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乱世家事

徐振华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重大动荡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徐振华经历了上学、丧父、学医、结婚、丧祖、行医、生儿育女等诸多家事,其间还经历了两次被“拔财神”(绑架)事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徐振华先生的婚姻是早婚,而且事出有因。

民国二十二年(1933),徐振华7岁。父亲徐翰清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是隔壁村坊严家兜的邹氏之女,名月贞,年方4岁。邹家对定下的这门婚事很满意,徐氏的女儿云珍姑姑也很喜欢这个小姑娘。两年后,当徐翰清因病去世时,小姑娘月贞的祖父惊问:“六顺(徐翰清的小名)先生走了,这门亲事还算不算数啊?”

徐振华16岁那年,正在湖城学医,祖父潘静山已是病弱的高龄老人,时局被日本人控制,城里和乡下都不太平。为了满足祖父有生之年的心愿,也为了完成徐翰清的遗愿,由母亲沈六珍做主,徐振华、邹月贞在南姜湾的“慎德堂”举办了旧式婚礼,让双方长辈实现了久久的期盼。虽在混乱年月,徐府的婚礼依然办得风光,花轿迎亲,结拜天地,洞房花烛。徐府大设喜宴,亲朋好友登门致贺。新娘邹月贞时年13岁,长得端庄文静,读过几年小学,还会一手“女红”(旧时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和成品)。按照溇港村域的风俗,月贞亲手给婆母做了一条裤子,绣了一双袜子。度过了蜜月,徐振华又到杨家弄潘氏诊所去当学徒。

17岁那年学医满师后,徐振华乘坐木航船,经龙溪港转入北塘河,听着悠悠橹声,观赏两岸美丽的春景,愉快地回到了南姜湾的“慎德堂”。休息了几天后,他就在祖父潘静山的诊室里开始接诊行医。

潘静山在湖塘一带行医50多年,医术医德誉满溇区。徐振华接班时,病人依然很多,主要是爷爷打下的根基。乡亲们都叫徐振华的小名“阿毛”,有的连姓带名叫“徐阿毛”,也有人叫他“潘阿毛”。外乡来的病人很客气地尊称他“阿毛先生”,不久连“阿”字也省略了,直接称呼他“毛先生”。

“毛先生”的称谓就是这样来的。

行医伊始,有的病人对阿毛先生的医疗技术心中没有底,还要让爷爷潘静山复诊一下。阿毛也认为这是对自己水平的检验,爷爷复诊后就放心了。阿毛是名医调教出来的,很快以过硬的医术赢得了病人的信赖。

这一年的夏秋季,在织里街行医的处伤科医生杨琦石的背上生了个“环跳疽”,疼痛不止,寝食难安。他与潘静山熟识,就雇船到南姜湾“慎德堂”就医。杨琦石叫船工潘阿四背进诊所,阿毛给他一检查,说这是“环跳疽”,已经作脓了。杨琦石打量了一下阿毛这个小青年,满脸狐疑地说:“我不相信你的诊断,让你爷爷来看吧。”说完,让潘阿四背进里面潘静山的卧室。老郎中一看说:“阿毛的诊断没有错,你背上这个疽是有脓了,现在开刀还嫩了些,过个五天再来吧。”杨琦石第二次来到“慎德堂”时,阿毛问是否先让爷爷看看,杨琦石说:“我相信你了,你动手开刀吧。”老郎中在内屋听到后大声喊:“阿毛,你给杨先生的刀口开大一点,不然会阻塞血管的。”阿毛一刀下去,流在盆里的脓血足足有一斤,那时不用麻醉药,杨先生痛得哇哇大叫。阿毛给他用上药,几天后,杨琦石就痊愈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徐振华18岁,“慎德堂”发生了两件大事。春季,徐振华的祖父潘静山病情转恶,到了油尽灯枯的生命终极。此前,老人对阿毛多次进行了遗嘱式的教诲,“医德为上,大医精诚”,“视治愈病人之痛为己任,贫富病人一视同仁”等等。

祖父西去那天,徐府上下人等守候在病床前。老人已口不能言,看了一眼孙辈们,用手指了指天花板后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

潘静山临终指着天花板的动作,被小孙女徐丽华看在眼里,她告诉了母亲,但大家都不解其中的意思。时隔二十多年后“慎德堂”翻修,在天花板夹缝中找出几卷民国时期“中国银行”发行的纸币,但已时过境迁,这些钞票变成了一堆废纸。

这位辛劳节俭了一生的老人,给自己留下了“乡村良医”的名声,给家属留下了30多亩田地,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地主成分”的包袱。

旧时的许多财主都有相似的经历。离潘溇村不远的西陈家兜自然村的周冠英,民国年间曾是湖州北门外大名鼎鼎的地主,拥有良田千亩,房屋数十间。但从《大港村史》记述的周冠英的经历看,他的生活非常节俭,平时上街只买个烧饼当中饭,对贫苦农民收取租粮也不苛刻,遇到灾年可缓交或少交。他做过公益事业,如让出自家老宅创办“织北乡完全小学”等。周冠英一生中也遭遇过强盗抢劫、土匪绑架。

祖父潘静山在中医领域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颇有远见地培养了儿孙学习中医,继承了“慎德堂”的中医事业。但老郎中生前是非常勤劳和节俭的,他也干些农活和养蚕等农桑活。他待下人是非常和善与平等的,农忙时吃饭,家里长短工和用人一张桌子坐不下,老郎中就等他们吃完后再吃剩下的饭菜,从来不让厨房里给他另加炒菜。

“慎德堂”算是乡下的大户人家。祖父潘静山生前多次遭遇过强盗抢劫,还被土匪绑架过一次。抗日战争时期,吴兴县政府成为摆设,地痞强盗趁机作乱。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南姜湾这个小村子里忽然响起了枪声,狗吠声此起彼伏。一群黑衣人敲开了“慎德堂”的后门,把潘静山从卧房中架起,用枪逼着他走上停在河埠的船中。一黑衣人对家属说:“被‘拔财神’了,你们等消息吧。花钱消灾。”

潘静山被蒙上眼睛坐在船舱中的稻草上。小木船吱吱嘎嘎地行驶了大约两个小时,停在一个村庄的河埠上,潘静山被关在一间黑洞洞的民宅中。第二天,他从送午饭的人那里得知此地是塘南长超乡的某村坊,抓他来的是一个地方的部队。审问时,潘静山说,我知道这里是长超,我与喻家埭的老中医朱宜春先生是朋友,我儿子徐翰清是朱老先生的学生。审问他的人吃了一惊,又问了有关与朱宜春先生关系的情况就停止审问了。

原来,这支部队的参谋长正是老中医朱宜春先生的嫡亲。审问的人向参谋长汇报后,很快证实了潘静山与朱宜春先生的关系。第五天,绑架他的人前来道歉,说“大水冲了龙王庙”,还备宴为潘静山压惊。当天下午,雇了小木船把他送回了南姜湾。一场即将来临的灾难化险为夷,家人非常开心,徐氏亲友上门慰问。

而毛先生的“绑架”故事就没有祖父潘静山那么幸运,那般传奇了。爷爷故世的第二天子时,毛先生遭遇第一次被“拔财神”,家属拿钱赎人。几年后第二次被“拔财神”,家属依旧拿钱赎人。

毛先生第一次被“拔财神”后受到了惊吓,精神上有些影响。祖父潘静山刚刚故世,灵柩还停厝在本宅的东退堂间,未正式下葬。停厝是旧时风俗,老人故世后,要先找一块自家的地方临时安放,三年后正式举办仪式安葬于先祖坟堂。此时,“慎德堂”诊所的病人比爷爷在世时少了许多,有些日子寥寥无几。母亲沈六珍看到这种状况忧心忡忡,悄悄对儿子说:“你爷爷故世了,家中少了顶梁柱。诊所生意这么清淡,家中有这许多人要养活,你能撑得下去吗?”

“姆妈,您放心吧,撑得下去的。相信儿子的医疗技术吧,过段时间,诊所生意会好起来的。”阿毛既是安慰母亲,更是对自己加油鼓劲。

到了这一年冬季,阿毛先生精神恢复了,他热忱、周到地服务各类病人,“慎德堂”诊所的生意好了起来,母亲的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毛先生从行医日起就遵循祖训,医德为上。他像爷爷一样任由病人付点诊费,不硬性规定收多少钱。当时大多数病人带点米或两三只棉兜作诊费,毛先生让他们自己倒在米囤内,从不计较多少。对特别贫穷的病人不但免收诊费,还赠送自家制作的中草药。

到了第二年(1945)的春夏季,毛先生的医疗技术又有了提高,名气开始大了起来。“慎德堂”诊所西面的潘溇港里,停着一长排求医者乘坐的船只,不仅有本地的,还有邻县邻省的病人。

这年的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广播讲话,诏宣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胜利了,抗日战争结束了,全国各地开展庆祝抗战胜利的活动。不久,吴兴县隆重召开庆祝大会,并清算汉奸卖国贼的罪行。大汉奸殷应生、周淦臣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执行枪决。晟舍利济禅寺举行了有数千人参加的“水陆法会”,会期七天,超度抗日战争中的阵亡将士和遇难民众。

太湖边上的古村落,老百姓也自发开展了庆祝活动,组织了“金鸡风云会”,出会游行。还有人放鞭炮、放鸟铳庆祝胜利。“慎德堂”内的人们心情喜悦,议论着东洋人走了,天下太平了,老百姓的日子要好起来了。

日本人走后,蒋介石没有治理国家的好办法,他的部下忙着搞接收,发大财。上行下效,湖州地区的野鸡部队依然多如牛毛,太湖东山上的湖匪更加猖獗。某日“慎德堂”又遭遇了抢劫,歹徒在晚间闯入家中,用枪逼住徐氏家人,翻箱倒柜,不仅抢走了银圆和纸币,还把衣物、被褥等物品全部拿走。全家人又经受了一场劫难。

太湖边上如此的不太平,徐振华与母亲多次商量,决定把诊所搬到治安稍好些的织里街,那里是织里区署和镇公所的所在地。沈六珍决定自己留守“慎德堂”老宅,守住家业,种好农田养好蚕种,让阿毛和新媳妇到织里街上去试试。

徐振华在形状如扁担的织里街上走了两个来回,从东村头到西村头看了个遍。这条形成于明清年代的老街,民国年间已是荻塘北岸的政治、经济中心,是相当繁荣的乡村集镇。毛先生看中了东村头邱家的店面,当即谈妥租金租了下来。又到西村头向顾氏(民国时期织里镇首任镇长顾国民家族)租赁了住房。

选定搬迁吉日,阿毛先生偕妻子邹月贞乘船到了织里街。为了方便病人,一周前,他就在南姜湾“慎德堂”的大门贴了诊所搬迁告示,还差人在元通塘桥堍的凉亭内、潘溇港出口处的安步桥上贴了搬迁告示,双林、马腰来看病的船只必经此桥,看到告示后可立马掉转船头到织里。

毛先生在织里东村头行医,妻子邹月贞做助手。她粗识文字,在“慎德堂”内学会了做膏药,料理丈夫的生活起居,是个好帮手。但在东村头的租房内仅仅行医十来天,因房东喜清静,阿毛先生开刀动手术时病人发出的叫喊声,还有小孩的哭声让房东烦扰不已,他们只好租到了西村头的顾子江家里。

毛先生的诊所设在西村头的顾家,往南数十米便是与南横塘连接的五溪漾(别称乌鸡漾),织溪水连通荻塘,水路交通非常便利。往东即是街区,西面百余米处是称为“织溪屏藩”的古庙总管堂,内辟“吴兴县第五区织里中心小学”,诊所里可以听到学童的琅琅读书声。往北则是太湖南岸的古老村落,有广袤的青翠桑园和棋盘式格局的农田。

徐振华在织里的诊所开业后,因为医术高超和服务周全,很快打开了局面。第二年(1946),太湖边村坊的治安状况有所好转,根据母亲的意愿,毛先生连同诊所又搬回了南姜湾“慎德堂”的西厢房。 fIyvupsV/5b3ebX45Dfiov2jjmu5tZeIIgq8E3qBHyGlhaCgAd4BlscL2bVlCjB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