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目前传统的产权登记证书仅是登记作者享有著作权的初步证据而不是法定依据,当发生权利纠纷时,登记证书的证明力非常有限,需要法院进一步认定。
二是传统的版权登记流程普遍存在登记成本过高、操作时间较长的问题。
传统的版权保护方法面临确权时效性、数据分散性及交易的不透明性,当使用者将数字产品加工后继续交易,后续使用者并不能明确作品的权利所属等问题。
一是资产权利人对服务运营商对资产的使用不透明。
二是服务运营商对资产权利人的授权不透明。
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的隐蔽性且很难跟踪到使用者的操作痕迹,同时在网络上搜集证据又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凭著作权人一个人找到侵权证据几乎不可能。而且维权收益与维权成本不成正比,权利人需要面临举证难、诉讼周期长等问题。
把通过散列算法得出的作品的HASH(哈希)值、作者身份信息和时间戳一起上传至区块链网络,广播到所有的节点,永久不可篡改地保存在区块链数据库中,通过区块链中的数据记录即可证明所有权的归属问题。
借助在区块链上编写并运行智能合约程序可以使资产交易过程在不需要第三方参与的前提下自动完成。
区块链技术覆盖作品从创作开始到最终完成,再到发布和交易的全生命过程。在区块链中会记录所有与作品相关的信息,以便完成作品确权,同时在后期的交易过程中还会记载对应的智能合约数据,可见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作品全部信息,作者不再需要进行诸如版权登记、确权、联系中介发布信息、交易等复杂的中间流程,通过区块链即可完成全部工作。
由于交易过程全线上化,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运行,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
如图9-1所示,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在逻辑上主要由两条链组成,一条是数字资产登记链,一条是数字资产交易链,登记链里的每个区块代表某个具体的数字资产,区块包括资产内容、建立时间、创建人、上链时间等信息。交易链的每个区块代表每个交易环节,包括每次交易的参与人、发生时间、交易内容、费用信息、使用期限等数据。每个区块以交易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易链。
图9-1 双链架构
如图9-2所示,资产所有者在获得账号权限后,还需要进行CA验证,所有者使用私钥对数字资产进行加密发送,登记平台解密后再进行资产验证,看资产是否有效,资产通过审核后通过HASH算法得出HASH值,与资产、所有者、时间等相关信息打包进行上链登记,形成一个区块,发布到登记区块链网络上,各个区块链网络节点进行实时同步。
图9-2 数字资产登记流程
如图9-2所示,在交易过程中会包含四种不同的角色,分别是卖方、买方、交易平台和底层区块链。交易双方通过资产交易平台展示、查找、沟通和进行交易,交易相关信息会通过智能合约自动上传至区块链网络上,形成交易区块。同时资产和资金通过区块链网络和智能合约进行安全转移和所有权变更。
如图9-3所示,系统逻辑层分为应用层、区块链服务层和区块链网络层。其中应用层主要包括数字资产交易等相关业务,如用户注册、数字资产登记、数字资产交易等。区块链服务层提供应用层与区块链网络层接口沟通功能,主要包含账本中心、资产管理等。区块链网络层主要由区块链数据库、共识机制、区块链安全机制、网络通信节点等组成,形成各机构共同维护的区块链底层平台。
图9-3 区块链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总体设计
(1)系统业务处理分交易后台和区块链服务器系统两层,机构间仅通过区块链服务器网络连通,交易后台出现故障不会对区块链服务器系统造成任何影响,即不会影响其他机构执行交易。
(2)区块链服务器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利用拜占庭容错的共识机制,在容错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3)核心业务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执行,并广播全网共识,有效保证核心交易数据的有效性和透明性,能够实现多机构实时结算。
(4)非核心业务通过各个机构内部处理,在保证区块链数据共享的同时实现不同机构的差异化发展,有效保证机构内重要数据的隐私性。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国内“区块链+数字资产登记和交易”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们不难预测不久的将来任何有价值的资产,不管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不管是实物资产还是数字资产,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要以数字资产的形式来呈现。而数字资产之间的交易必然要通过区块链网络,这才是价值互联网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应用名称:央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央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是中国央行在全球范围内,首个研究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真实应用的交易平台,率先探索了区块链技术在货币发行中的实际应用。这个平台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安排部署,上海票据交易所会同数字货币研究所,组织中钞信用卡公司、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杭州银行共同开展的,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票据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充分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开放性和不可篡改性,来保障票据交易合规化进行。