为师,学习中医知识。

长超距湖州市区15公里,距太湖潘溇不足10公里,位于风光秀丽的和孚漾东北岸,有被称为南浔区“第一高峰”的长超山,清代地属归安县,现属湖州市南浔区管辖。喻家埭在长超集镇偏东,村周围河漾棋布,阡陌纵横。朱宜春先生是塘南名老中医,擅长中医内科。诊所设在本宅,四乡求医者众多。

徐翰清在长超喻家埭老中医朱宜春家中整整学医三年。他以一个普通学徒的身份,勤奋踏实,熟读医书,背诵经典,跟先生学把脉,开处方,开刀挤脓,更换膏药。乡村郎中的一应技术,翰清已熟练掌握。先生让其满师回家,自立门户。

青年郎中徐翰清学成归来,在其父亲的诊室内另放一案桌,开始独立行医。他与父亲的中医门类有所差异,潘静山擅长中医外科,而徐翰清侧重于中医内科。静山先生不时在业务上给儿子以指点,父子俩相互探讨病例,切磋医术,因而翰清的实践操作提高很快。几年后,徐翰清还在义皋、大钱古镇设柜,逢农历三、六、九日定期开诊。

徐翰清大约在1921年定亲结婚。夫人沈六珍,太湖沈溇人,为童养媳。徐翰清夫妇生有二子一女。

长子徐振华,民国十五年(1926)出生,农历丙寅年,属虎。此前,有两个哥哥幼年夭折。

次子潘振祥(随祖父姓),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生,农历癸酉年,属鸡。

女儿徐丽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生,农历乙亥年,属猪。徐丽华为织里医院护士,嫁于织里医院名中医王济民为妻。

徐翰清婚后生子,操持家业,担子沉重。又处于兵荒马乱年代,常遭土匪强盗骚扰勒索,担惊受怕,身心受到摧残。民国二十三年(1934),湖州大旱,当时的义皋乡和东桥乡组织开挖溇港,上面要求村民限期完工。作为乡绅,徐翰清四处奔走筹集开河经费,人到中年患上了鼓胀病,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病因难以查明,虽经当地老中医许嬴洲(艺术家许羽的曾祖父)等尽力医治,最终无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11月病故,年仅三十八岁。

徐翰清英年早逝,遗下两老三幼,为之叹息! Do5PlApK++wAJATg2wVPSKbY/8/qXOBXDQ3lxa3FjBwaYmyjmd/bKCxWk2gipE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