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传统文化之断想

当下,“弘扬传统文化”一说,似乎方兴未艾。

窃以为,“传统”一词,未尝不也是时间的概念——意指“从前的”。而“从前的”,自然在“过去”里。“过去”并没过去,仍多少地影响着现在,是谓“传统”。又依我想来,“传统文化”无非就是从前的文化。从前的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者,自然是指从前的文化中的精华,这是不消说的。然而“文化”是多么广大的概念呀,几乎包罗万象。故不同的两个人甚或几个人都在谈论着文化,却可能是在谈论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我自然是拥护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的。但我同时觉得,对于外国的文化包括西方的文化,“拿来主义”依然值得奉行,我这里指的当然是他们的优良的文化。我不赞成以“传统文化”为盾,抵挡别国文化的影响。我认为这一种“守势”的文化心理,也许恰恰是文化自卑感的一种反应。

“弘扬传统文化”也罢,“拿来主义”也罢,还不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当下品质不甚满意吗?弘扬传统文化,能否有利于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的当下品质呢?答案是肯定的——能。能否解决我们自己的文化的当下一切品质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不能。我们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乎包罗万象;但也就是几乎而已,并不真的包罗万象。

以电影为例,这是传统文化中没涉及的。以励志电影为例,这是我们当下国产电影中极少有的品种,有也不佳。但励志,对于当下之中国,肯定是需要着力弘扬的一种精神。

一方面,我们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产生的极少,偶见水平也并不高——那么,除了“拿来”,还有另外的什么法子呢?“拿来”并不等于干脆放弃了自己产生的能动性。“拿来”的多了,对自己产生的能动性是一种刺激。而这一种刺激,对我国“励志电影”的水平是很有益的促进。

《幸福来临之际》——这是去年的一部美国励志电影,由黑人明星所演。片中没有美女,没有性,没有爱情,没有血腥、暴力和大场面等商业片一向的元素。它所表现的只不过是一位黑人父亲带着他的学龄前儿子,终日为最低的生存保障四处奔波,每每走投无路的困境以及他对人生转机所持的不泯的百折不挠的进取信念罢了。然而它在全美去年的票房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使某些商业大片对它的票房竞争力不敢小觑。

然而我们的官方电影机构却不知为什么并没有引进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我们引进的眼似乎一向是瞄着外国尤其美国的商业大片的,并且那引进的刺激作用,或曰结果,国人都是看到了的。人家明明不仅只有商业大片,还有别种电影,我们视而不见似的,还“惊呼”美国商业大片几乎占领了中国电影院线,这是不是有点儿强词夺理呢?

我想,怎么分析这样一种文化心理才对,是犯不着非从古代思想家那儿去找答案的,更犯不着非回过头去找什么药方。非那么去找也是瞎忙活儿。问题出在我们当代中国人自己的头脑里。我们当代中国人患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病,还是要由我们当代中国人自己来诊断,自己来开药方的好。

话又说回来,引进了《幸福来临之际》又如何?在美国票房排行名列前茅,在中国就必然也名列前茅吗?恐怕未必。

那么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了——我们中国人看电影的心理怎么了?是由于我们普遍的中国人看电影的眼怎么了,我们引进电影的眼才怎么了吗?或者恰恰反过来,是由于我们引进电影的眼怎么了,我们普遍的中国人看电影的眼才怎么了吗?

我想,只归咎于两方面中的哪一方面都是偏激的,有失公正的。于是我想到了我们古代的思想名著《中庸》。我将《中庸》又翻了一遍,却没能寻找到令我满意的答案。这使我更加确信,“包罗万象”只不过是形容之词。

面对当下,传统是很局限的。孔孟之道真的不是解决当下中国问题,哪怕仅仅是文化问题的万应灵丹。

顺便又从《论语》中找,仍未找到,却发现了一段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礼,我亦爱也。似乎,国人皆爱。但是如果今天有许多人以爱礼为冠冕堂皇的理由,主张重兴祭庙古风,而且每祭必须宰杀活禽活畜,则我肯定是坚决反对的。我倒宁肯学子贡,“告朔之饩羊”。吾国人口也众,平常变着法儿吃它们已吃得够多了,大可不必再为爱的什么“礼”,而又加刃于禽畜。论及礼,尤其是现代的礼,我以为还是以不杀生不见血的仪式为能接受。

我啰唆以上的一些话,绝不意味着我对传统文化有什么排斥,更不意味着我对古代思想家们心怀不敬。

我认为,如果我们觉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理应采取亲和的态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从最普通的也最寻常的角度去接近之,理解之。如果我们觉得对于古代思想家们应满怀敬意,那么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以思想着为快乐的人生观。而不可太过懒惰,将“我思故我在”这一句话,变成了“你(替我)思故我在”。

过几天便是“父亲节”了,有媒体采访我,非要我谈谈对于“父爱”的体会。我拗不过,最后只得坦率讲出我的看法,那就是——我认为我们的传媒近年来关于“父爱”“母爱”的讨论,一向是有显然误区的。仿佛在我们中国人这儿,父爱仅仅是指父亲对儿女的爱,母爱当然也仅仅是母亲对儿女的爱,不能说不对。但是太不全面,不完满,不是父爱和母爱的全内涵。一味地如此这般地讨论下去,结果每每无形中导致儿女辈习惯于仅仅以审视的眼光来看父母。以父比父,以母比母,越比似乎越觉得父爱和母爱在自己这儿委实的“多乎哉,不多也”。

而我们的古人在诠释父爱和母爱方面,却比我们当代人要“人文”得多。父亲、母亲、亲人的这一个“亲”字,在古代是写作“親”的,加了一个“见”字,意味深长。“见”在古文中,与“视”是有区别的。在古文中,“视”乃动词,指“看”。“见”是指看的结果。“亲”字加上一个“见”字,是要通过文字提醒人们——父亲对你的爱,母亲对你的爱,你要看在眼里。视而不见,心灵里也就不会有什么反应。心灵里没有反应,父之亲也罢,母之亲也罢,亲人之亲也罢,也就全都等于虚无。虚无了,父爱也罢,母爱也罢,爱之再深再切,最终岂不还是应了那么一句话——“你爱我,与我何干?”

记者听得云里雾里,不甚了了。

我就只得又举了一个事例——上一学期,我对我所教的大三学子们进行期末考试,出了几道当堂写作题,其中一题是《雨》,允许写景,也可以叙事。写景者多,叙事者少。而一位来自农村的女生的写作,给我留下极深印象。她的父亲是菜农。天大旱,菜地急需浇灌。父亲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花了一百元雇人用抽水机抽水。钱也付了,地也浇了,老天爷却骤降大雨。钱是白花了,力气是白费了。女儿隔窗望着瓢泼大雨中身材瘦小的父亲拉着铁锨,仰面朝天一动不动的样子,知道父亲心疼的不是力气,而是那转眼间白花了的一百元钱。一百元钱等于父亲要摘下满满一手推车豆角,而且要推到二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而且要全部卖掉。

女儿顿时联想到了父亲曾对她说过的一番话:“女儿,你千万不要为上大学的学费犯愁。你就全心全意地为高考努力吧。钱不是问题,有爸爸呢!”

于是女儿冲出家门,跑到父亲那儿,拉着父亲的一只手,拽着父亲跑回了家里,接着用干毛巾给父亲擦头发,擦雨泪混流的脸;再接着,赶紧替父亲找出一身干衣服……

女儿偎在父亲怀里低声说:“爸,我是那么爱你……”

而那一位父亲,终于笑了。在我看来,这才是完满的父爱。

对于那一个女儿,此时此刻的父亲,实在是更值得写成“父亲”的。而对于那一位父亲,父爱不仅是付出,同时也是获得。

我当然并不是想要鼓吹繁体字。我只不过认为,如果我们真的要弘扬传统文化,其实很多时候不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我思,故传统在。”难以从传统里激活古为今用的,并且确实是我们的社会所急需的文化,我还是坚持那样的观点——“拿来主义”依然可行。

我在班上读了那名女生的作文,全班听得很肃静。我从那一种肃静中感觉到,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于是我更加明白——文化对于人心的影响,首先是好坏之分。过分强调“我们的”“他们的”,是当质疑的文化思想。好比我教的那名女生,倘是外国留学生,我也要给她高分,也要在全班讲读…… VYRHFtvInK+S4ge2eXY9TbMkgVGknc0qBOs80FrkTd1xNSTN4lPlHwFnS5RUvw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