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个成语叫“多难兴邦”。无独有偶,西方谚语中也有“Disaster itself is a good medicine”(灾亦良药)的说法。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如果能够不断吸取灾难带来的教训,推广在灾难应对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就能提升自己应对风险和灾难的能力,从而给广大人民带来福祉。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段时间,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
这一时期,国内的自然灾害不少。其实,多灾的序幕从1920年就被拉开了:浙江温岭山洪、海潮并发,唐山煤矿出现大爆炸事故,海原大地震强度超过唐山大地震十倍,东北鼠疫则遍及东北全境。1931年江淮大水,1936—1937年四川大旱,1939年晋冀鲁豫大水灾,1942年河南大旱灾,20世纪30—40年代基本上是“一半是干旱,一半是泽国”的情形。
另一方面,救灾主体政权和社会经济情况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国民政府尽管也曾明确提出“以工代赈,修筑堤防,疏浚河川,修缮粮库”等救灾措施,但实际的减灾救灾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一些慈善组织承担了救灾的工作。尽管力量不够强,组织也较为零散,但也聊胜于无。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尽管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但是在各种各样的灾害发生时,为了民生,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和这些灾害进行斗争。实际上,不管是发生在晋冀鲁豫的水灾,还是四川、中原大地的旱灾,乃至大别山地区的蝗灾,处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生动事迹。无论是苏维埃政权时期,还是解放区政权时期,临灾救济、生产自救、厉行节约、防疫治病都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救灾行为。就这样,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当时在救灾抗灾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